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福
摘 ? ?要: 學生職業素養發展是新時代中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這離不開有效的課程教學。語文是當下中職院校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工具學科,革新語文課程教學勢在必行,教學模式改革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本文多層次客觀探討基于職業素養的中職語文教學模式改革路徑,在實現有效語文教學中促使各層次學生在提高語文實用能力的過程中深化發展職業素養。
關鍵詞: 職業素養 ? ?中職語文 ? ?教學改革
語文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的首要前提、必要基礎,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中職語文教與學已有了全新的變化,要以學生職業素養發展為導向,革新語文課程教學模式,在提高教學效率及質量的過程中讓職業教育和當下社會發展需求協調統一,在滿足社會市場人才需求中將自身建設發展推向更高的階段。
一、優化完善教學目標,落實分層教學法
因材施教是素質教育強調的重要方面,教師要在學生職業素養發展的基礎上針對班級各層次學生各方面情況,優化完善制定的教學目標,科學化指導語文課程教學的同時落實分層教學法,尊重班級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展開語文課文教學,便于各層次學生在激發興趣過程中順利積累語言知識。
在改革語文課程教學模式過程中,中職院校要以社會市場為導向,深入把握不同行業領域發展中企業對人才知識層次、能力、素養等具體化的要求,從行為習慣、職業道德、心理素質、職業精神及學生知識技能、語言表達、思維能力等方面入手,優化完善設置的教學目標,在合理劃分的基礎上落到實處,規范化指導學生職業素養發展下的專業語文學科教與學。
以《一碗清湯蕎麥面》為例,教師可以在完善語文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深化把握《一碗清湯蕎麥面》課文內容,在分析教材、學情基礎上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在改革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落實分層教學法,科學制作電子課件的同時借助現代化教學設備圖文并茂、動靜結合的特征,直觀、生動地呈現課題內容,降低難度的同時層層導入。
教師要立足語文學科教學目標,以學生職業發展為導向,結合課文故事情節及人物語言、心理、外貌、神態、動作等描寫,圍繞引入課中的分層教學法,分層、科學設置課堂思考問題,講解《一碗清湯蕎麥面》課文鞏固理論知識,同時引領、指導班級各層次學生有效思考、分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段落內容、主題思想等。
隨后,教師要深化提煉《一碗清湯蕎麥面》課文主題思想,即面對困境,母子三人并沒有向命運低頭,以自信、樂觀的態度共渡家難,體現他們身上堅強、樂觀、奮斗等高貴品質,結合班級學生所在專業及當下企業對該專業人才具體化要求,以職業崗位為導向,巧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向班級學生模擬不同的崗位實踐情境,分層設置難易度適中的實踐任務。各小組學生要在把握崗位實踐情境、實踐任務的基礎上巧用掌握的語文新舊知識,合理組織語言的同時共同編排情境對話,在修改、完善基礎上進行情境表演,確保各層次學生都能參與語文課堂,使其在走進當下專業崗位實踐情境的過程中進行語文實踐。在活用語文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深刻感知語文學科的獨特魅力,在順利激發興趣的同時高效積累語言知識,深刻體會《一碗清湯蕎麥面》課文主題思想,學習人物身上可貴的品質,深化把握當下專業相關崗位對人才行為習慣、職業道德、心理素質等方面的要求,深化認識、了解自我,在不斷完善及提升中實時培養職業核心素養,促使職業素養作用下的語文課程教學水平順利提高。
二、多種教學方法結合,展現學生主體地位
職業素養發展離不開各層次學生主動參與專業課程教學課堂。教師要以學生職業素養發展為導向,在改革語文課程教學模式中有效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將語文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展現主體地位的同時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不僅掌握職業技能,而且促進職業能力發展。
教師要在改革語文學科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優化完善“滿堂灌”“放羊式”教學方法,將小組合作學習法、案例教學法、任務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巧妙融入中職語文教學中,在有機結合的基礎上深化語文課堂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主動參與課堂,在思考、探究、分析中客觀展現主體地位,掌握語文理論知識及技能,促進職業能力的提高。
以《胡同文化》為例,教師巧妙融入多種教學方法,彌補以往教學模式的不足。如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以小組為單位,在閱讀“胡同文化”課文段落的基礎上思考、探究提出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效質疑,提出新問題,進行有效分析、解決,科學把握課文知識。又如采用角色表演法,以采訪的形式進行課內實踐,讓各小組學生通過詮釋不同角色,了解胡同里各類群體的生活習慣,鍛煉問題解決、語言表達等能力,提高與陌生人溝通、交流的能力。
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聯系當下崗位實踐,引入案例教學法、任務教學法和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法、角色扮演法協調統一。在操作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同時向各小組學生直觀、生動地展現基于當下崗位實踐的案例,引領其合理化探討、分析,從整體上感知當下的崗位實踐。以就業為導向,結合《胡同文化》課文內容及思想情感,進一步優化引入課中的基于崗位實踐的相關案例。合理設置課內教學任務,在明確實踐要求、要點、任務等過程中和班級各小組學生進行層次化互動、交流。在模擬的真實情境中詮釋崗位工作實踐中的不同角色,在應用語文課程知識、多方面技能時有效組織語言,和陌生人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展現主體地位的同時高質量地完成層次化實踐任務,強化鍛煉與人交往、溝通等能力,在無形中掌握相關職業規范、行為習慣、技能等,夯實語文基礎,促進職業能力發展,為今后更好地在職場中展現自我提供重要保障,提高職業素養和語文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實效性。
三、理論與實踐協調統一,開展課外實踐活動
中職生職業素養發展離不開多樣化實踐,教師要在改革語文課程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協調統一,改變以往“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在延伸拓展課內的基礎上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在多樣化實踐中活用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綜合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
理論、實踐兩大層面教學同等重要,教師要在把握語文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強調課堂內外實踐,在二者相互作用過程中有效反思、分析、總結課內教學,通過課堂內外的有效銜接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校園內外兩大層面入手,實時延伸課內語文教學實踐,從語文口語表達、閱讀、寫作等方面入手,以職業素養發展為導向,開展校內語文實踐活動,各層次學生活用已掌握的語文知識、語文技能,鍛煉語言表達、思維能力、綜合實踐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學生所在專業人才需求及要求,以工作崗位實踐為導向,開展多樣化的校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不同的校外實踐中培養職業道德、精神及素養,客觀展現語文教學模式改革的現實意義。
四、結語
中職院校要在把握語文學科教學的具體過程中明確當下學生職業素養的發展新要求、新任務,以就業為導向,在改革的基礎上優化完善,充分發揮教學模式的作用,建構高效語文課堂,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夯實語文基礎、鍛煉思維能力等過程中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增強就業核心競爭力,在順利就業中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鐘麗權.職業素養導向下的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7(11):128-129.
[2]周冠祥.基于職業素養的中職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研究[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2):65-68.
[3]任雪.關于中職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方法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42):279,273.
[4]林少玲.基于職業素養的中職語文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0):102,104.
[5]林素麗.中職語文教學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策略探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7(2):21-23.
[6]魏朝珍.基于職業素養的中職語文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發現(教育版),2017(4):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