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軍
【摘要】本文基于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展開研究與探索,立足多元化視角闡述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同教法的有效性,基于問題為引、巧借游戲、教學反思三方面的有效研究下,提出相關的教學建議,以此達到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從而更好地服務學生的有效學習。
【關鍵詞】小學語文 ?自主探究能力 ?游戲化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7-0052-02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由于小學生年齡的限制,多數(shù)學生上課無法做到持久性有效學習,容易被外部客觀的形象事物所吸引注意力,且形象事物大多數(shù)是和學習無關的事物,同時小學生正處于形象化思維向抽象化思維發(fā)展的初步階段,其本身學習經(jīng)驗不足、學習過程具有很大無意識性和隨意性。鑒定于此,如何更好地實現(xiàn)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jīng)成為小學語文教學重點關注的教學話題,故此,筆者根據(jù)執(zhí)教經(jīng)驗的基礎上,來探索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教法,提出以下幾方面教學建議,希望能夠相關從業(yè)者帶來參考性價值。
一、問題為引,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模式是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發(fā)展的重要培養(yǎng)途徑。因此,教師應該善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模式,通過教師問題一步步引導下,促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加快自主學習能力習慣的養(yǎng)成,也進一步增強學生之間掌握團隊合作的能力,從而達到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此外,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和良好學習習慣最容易形成重要階段,因此教師更要重視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發(fā)展,這不僅能夠為學生奠基良好的學習基礎,也利于教師課堂教學的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學《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一課時,教師應首先為全體學生劃分小組,通過“同組異質(zhì)、分組同質(zhì)”的分配原則,最大限度保證不同小組學習實力的一致化,也更好地避免優(yōu)等生或后進生扎堆的現(xiàn)象發(fā)生,也由此實現(xiàn)學生之間都具備相互學習能力補充和相互學習積極帶動的學習效果,從而達到提高全體學習氛圍和活躍學生學習思維的目的。其次,教師通過教師提出不同學習問題,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先經(jīng)過自主性探究過程中來試圖回答教師的問題。如:初步閱讀課文完畢,教師提出一個學習問題,在文中苗苗和季先生他們各自的見解是什么?我讀完后的感受是什么?然后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從文中找出相對應答案,最后以組長分享和組員補充的形式,向老師與其他小組學生分享自己小組的探究成果。在這一期間教師不能掉以輕心,應該機動性巡視不同小組的學習進度,其主要作用:第一,及時釋疑解惑保證學習的順利開展。第二,小學生自主約束力還是較弱,因此巡視的作用也是為了保證學生都沒有偏離預設的學習目標。第三,是收集不同學生遇到的問題,從而在總結(jié)時,能夠更加針對性做教學補充,從而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后,為了更好地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涵的理解,教師再一次拋出問題,如:“閑書是什么”問題探究活動,開展全體師生的討論大會,促使全體學生認識到“閑書”不閑,懂得要多讀書、讀好書的價值認識。這一過程是兼顧教學目標的有效完成和滲透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巧借游戲,活躍課堂學習氛圍
小學生是天生的演員,最喜好模仿與表演,因此,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特性,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游戲的特質(zhì),能夠極大的活躍課堂氛圍和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性學習興趣,同時也符合小學生好動不好靜的天性,從而也達到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小木偶的故事》的一課上,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悟作者課文的表達思想意蘊,教師可以組織角色扮演活動,在扮演中更加深入體會角色的語境,從而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中表達的思想真諦。如:教師扮演警察與老木匠,做好游戲引導的作用。學生則扮演小木偶、小紅狐等角色。其次,教師在游戲過程中要動態(tài)化提出問題,增強師生互動性達到推進學生理解進一步深化的目的,如:你們覺得小木偶委屈嗎?別人為什么會誤解小木偶?為什么警察都不相信小木偶說的是真話……。這一過程中,游戲的特質(zhì)會極大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學習,同時教師在游戲化問題的引導下,促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人生單單只有“笑”是不夠的,只有經(jīng)歷過酸甜苦辣的人生才能叫作完整,從而也達到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的教學目的。
三、重構(gòu)教觀,保證教法符合時代性
教學思想決定行為邏輯的走向。因此,語文教師要明確語文育人的重要性,清醒認識到語文在教育系統(tǒng)的重要教育地位,從而才能為學生的審美意識、人格塑造、性格形成的健康化發(fā)展做出應有的教學功效,也最大化避開教學行為的盲目性。其次,教師要基于“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教學出發(fā),充分發(fā)揮以教師為輔導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從“被動知識接受者”向“主動性知識獲取者”轉(zhuǎn)變,教師要做學生學涯路的一盞明燈為他們指引方向,而非是他們思想的主導者。最后,基于師生共建共生的思想,教師應該與學生建立穩(wěn)固的溝通渠道,即為學生心理學習障礙,做出心理疏導與針對激勵,也為課上師生教與學有效互動奠基穩(wěn)固的橋梁,進而促進師生在課堂教與學中達到知識的共頻、共識的教學目的,從而在語文課堂教與學知識訊息的互相來往中,達到教之有效傳遞、學之高效吸納的教學愿景。
參考文獻:
[1]寧寶英.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措施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51):106-107.
[2]華攸昌.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提升路徑探究[J].江西教育,2017(3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