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彤 印建兵 楊光
摘 要 為推動我國新型農民職業能力提升以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以無錫市錫山區為調查對象,從農民培訓需求、農民職業能力現狀出發,分析目前農民職業能力以及培訓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據此提出培育新型農民職業能力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新型農民;職業能力;職業培訓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7.077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提出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現代農業。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關鍵環節。近年來,我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不斷增加,2018年,我國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的人數超過1 500萬人,但是與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相距甚遠。當前,我國農業發展處于重要的轉型期,正朝著社會化大生產方向轉變,也就是說,我國農業將逐漸摒棄非標準化、非專業化以及粗放式、單一式的生產經營方式,轉向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其中,人才是第一要素,培養一支現代化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是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1]。
1 農業供給側改革視角下農民職業培訓的需求分析
目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教育工作雖然取得了較大進展,已經形成一定的人數規模,但是目前培訓的內容還是以生產技術為主,培訓的方式還沒有脫離傳統單一的培訓模式,即“黑板式”教學。生產技術培訓固然重要,但是農業供給側更需要的是綜合性、復合性的人才[2]。就無錫市錫山區農民客觀需求來看,農民職業培訓應該注重以下3個方面。
1)新型農民職業培訓需要在電子商務、政策法律、市場營銷、品牌拓展等方面對農民進行專業培訓。當前,農業供給側面臨的現實問題就是產品不能適銷對路,農民由于法律、制度、政策、市場規則等知識的缺失不能有效處理經濟糾紛問題,正當權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
2)新型農民培訓需要運用新型傳媒手段,例如直播、網絡信息推送、視頻等多樣化的技術手段,將培訓全覆蓋、時間無縫對接地推送到農民工作、生活中。當前,農民需要全過程、無間斷的培訓服務,農民田間學校、“菜單式”教學實訓等多種方式受到了廣大農戶的歡迎。
3)新型職業農民不僅需要技術培訓,更需要創業型“就業培訓”。目前,關于農民創業的培訓雖然較多,但是絕大多數還屬于技術培訓,只注重前期培訓,不注重過程跟蹤服務,創業的理念教育、財務管理、理財等方面培訓指導嚴重缺乏。當前,農民迫切需要的是從創業前期到創業后期整個過程的實時指導。
2 農業供給側視角下農民職業能力現狀分析
2.1 新型農民職業的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在職業能力結構中起著基礎性作用。據調查,當前農民專業能力的良好率超過50%,說明超半數的農民職業能力基本上處于合格的水平,但是從優秀率來看,優秀率未超10%。由此可說明,多數農民具備了從事農業工作的基本專業能力,但農民整體專業水平不高,需要進一步的提升。雖然政府采取了鼓勵返鄉從農的政策,但是返鄉從農群體現有的知識經驗與目前所從事的農業工作關聯度不高[3]。
2.2 新型農民職業的方法能力
方法能力在職業能力結構中起著應用性的作用。在獲取信息方面,農民搜尋信息能力較弱,據統計,學會運用互聯網、現代媒體的人數比例只有30%,其中,雖然青年農民運用互聯網技術的程度較高,但其創新能力不夠,實踐能力、經驗等不足,經營管理的實踐能力尚需加強,且在調查中農業承包經營失敗的案例較多。當前,農民營銷方法、手段單一,財務管理技術能力偏弱,缺乏理財、保險、環保等意識,小農意識仍然存在。
2.3 新型農民職業的社會能力
社會能力在職業能力結構中起著拓展性的作用。據調查,返鄉農民工社會能力水平達到“優良”的狀態,絕大多數返鄉農民對家鄉、農業、農村有一種依依不舍的情愫,而且社會關系比較穩定,溝通比較通暢。但是,農民的集體意識不強,在農業經營中經營方式單一,專業合作意識不強。另外,基層組織領導力不夠,農村農業經營處于分散狀態,沒有形成專業合作的規模效應,缺乏集體抵御經營風險的能力。
3 農業供給側視角下無錫市(錫山區)農民培訓現狀分析
近年來,無錫市錫山區較快的城市化進程使得農民耕地面積銳減,農民在集約化生產、經營方面面臨著巨大壓力,政府積極引導組織農民職業培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通過調查發現,存在以下3方面問題。
3.1 培訓供需問題
