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麗君
【關鍵詞】 歷史教學;鄉土資源;家國情懷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4—0119—01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重視,具有地域特色、反映區域受眾心理、承載歷史價值的鄉土資源日益受到關注,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長期以來,歷史教師形成了這樣的定勢思維,即鄉土資源的利用僅在于傳授知識,卻忘了它真正的意義和價值所在——鄉土資源是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最為理想的載體。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探究和發現鄉土資源中的歷史元素,拓展學生的歷史知識面,加深學生對家鄉文化與歷史的理解,促進學生家國情懷的升華。
一、以鄉土資源為鏡,映照家國歷史
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其基本出發點只有一個,即以歷史教學內容為核心,要通過教師巧妙的設問、設疑等形式,將學生帶入到所要認識的歷史背景和時代環境之中。這里強調的是歷史教師在引導方向上的針對性與目的性。例如,在講解唐朝由盛轉衰的內容之前,筆者給學生布置的預習作業是:唐王朝的衰落和唐玄宗任用李林甫為宰相,親小人遠賢臣有很大關系。李林甫身邊有一個出身邊疆小吏,最終官至尚書左丞相的平涼人,他在朝廷中凡事都聽從李林甫的安排。1.找到他——他是誰?他的生卒年月?2.了解他——他生活在唐朝的那個時期?他的人生經歷是怎樣的?3.評價他——你能否給他一個客觀的評價?這幾個預習問題的設置,其核心目標在于引導學生認識唐玄宗時期平涼籍的著名政治家牛仙客。牛仙客曾為唐朝開元盛世的出現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也因功利和自保心理而依附奸臣,身居高位卻無所作為。通過對這樣一個有爭議人物生平的了解,一方面,學生可以感知開元盛世的恢弘氣象及唐朝由盛轉衰的內部原因,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二、以鄉土資源為佐,感受民族融合
不同于英語、數學這些學科,歷史學科涉及大量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無法直觀感受的人物和事件,這種距離感和年代感很難讓學生產生清晰的認識。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將一些學生沒有認知基礎、無法形成具體感知的歷史教學內容借助鄉土資源的形式來使其形象化、直觀化。例如,民族融合是一個漸變的相對隱性的過程,很多學生對民族融合并沒有清晰的概念。筆者則以宋、遼、金、元時期的民族大融合為切入點,以涇川縣完顏村的形成、發展、變化為線索,為學生們講述了女真族大將金兀術之子完顏亨族人因躲避政治迫害而舉族遷徙,定居涇川,與當地人通婚,在相互取長補短和長期相處磨合中逐漸過渡為漢族人的歷史。通過這段鄉土史料,學生們深切地感受到了民族融合的內涵及意義,真正認識到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包容性和向心力,家國情懷得以升華。
三、以鄉土資源為據,還原家國歷史
在現實生活中,歷史的真相時常會與民間的傳說或大眾的認知產生矛盾,這時候,真實可信、形象直觀的鄉土資源就是還原歷史真相的有力證據。例如,筆者在給學生講授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時,有很多學生想當然地認為抗日戰爭多發生在中國中東部地區,平涼作為大后方沒有經歷過日軍的侵略,當地群眾沒有為抗日戰爭作出過犧牲和貢獻。為了讓學生認清歷史的真相,我們組織學生集體參觀了“平涼陣亡將士紀念碑”的遺跡,并展示了“平涼各界以抗戰將士犧牲巨萬,倭寇尚未平,欲有以彰先烈勵后死也,乃奠基于柳湖而建斯碑焉”的碑記。這不但為學生揭開了歷史的真相,激發了他們對家鄉這段光輝歷史強烈的自豪感,而且也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增進了他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四、以鄉土資源為翼,升華家國情懷
鄉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絕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之中。作為歷史教師,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應把從歷史角度來鑒賞、探究鄉土資源內涵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學會主動地去探尋鄉土資源,發掘鄉土資源所蘊涵的歷史意義和價值。筆者先后在學生中開展了“家鄉歷史大數據”、“平涼尋跡”等一系列主題活動。發動學生通過網絡收集有關平涼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遺跡資料,并以論文的形式來表達對這些鄉土資源背后歷史淵源的認知與感想;組織學生對一些具有濃厚歷史底蘊的鄉土資源進行實地調研,并形成調查報告。在這樣的探究和思考過程中,學生的家國情懷會不自覺地得到深化和升華,他們會對家鄉的歷史有更深刻的感受,會對國家、民族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發展變化有更深刻的體會。
(本文為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鄉土資源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2657)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