張亞琴

摘 要:所謂“拓展性閱讀”,就是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能局限于書本內容,還要能夠從書本中挖掘課本的內涵與外延,要善于利用書本的生成資源進行教學。拓展性閱讀是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科素養對其今后的學習和個人發展而言都大有裨益。
關鍵詞:拓展性閱讀;小學語文;生成資源;語文核心素養
所謂“語文課堂生成資源”是指在語文課本的基礎上進行的內涵挖掘和適度拓展。本文將以之為中心,針對利用教材生成資源提高語文課堂上的核心素養這一教學話題作詳細闡述。
一、善于觀察,獨立思考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內涵。如何借助書本知識的生成資源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思考力呢?例如,課文《奇怪的大石頭》這篇文章,講的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在小時候與同學們玩捉迷藏的時候,總喜歡藏在一塊大石頭后面。久而久之,他對自己身邊的這塊巨石的來源就產生了很大的疑問——這塊石頭究竟是誰把它放在那里的呢?如果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隕石,那么地面上為什么不會有砸出來的深坑呢?于是李四光先生就去請教老師和父親,但都沒有得到合理的解釋。直到李四光先生后來研究了地質學的規律,才明白原來這塊巨石是從遙遠的秦嶺通過冰川運動帶到自己的家鄉。教師在講解這篇課文的時候,要讓學生領會到李四光先生這種善于觀察、獨立思考、一絲不茍的學問精神。這就是課文的生成資源,也是拓展性閱讀的應有之意。
二、學思結合,勤學好問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是在告誡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對于不懂的問題或者是存疑的問題都要及時地向老師或者同學請教,直至自己把問題弄清楚。在日常的執教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借助書本載體的生成資源,讓學生意識到學思結合的重要性,借助于學思結合的學習理念來優化學生的學習習慣。例如,在講解《不懂就要問》這節課的時候,文中講的是孫中山先生小時候在讀私塾時,老師要求他把書中的內容背下來,但是孫中山先生對于要背誦的內容具體是什么意思一無所知,于是他便大膽地向老師提出疑問,打破了以前死讀書的教學模式。教師就可以以這篇課文作為出發點,向學生逐步滲透“學思結合、勤學好問”這種學習理念。要讓學生像孫中山先生那樣,具備不畏懼權威、敢于發問的求學精神,這樣才能夠真正地解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才算是真正地“好讀書、會讀書”。
三、自主探索,大膽創新
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新時代社會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標之一,關乎學生個人未來的學習和發展,不容忽視。在小學階段就要提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時地發現學生的天賦和興趣,不然就會失了先機,這對于開發學生的潛力來說至關重要。那么小學語文教師該如何借助拓展性閱讀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幫助其從小形成善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好習慣呢?例如《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講的是發明家通過同時把長矛和盾牌的優勢加以整合最終發明出了坦克的故事。這篇課文在講解的時候可以采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授課,借助這種方式來拓展教材內容,可以讓學生更好、更快地吸收文章的精髓。在這篇課文中有這么兩段話:
1.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在這緊張危急的關頭,發明家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個鐵屋子,我鉆在鐵屋子里,敵人就一槍也戳不到我啦!”
2.可是,這樣固然安全,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里保命的蝸牛與烏龜。自衛,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呀!
對了,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里伸出進攻的“矛”——槍口或炮口。當然,這鐵屋子還要會跑,得裝上輪子,安上履帶。于是,發明家發明了坦克。
借助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對原文進行分析,使原文的條理與脈絡更加清晰。最為關鍵的是,這種拓展性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了新的思維方式,有助于其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科學合理地對教材內容適當拓展,既能夠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與活力,也能夠保證學生的聽課效率,也是新時代下從小培養面向未來社會的有用之才的重要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李春燕.小學語文課堂主題型教學模式探析[J].新校園(中旬),2015(12).
[2]林春菊.淺談小學語文核心素養下的低年級識字教學[J].學周刊,2018(36).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