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雙梅
【摘要】新課標提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在課堂上開展活動和討論等方面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和探索
我們在教學中發現現在的學生在學習時大概會出現三種情況:第一種是苦學,有的學生整天埋頭在不停地讀啊、背啊、寫啊,整天忙得沒有玩的時間,結果考試成績也不盡如人意;第二種是厭學,每個班總有幾個學生把學習看作比登天還難,一看到書就很討厭,有種排斥心理,因而成為班上的問題學生;第三種是會學,這些學生好像天生就是學習的料子,學得輕松,成績又很優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何讓“苦學”“厭學”的學生轉變為“會學”的學生,關鍵是教會學生學習,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經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策略。
一、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學生課堂自主學習的熱情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學習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但在實際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多,學生在課堂上講得少的現象。這種教學現象是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的。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盡可能地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以生為本,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新知識的探索中來,這樣教師才能教得輕松,學生才能學得快樂。
1.創設情景,引發興趣
新課標強調,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創設教學情境,營造和諧氛圍,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要適當創設各種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愉悅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盡可能地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如在教學《秦兵馬俑》一文時,開始我先播放了一段有關兵馬俑的視頻,孩子們看到這些視頻后感到很震驚,他們驚訝于兵馬俑規模的宏大、類型的眾多,以及每個都具有鮮明的特點。我觀察到有的學生瞪著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看著,生怕漏過一個環節,有的情不自禁地發出嘖嘖的贊嘆聲……從他們的表現中,我看到了他們求知的欲望,這時我說:“你們想不想去了解秦兵馬俑?”同學們表示非常樂意學習《秦兵馬俑》一文。在教學第二段時,為了加深對“規模宏大”的理解,我充分利用了錄像視頻把學生帶到一定的情境中,使學生對書中列舉的具體數據有了很深的印象,然后再讓學生看視頻,引導學生從“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齊,排成了一個巨大的長方形軍陣”去想象,體會真像秦始皇當年率領軍隊“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強大陣勢。又如教學《學會合作》一課,在理解第二個事例時,我找了一個小瓶口的瓶子代表房子,七個穿線的彩球代表屋里的人。課堂上,我先假設瓶里發生了火災,讓七位學生分別用手拉著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逃出來。哨聲一響學生都爭先恐后向外拉球,沒有秩序,幾個球卡在了瓶口,在規定的時間內他們沒有拉出所有的球。這時,我讓學生分析沒有成功的原因,學生通過實驗并聯系課文內容很快就知道了,合作必須要有自我犧牲的精神。這時再讓學生做第二次,學生很快就在規定的時間內拉出了所有的小球。實驗演示,把靜態化為動態,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為直觀可感的動作場面,妙趣橫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領會和掌握了教材內容。
2.巧設問題,設疑生趣
在教一篇新課時,有時我們可以進行巧妙的設計,讓學生在頭腦中產生問題。有了問題,他們就想解決問題,從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好勝心,使學生對學習這篇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 如在教《負荊請罪》一文時,先讓學生審題,題目“負荊請罪”是什么意思?誰向誰負荊請罪?為什么要負荊請罪?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了,這時學生情緒高漲,積極參與到下一步的了解課文的內容之中。又如在教《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一文時,教師在教學中說:“魯濱孫乘船離家后,途中遭遇海難,孤身一人流落到了荒島,島上環境惡劣,連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沒有保障,面對這樣的處境,我們都認為人是不可能生存的,但魯濱孫卻在島上生活了28年,他怎么能做到的呢?你的心里有什么想法嗎?”這些問題,扣著學生的心弦,激起了學生探求的欲望,于是,學生為了揭開這些懸念,就認真讀課文了。
3.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兒童由于有很強烈的好奇心,因而對故事有很大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特點,通過故事的導入,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如教《三打白骨精》之前,教師先啟發學生說:“同學們,你們看過《西游記》嗎?”這時,學生們議論紛紛,有的說看過,有的說在電視機上看過。教師再接說:“《西游記》中有關孫悟空的故事你們知道嗎?”學生如果說知道,就請學生說說,教師來揭題。通過教師的講解、引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了,深入到學習課文中去。
二、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達到目的有著重要的作用。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持之以恒地鍛煉出來的。作為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在教學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小學階段,就要下功夫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如果在學一篇課文之前,學生沒有做充分的預習,那么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就會很吃力,有的甚至會聽得一頭霧水。我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在預習時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使用工具書及勤于閱讀的習慣;遇到不懂的問題記下來或自己提出疑問的習慣;查找資料的習慣;等等。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 ,就能自己去讀書并有所收獲。我在教每篇新課之前,都要求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進行課前預習,完成相應的預習任務。學生預習時每篇課文至少讀三遍。第一遍讀通課文,主要掃清生字詞的障礙。對字詞的解決,主要依靠學生自學。教師應指導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畫出文中帶生字的詞語,動手查閱字詞典,讀準字音,看清字形,聯系上下文了解詞義,掃清學習課文的攔路虎,培養學生動手自學的能力。然后在沒有生字詞障礙的情況下讀第二遍,爭取做到閱讀流利,讀完思考課文的大概內容。接著讀第三遍,讓學生質疑思考,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記號。預習做好了,學生就會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對課堂學習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從而達到提高課堂學習效果的目的。
在預習時,還要引導學生去搜集與課文有關的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課文的寫作背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開拓學生的思維。如《鄭成功》一文是一篇歷史故事,預習的時候就要求學生查找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臺灣的歷史事實,讓學生對鄭成功有個大概的了解,為后面學習課文儲備了知識。在讀懂課文和搜集資料的基礎上,讓學生試著完成學案自主導學中的題目。當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成這部分練習時,他們就能感受到預習的成功感,從而調動自身的預習積極性。但學生的學習能力畢竟有限,對于還不能解決的問題或自己產生的疑問,應要求學生記錄下來,等到上課時反饋給老師,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也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參考,從而使教學更有針對性。
三、教師在課堂上創設條件,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受能力等方面的影響,探究學習有可能達不到教師的要求,這時,教師就應該創設條件,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并誘導、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融洽、和諧、寬松的氣氛中學習,增強探究學習的信心,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1.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課文中的表意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活動是主體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方式,學生對知識和能力的獲得是通過自己的內化活動來實現的。要實現真正的內化,學生必須有一個主動獲取、主動發展、主動探究的過程。如教《螳螂捕蟬》時,為了讓學生能夠體會課文中的意思,我先營造一個氛圍,讓一位學生扮演少年,另一位學生扮演大王,其他學生扮演當時的大臣,仿照朝廷上朝的模式,讓學生分別講述自己的理由。當時,學生們都被這種上課的模式吸引,熱情度很高,紛紛闡述了自己的意見,因而問題就越辨越明了。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以讀悟情、情景交融的氣氛中提升了探究能力。
2.讓學生在多向交流中探究問題
討論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也是發展思維的媒介,在交流中讓學生充分表現自我,交換獨立思考所得的知識,取長補短。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與空間進行交流,并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如教《負荊請罪》一文時,教師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藺相如為什么處處避讓廉頗?”接著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在組內進行討論。經過討論,有的學生回答說:“是因為藺相如以和為貴,不想與廉頗鬧矛盾。”也有的說:“這是因為藺將軍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較個人的恩怨。”通過問題的討論,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這種教學方式,既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機會,又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主動發展放在首位,要善于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動機,還給學生探究的空間,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究的條件,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從而為國家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林發,陳秀鳳,編著. 學習動機的激發與培養[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