隨著農村經濟多元化、多層次化的發展,農村所需的人才已經不限于耕種技術人才,但是,當前的培訓體系還沒有很好地適應農民職業分化的趨勢。目前,農民職業培訓的內容和層次還不能適應農民職業轉換的需求,例如,農業技術培訓與非農職業技術培訓方面表現出嚴重的供需不平衡。此外,組織領導者的意識、觀念守舊,認為農民只要種好地、管好生產就可以了,至于怎樣管理,如何經營不是農民做的事情,導致第二、三產業領域內相關職業技術的培訓涉足很少。
3.2 規范管理問題
無錫市錫山區有關農民職業培訓問題表現在政出多門,缺乏統一的組織管理。根據調查,目前存在多個管理農村勞動力培訓的部門,基本上可以涉及農業農村局、科協、教育局、勞動局、財政局、婦聯、共青團以及各類培訓機構等部門。多個部門重視農民培訓,吸引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調動了農民參與就業、創業培訓的積極性。然而,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1)部門之間存在重復交叉,協調性差,效率低下;2)各部門為了自身利益,降低了職業培訓的公益性;3)多個部門不能協調運行,各自為政,一旦出現了問題,很難將問題溯源,弄清責任[4]。
3.3 經費保障問題
根據調查,農民培訓經費保障目前還沒有做到專項撥款、專項使用,這主要是由于培訓存在多部門管理,培訓經費的使用也是各個部門各自使用,沒有統一的預算與規劃。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各個部門進行培訓時,往往是臨時任務式的,好像就是為了將僅有的一點項目經費使用完,完成上級指派的一項任務。因此,經常出現臨時用教室,去找教室;臨時需要師資,去找師資等現象。總結起來,農民職業能力培訓存在兩個嚴重問題:1)經費保障力度不夠;2)經費使用效率不高。
4 農業供給側視角下農民培訓的改善對策
4.1 構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政策支持體系
針對目前農民培訓缺乏系統管理、缺乏資金支持的境況,政府應當引導構建相應的政策支持體系,主要在財政扶持、金融保險、社會保障等方面構建一套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系。1)要構建長期的財政扶持,要將新增農業補貼和項目建設投入到以農民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以項目為抓手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及其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融合發展。2)加大金融保險扶持。當前,要按照中央文件的精神探索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權、承包權三權分置,引導金融部門積極助農貸款。3)鼓勵保險機構針對農業生產開展農業保險險種創新,提供優質保險服務。
4.2 完善職業農民培訓供給保障
4.2.1 解決好建設基金問題
1)完善必要的硬件設施建設。教學、培訓或指導既需要田間現場操作,也需要在室內講解演示,有必要加強常態化的基本設施,加強財政預算,確保資金及時到賬。2)鼓勵利用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硬件設施建設,有條件的鄉村可以鼓勵當地鄉鎮企業出資或通過社會募捐等方式募集基金。3)要做好基金專款專用,提高建設資金使用效率,同時加強財務審計與實施過程的監督管理,防止資金挪作他用或貪污。
4.2.2 解決好師資供給
1)建議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師資格標準的認定和完善工作,從而確保培訓師的培訓質量,形成穩定的師資隊伍;2)建議構建農業專家資源庫,改善師資結構;3)完善培訓獎懲機制,調動優質培訓資源向鄉村傾斜,提高基層農業培訓師的待遇[5]。
4.2.3 創新培訓教學手段,構建教學資源庫
1)構建多元化的教學培訓模式,務必將培訓課堂下沉到第一線。2)加強農業培訓模式數字化建設,加快建設智慧農民云平臺、農機在線、微培訓、在線公眾號等數字化基礎設施。3)改善創新教育手段、方式,形成專門的創新創業教育板塊,形成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培育經營管理型、社會服務型、專業技能型的創新創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周煜,陸彥,於忠祥.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力的實證研究[J].蚌埠學院學報,2016,5(4):90-97.
[2] 黨佳娜,魏鳳.欠發達地區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力評價及比較——基于陜西省、四川省的問卷調查[J].廣東農業科學,2012,39(6):8-12.
[3] 鄭紅友,俞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研究[J].成人教育,2017,37(6):49-52.
[4] 竇本洋,高霏霏.職業教育與農民素質提升問題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7,34(8):100-101,104.
[5] 劉海妹,郭領燕.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模式探索[J].科技咨詢,2014,12(7):223.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