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會明
摘 ? ?要: 由于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大多數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邏輯并不十分成熟,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正在形成。為此,語文老師要引導小學生進行閱讀理解,幫助其完善思維邏輯和樹立正確的三觀。為了增強小學生的閱讀效果,除了課內閱讀外,老師們還會引導小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在引導低年級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語文老師要講究策略,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效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閱讀理解的作用。
關鍵詞: 小學低年級 ? ?課內閱讀 ? ?課外閱讀
閱讀是人們對文章進行感知、思考的過程,可以幫助人們提高文字或語言表達能力,因此閱讀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顧名思義,課內閱讀僅局限于課本內容,課外閱讀則為小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課外知識,既開闊了小學生的眼界,又提高了小學生的讀寫能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探尋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的方法,讓小學閱讀更加充實,奠定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
一、基于課內閱讀拓展課外閱讀
低年級小學生剛剛接觸啟蒙教育,思維邏輯的培養尚處于懵懂狀態,對于一些較高深的思想理念難以理解,所以小學語文老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要特別注意這一點,推薦的課外閱讀要以課內閱讀為基礎,便于小學生的閱讀和理解。
1.推薦的課外閱讀文體要與課內閱讀相似
小學語文教材會收錄多種不同的文章體裁,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文章通俗易懂,故事復雜性低,既講清楚故事,又表達文章的意義,更加便于小學生理解。所以,小學語文老師向學生推薦課外閱讀時,注意學生的理解程度,以課文題材為參考。以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上冊為例,課本收錄大量散文、童話、科學知識、寓言故事及兒歌,如小蝌蚪找媽媽、坐井觀天、四家四季歌等,在語言表達方面非常直觀簡潔,小學生讀過之后便能清楚地明白文章表達的含義,即便是古詩詞,也是便于理解的《望廬山瀑布》,讓小學生很快在腦海中想象出詩中描繪的自然景觀。因此,老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課外的寓言故事、童話故事或者簡單易懂的詩詞等。
2.參照課文內容推薦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
小學語文教材中會引入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跡,通過對人物外貌特征和語言動作等進行細致的刻畫,將他們的事跡以故事的形式展現在小學生面前,從而展示這些代表性人物的精神品德。在部編版二年級語文教材中,向廣大小學生描繪曹沖、王二小等人的事跡,表揚他們的聰慧與勇敢。仔細分析不難看出,小學課文選取代表性人物時,尋找的更多是兒童人物,年紀相仿的人物更能讓小學生產生認同感和代入感。因此,老師引導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除了參照課內閱讀尋找一些代表性人物外,還要注意這些優秀人物的年齡段,盡量尋找與小學生年齡相仿的兒童,如司馬光、孔融、王冕等人的兒童時期的故事,既讓學生了解他們的童年趣事,又為學生尋找到合適的榜樣。
3.利用課文引導學生閱讀書籍
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不會選取一整部書,常常參照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選取這部書籍中的經典部分,選取的這部分經典文章既能讓小學生準確地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又能激起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所以,老師可以這篇經典文章為切入點,尋找適合小學生閱讀的課外書籍,從而拓寬學生的眼界,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文化知識。例如,小學教材中“亡羊補牢”這一則寓言故事,便是出自《成語故事大全》,老師便可以向學生推薦這本讀物。在本書中,除了寓言成語故事外,還有很多歷史成語故事和神話成語故事,如盲人摸象、紙上談兵、葉公好龍等,每一個故事都是精彩紛呈的,故事表達出的各種價值意義將豐富小學生的思想。
二、以課內閱讀指導課外閱讀
1.激發閱讀興趣
如果小學生缺乏閱讀興趣,而老師或家長依然強制性地讓學生閱讀,則不僅會進一步挫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還會導致學生敷衍了事,難以發揮閱讀應有的作用。低年級小學生由于識字不多,思維剛剛開始發展,不能給他們設下限制,規定他們怎么讀書,讀多少書。低年級語文教師要積極引導小學生閱讀,采取多種方法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例如,教師可以從深受小學生喜歡的故事入手,發掘與課文內容關聯的故事,并利用課余時間為學生講述這些由課文內容引出的故事,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勾起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在當今科技發達的環境下,教師可以選擇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文章以聲音、視頻或者圖片形式展示給學生,從而豐富他們的閱讀內容。教師在改變自己的教育手段時,要迎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根據不同學生的喜好,為他們推薦不同種類的課外讀物,以達到激發小學生積極參與閱讀興趣的目的。
2.教給閱讀方法
讓學生依靠興趣閱讀是遠遠不夠的,為了讓低年級小學生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效結合在一起,從閱讀中收獲意義,小學語文教師要教給小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將課內閱讀時學會的閱讀方法應用到課外閱讀當中。在閱讀課文內容時,老師應當教會學生對經典文章進行精細閱讀,對文章字里行間都要仔細閱讀,并進行思考或反思,充分理解文章要表達的中心思想。而對于一些積累性文章,不必逐行逐句地閱讀,這時老師要教會學生如何選擇重要的文章段落進行閱讀,從而節約閱讀時間,提高閱讀效率。值得小學語文老師注意的是,低年級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較弱,閱讀速度較慢,因此,老師要耐心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保證學生掌握最基本的閱讀能力,在此基礎上才能開展更多的閱讀教學。總之,老師要教導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閱讀方法,如此才能領略更多的閱讀樂趣。
3.家庭氛圍配合閱讀
學生的課外時間常花就是在家中,如果學生具有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就會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學生家長應當在家中為孩子營造讀書的氛圍,家長與孩子時常一起讀書,當孩子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時,家長要及時予以引導、解惑。如此不僅能夠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感情,還能夠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適當地讓學生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
1.培養學生做閱讀筆記的習慣
閱讀是一個文化知識積累的過程,小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遺忘一些文化知識,因此,小學語文老師應當教導學生,無論在課內還是課外,閱讀的時候都要隨時做閱讀筆記,將自己通過閱讀得到的思想感悟或者有意思的話語,用文字或拼音形式記錄下來,之后求助老師或家長,在他們的教導下將拼音變成文字。小學生時常翻閱自己的閱讀筆記,可以加深閱讀印象,提高作文能力。由于低年級小學生對文字的掌握能力較弱,記錄閱讀筆記的習慣可以促進他們對文字的學習。
2.開展閱讀交流活動
小學語文老師可以時常組織學生在一起互相交流自己的閱讀筆記,讓學生分享各自的思想感悟和閱讀樂趣,規模在班級內即可。這樣類似讀書交流會的模式有利于小學生的思想交流,便于老師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有利于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
語文學習是廣泛的,僅在教材中學習語文是對小學生的局限,所以為了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鍛煉自身的思維能力,小學生應當將語文學習拓展到課外,尤其是閱讀方面。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整體,課內閱讀能夠引導課外閱讀的進行,豐富的課外閱讀可以擴充、鞏固課內閱讀所學到的文化知識。所以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要堅持課內閱讀的核心地位,堅持正確的閱讀方法和習慣,堅持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如此才能在閱讀中提高小學生的語文讀寫能力,提高小學生的文化知識修養,促進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為小學語文課堂營造學習氛圍,讓小學語文教育充滿學習的樂趣與無限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靳龍.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J].甘肅教育,2018(23):69.
[2]袁瑛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8):62.
[3]黃彩玲.小學生課內外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甘肅教育,2018(04):92.
[4]陳曉靜.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之改革路徑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3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