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麗華
摘 要:學生由于家庭教育、性格習慣等方面的不同,在學習上表現出不同的接受能力。如果教師仍然按照傳統“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實施教學活動,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統一要求、統一目標、統一評價,不僅達不到預設的教學效果,還會出現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吃不了”的現象,不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差異,實施分層教學,讓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關注差異;分層教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實施分層教學,優化教學過程,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在教學中,我采用以下分層施教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學生分層
學生分層是分層教學的首要環節,也是分層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保障。教師可以根據學習成績、學習習慣、興趣愛好等把學生按照3:5:2的比例分成A、B、C三個層次,A層是優秀生,他們基礎牢固,思維敏捷。B層是中等生,他們雖然基礎牢固,但還需要加強思維訓練。C層就是我們常說的學困生,他們基礎知識還沒有熟練掌握。教師要鼓勵學生向更高的層次努力,想法減少C層學生的數量,不斷擴大A層人數。并且教師還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A層、C層的學生結成“對子”,通過“兵教兵、兵帶兵”的方式實現“補差”的目的,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提問分層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傳統的課堂提問,教師把回答問題的權利讓給中等生和優秀生,學困生成為課堂活動的“配角”,因為感覺不到教師對他們的關注和期望,使得一些學困生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在學習上不求上進、不思進取。本來基礎就差,再加上這樣的學習狀態,使得學困生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逐漸偏離正常的學習軌道,被遠遠地甩在教學隊伍的最后面。因此,在提問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分層提問,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和平臺,讓他們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數學“2、3、5的倍數特征”時,在學習“3的倍數特征”這一環節時,學生受2、5倍數特征的影響,習慣認為3的倍數應該是個位上的數字是3、6、9的數。教師可以以此為突破口,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引發他們對3的倍數的關注和思考,并產生一探究竟的欲望。如認真觀察以下數字,你有什么發現?這些數有13、16、19、23、26、29、46、49。這個問題較簡單,且能幫助學生摒棄錯誤的認知。因此,教師可以讓學困生來回答,在回答中讓他們意識到個位上是3、6、9的數并不一定是3的倍數,也激起學生的好奇心,3的倍數到底有什么特征呢?為了幫助學生找到3的倍數特征,教師繼續追問:交換3的倍數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你有什么發現?這個問題有難度,并且答案也不像第一個問題那樣一目了然,需要學生認真思考。因此,適合中等生回答。圍繞這一問題,學生把12、15、18、24、36等3的倍數交換個位和十位上的數字,發現它們仍然是3的倍。“這說明什么呢?你認為3的倍數與什么有關?”最后一個問題,抽象概括,不僅需要學生擁有較強的觀察力、邏輯思維能力,還需要他們具有良好的語言組織能力,最適合優秀生回答。
就這樣,教師通過分層提問,由簡到難、由直觀到抽象,層層遞進、循序漸進,把學生的思維逐漸帶入更深更廣的方向,發散學生的思維,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有所提高和發展,提高教學效果。
三、練習分層
練習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鞏固知識、內化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為了提高練習的實效性,教師要實施分層練習,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需要,讓他們都能在與之能力相匹配的練習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熱情。
以五年級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為例,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熟練運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圍繞這一基礎目標,教師設計了層次鮮明的練習題。如學困生主要是直接利用公式解決問題,像求長方體盒子的表面積。中等生則是“求不完全表面積”的問題,如粉刷教室的墻壁、在游泳池的四周是和底面抹水泥等。優秀生則是在長方體的面上、棱上及頂點處挖去一個小正方體后表面積的變化問題。通過這樣的分層練習,真正鞏固雙基,提高班級的整體教學水平。
總之,分層教學絕不僅僅局限于以上三個方面,它包括的方面還有很多,如教學目標的分層、教學評價的分層等。這就需要教師深入學習分層教學的精髓,結合小學數學的教學特點,關注差異,實施有效分層,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尚紹彩.小學數學分層異步教學的實施策略[J].考試周刊,2018(42).
[2]賴火依.分層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文理導航(下旬),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