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永杰
摘 要:“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在全民教育得以普及的背景下提出的教育改革方式,主要內容指的是“孩子教孩子”或“孩子教大人”,可以視為一種即學即傳的方式。數學課程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與抽象能力,運用“小先生”制能夠讓學生樹立強大的自信心,讓學生能夠實現共同進步,真正體會成功的喜悅,讓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關鍵詞:“小先生”制;小學數學;教學應用
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人人都可以爭當小先生,學生也可以突破傳統觀念的禁錮,讓每個學生成為知識交流的參與者。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踐行,筆者對小學數學高年級課堂中應用“小先生”制進行了研究。本文以“小先生”制為載體,旨在創建小學數學的高效課堂,將教學延伸到課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新課改之前,課堂教學更多采用的是單向傳輸的方式,學生的天性被抑制,其活力難以發揮出來。而在新課改以后,此現象有了明顯的改善,陶行知先生倡導的“關注生活”“為了生活”“依據生活”的教育理論為廣大教師提供了方向。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統一于教學過程之中,“教”中有“學”,“學”中有“教”,不能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完全對立起來。經實踐發現,將“小先生”制應用于小學數學高年級課堂具有重要意義,實現價值較高。
一、“小先生”制概述
“小先生”制指的是每個人都將自己儲備的知識與了解的文化無私地教給別人,兒童則是此過程實現的主要承擔者。在20世紀前期陶行知開始倡導這一模式,就是讓成績優秀的學生教授學生或普通人,實現知識的有效傳播。其對當時的舊中國文化落后情況有所察覺,意識到中國的文盲還有很多,而健全師資力量顯得較為匱乏,于是提出讓學生不僅做好自己的本位工作,也可以做“先生”。20世紀30年代初,山海工學團應用此法時,將其稱之為“小先生”制。陶行知認為兒童是我國教育普及的重要力量,其倡導的“小先生”制就體現了這一理念。該理念獨樹一幟,其認為“小先生”制責任不僅僅停留于教人識字學知識,而是在于“教自己的學生做小先生”,以此文化知識能夠綿延不絕。該模式的提出是為了解決師資不足、經費緊缺、生存與教育、女子受教育等問題。
二、“小先生”制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有效應用
(一)激發應用“小先生”制的興趣
數學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數學思想更是可以從很多地方看出來。生活中的數學與學校數學教育怎樣進行結合,需要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選擇適宜的生活案例,為教學進行更加科學的服務。“小先生”制具有較強的可行性,不斷激發學生應用此模式的興趣,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的眼睛,不僅能夠積累更加豐富的數學知識,還能夠讓課堂資源更加豐富,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會被更加有效地激發出來。
例如,在講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我會讓學生對家中的相關物體進行觀察,如家中必備的魔方玩具、電冰箱或牙膏等長方體、正方體或與二者相似的物體,學生可以參照家中的物體,以照片的形式記錄下來,也可以畫出來,挑選自己適宜的方式即可。課上進行教學時,安排每個學生都輪流做小先生,將自己身邊的發現講解給同學們聽,跟大家互相探討。教師指導“小先生”,讓其引導同學們對物品的抽象特征或形體特征進行辯解。經過共同探討之后,可以對這些物品進行分類和整合,對于同一類型的物體進行歸納,使學生對于長方體與正方體能夠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和了解。又或者,在講解六年級下冊“負數的認識”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首先對班級人數、鉛筆的數量、學校教學樓的棟數、大樹的數量以及家里客廳的地板磚等進行確定,將生活中的事物引進課堂,找到學習的重點。學生是教學中的絕對主體,教師應該摒棄過去自己講、學生聽的局面,充分挖掘學生身上數學課程學習的閃光點,給予其適當引導,挖掘潛力,讓他們有更加雄厚的資本做“小先生”,愿意做“小先生”。為了能夠讓學生更愿意做“小先生”,教師可以以該模式的優勢加以引導,讓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進行研究,提高思考能力。學生通過不斷的嘗試,掌握成功的技巧。為更好地實現這一過程,教師要對孩子們的“教”與“學”留心觀察,及時做出反饋,對于不合理之處及時糾正,提出相關意見。
(二)應用“小先生”制發散思維
學生思維方式并不是維持在某個地方靜止的,而是呈動態發展的。“小先生”制的應就是將傳統學習的靜態過程中轉化為動態,學生可以盡情展現個人的思維過程,讓其他同學對其進行評價,教師則從旁給予指導。此模式的應用不但強化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也讓學生的辯解能力得到了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教授“百分數”章節時,我給學生進行了如下的試題設計“小明閱讀一本課外書,6天看了整本書的40%,按照這樣的進度來計算,他還要幾天才可以看完這本書?”我要求學生用不少于兩種的解題方式進行解答。學生聽到此要求后,紛紛開動自己的腦筋,上臺爭當小先生,將自己的解題過程描述出來,具體如下:
生1:我的解題思路是依據數量關系式“看完全書的天數×40%=已看的天數”,先算出看完全書需要的時間,然后減去已經看的6天,也就是6÷40%=15,15-6=9所以還需要9天。
生2:我用倍比法先算出剩下頁數是已經看過頁數的幾倍,再乘以已經看的6天,公式為(1-40%)÷40%×6=9,最后為9天。
生3:我和前面的同學用的方法一樣,也是用的倍比法,我將整本書的總頁數視為是單位“1”,先算出“1”中含有幾個“40%”,然后算出看完整本書的時間中包含幾個6天,再算還需要幾天,公式為6×(1÷40%)-6,求得為9天。
