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旭蓉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教學情境;案例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184—01
一、循序漸進,掌握方法
——源于“理解現實情境,逐步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的問題研究。
【片段1】:解決問題(乘除法兩步運算)
1.引入主題。
師:多熱鬧的游樂園啊!你打算按什么樣的順序來觀察這幅圖呢?
生: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觀察。
師:真好,這樣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數學信息。
2.解決問題。
師:同桌兩人合作,說說兩幅圖的圖意。
生1:第一幅圖中有6條船,每條船上有4個同學。
生2:第二幅圖:這些人去坐碰碰車,每輛車坐3人。
師:第二幅圖和第一幅圖之間有什么關系嗎?
生3:解決第二個問題要先求出第一幅圖中的人數。
師:誰來說說自己是怎樣列式的?
生4:4×6=24(人),24÷3=8(輛)。
師:每一步表示什么?
生4:4×6=24(人)表示這些人一共有24人,24÷3=8(輛)表示24個人每輛車坐3人,需要8輛車。
分析:這個案例呈現了教師循序漸進地給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教師引導學生理解現實情境,讓他們發現要解決的數學問題,然后引導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個案例說明:情境的創設不僅要貼近生活,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符合大多數學生的認知特點。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尤為重要。教材調整后,從一年級開始就逐步讓學生學習并體會解決一個數學問題所要經歷的步驟:理解現實的問題情境——發現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分析問題——找到解決方案并加以解決。低年級一般有“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確嗎?”等提示解答問題的基本步驟;從三年級開始采用“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等提示。教學中,教師要循序漸進地滲透給學生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二、情境中探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
——源于“如何讓學生在質疑中產生興趣,激起自主學習的欲望”的問題研究。
【片段2】:“雞兔同籠”
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8個頭,從下面數有26只腳。雞和兔各有幾只?
1.自主嘗試解決問題(嘗試法)。
師生發現,用“嘗試”的方法解決,得到了正確的結果,但是有些凌亂。學生嘗試用按照順序列表試一試。
方法一:一一列舉
學生自主體會到一一列舉雖然有點麻煩,但能保證不遺漏。在嘗試的過程中,學生發現“多一只兔子就減少一只雞,就會增加兩只腳。”通過列表,學生又發現:可以不逐一嘗試,直接想到正確的答案。
方法二:跳躍嘗試
學生自己對結果分析后再進行調整,更快找到答案。
方法三:“對半”嘗試
學生在嘗試的過程中發現規律,更快、更準確地解決了問題。
2.介紹抬腳法
師:假設雞兔全部抬起2只腳,會現什么情況?
學生通過交流發現,這種抬腳法原來解決起“雞兔同籠”問題如此簡單。
分析:“雞兔同籠”是原來教材六年級的內容,在調整教材后在四年級下冊出現了。學習“雞兔同籠”問題,能使學生真正感受到解決此類問題的多種數學方法。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圍繞主題圖提出問題是新課程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挑戰,也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挑戰。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當教師出示主題情境后,學生往往會發現一些與數學無關的、重復的、低層次的、超過大部分學生認知水平的數學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往往使教師措手不及,這就要求教師要提升自己的應變能力和課堂把控能力,有效引導學生,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三、在生活情境中探究估算策略
——源于“如何重視估算多樣化和估算策略的教學的問題研究
【片段3】:加減法估算
1.感受生活中的估計。
大概100米就到了;小明班大約有50名同學;媽媽買了差不多30個雞蛋;
師:這些數都有一個特點是什么?
生:大概的數。
2.探索新知。
師:這是什么?
生:熱水瓶 28元。
師:28和哪個整十數接近?
生:30。
師:那兩個熱水瓶大約多少錢?
生:30+30=60(元)。
師:媽媽帶100元錢夠嗎?能用估算的方法解決嗎?
生1:三樣加起來是95元,比100元小,所以100元夠了。(先加后估)
生2:把熱水瓶的價格看作是30元,茶壺的價格看作是40元,水杯的價格看作是20元,這三樣加起來大約是90元,所以100元買這三樣用品夠了。(先估后加)
生3:用100元先買30元的熱水瓶后大約剩70元,買茶壺后大約還剩30元,還能買水杯。(先估后減)
生……
分析:估算也就是“近似計算”,而這種計算方法往往是生活中最常用的。一般將算式中的數據看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近似數,通過口算得到結果。近似數的選取一般用“四舍五入法”,有時也會用“進一”和“去尾”法。具體的方法需要根據具體情境,實際情況靈活選擇。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