生4:我想40%轉化寫為2∶5,相當于將整本書的頁數劃分為了同等的5份,現在已經看了五分之二,先算出每份需要幾天的時間,再算還需要幾天,公式為6÷2×(5-2),求得為9天。
生5:我是按照公式“讀書量÷天數=單日的讀書量”列出的相關公式,我將還需要看的天數設為x,40%∶6=(1-40%)∶x,求得x=9,所以還需要9天。
在此過程中,我會給學生適度的引導,根據學生的表達做出最后的總結,總結后會對本堂課的不足之處進行反思,讓學生形成對每節課的目標都有所強化的習慣。學生學習目標意識的強化,會讓其以不同的視角對問題進行分析,并加以解決,進而進行巧妙的解答,學生的思維邏輯在“小先生”制的應用模式下,也有了不一樣的火花。
(三)將“小先生”制聯系生活
數學作為和我們生活聯系較為緊密的學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中尋找有聯系的素材,讓學生學會用課堂上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在生活中深化“小先生”制。
例如,在教授百分數中的“折扣”時,我會給學生布置一個課堂之外,與生活緊密結合的作業,那就是尋找身邊的折扣商品。學生可以自行組隊,也可以在學校、家中或是超市等場所尋找,看看身邊都有哪些打折的商品。在第二節上課時,同樣采取“小先生”制,對自己的觀察與總結進行陳述。這樣,將數學知識在生活進行改造,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折扣有更加清楚的認識,還能夠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中的生活性,能夠習得數學的趣味,更能領會其發揮的作用,進而對數學有更加積極的學習心態。又或者,在講解“生活與百分數”時,我會讓學生進行比賽,看哪個小組說得最多,找到身邊的百分數最多。比賽的全部過程由“小先生”來組織。競賽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例如前期為搜集素材,找到更多的百分數,中期則可以將其轉化為數學問題,通過主動尋找等方式解決。最后在課堂上與他人交流,各組的“小先生”總結本小組找到身邊的百分數,大家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學生交流的整個過程中,我會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給學生鼓勵和引導,能夠學會求同存異。學生通過該模式的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能夠“學數學”“做數學”,不僅能夠盡早實現預期教學目標,還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小先生”制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實施的效果
學生感言:“要做合格的‘小先生,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上講臺,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可講課時還是有點手忙腳亂,以后我要更加努力、認真學習才行?!?/p>
(1)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運用“小先生制”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系、應用過程中養成嚴謹的數學研究態度,獲得有效的數學學習方法。從心理學角度看,“小先生”制磨煉了學生的意志、增強了學生的勇氣,提高了學生的自我有效感,培養了學生的數學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要端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擁有一桶水?!边@應是教師的教學原則。
(2)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運用“小先生制”的過程中,我見證了“小先生”們優秀的表現,作為教師的我,深深認識到:現在的數學課堂,更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原有的專業知識和相關教育知識也是遠遠不夠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自己形成敏銳的洞察力、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反思能力;對教學要始終有飽滿的激情,對每一位學生要有滿腔的關愛之情,歷練自己的教育品質與人格魅力,才能更有效地感染學生,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四、結束語
經過小學數學課程中“小先生”制模式的應用,學生可以相互答疑,互相學習。應用該模式后,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明顯有所提升,優等生的思維較之以往變得越加活躍,思路也更加開闊,可以說是人在數學上的一種進步。學習屬于內化的過程,學生若是不會自主學習,能動性與創造性也就無從發揮與培養,內化與學習也就談不上,與當前的素質教育要求也會顯得格格不入?!靶∠壬敝频膽?,使得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更加頻繁,團結友愛的精神也得到深化,學生的全面發展有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只要我們少講些,少做些,多給孩子一個空間,一片田地,讓他們自己朝前走,教育就會變得更加美麗!
參考文獻:
[1]楊梓楠.淺析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小先生制[J].世紀橋,2012(13):108-110.
[2]于洋.海外陶行知學術研究走向[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2(10):114-119.
[3]陽榮威,盧敏.后喻文化時代師生關系解構與重構[J].中國教育學刊,2013(3):64-66.
[4]李明尚.在“小先生制”課堂改革的道路上前行[J].當代教育科學,2012(16):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