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奕強
【摘 要】 歷史學科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承載了人們對學科的發展期望,是歷史每個重要瞬間的凝結。歷史也是一門反思性較強的學科,社會總是在歷史的反思中不斷進步的。教師通過反思——實踐——再反思——再實踐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通過學習具有高質量的歷史來領悟生命的真諦,客觀上有助于提升歷史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 初中歷史 ?教學反思 ?反思作用 ?反思途徑
一、教學反思的作用
教育家葉瀾的“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的名言一直激勵著廣大歷史教師投身于歷史教學反思中去,教師通過對自身的不斷反思更科學地教會學生知識,同時對于自身能力與素質的提升也是一個巨大的發展契機。
1. 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眾多研究表明,反思對于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相反,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的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具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的重復;除非善于從經驗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能有什么改進”。他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教師通過對自己教學實踐的考察,可以及時發現新問題,從而做出更理想、更有效的教學決定,并加深對教學活動規律的認識和理解,有助于提高教師教學的能力和水平。
2. 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教師應該成為具備一定研究能力的科研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對自身的行為積極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在研究過程中,教師可以享受到提升教育理念的樂趣、發展新知和技能的喜悅以及教學相長的益處。教學反思有助于教師由“教書匠”向“學者型”的教師發展。
二、教學反思的途徑
1. 教學行為的反思。面對有更多自己想法的學生,我們學會思考、善于思考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們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要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發現問題,并將這些問題作為分析和研究的對象,考察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使自己在反思中升華。借助反思,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并積極尋找新思路和策略來解決面臨的教學問題。首先我們要從學生眼中反思自己。學生作為主體參與教學活動,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評價是最真實和最有價值意義的。每當我們從學生眼中看自己時,總能了解一些事情、獲得一些啟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以同化的眼光看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知識、理論的各種觀點和見解,而且更應該以一種順應的態度學習和接受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反思和檢查自己教學行為的不足,生成頓悟、直覺、靈感、智慧、想象等多元開放的思維,以改善未來的行為。
2. 教學方法的反思。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方法初步形成的階段,良好的學習方法可以為以后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學生學習方法的形成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的實施密切相關。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我們的教。我們把“怎樣”讓學生學會學習放在首位,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在教學中,我經常反思:我是怎樣體現知識的重點的?難點是采用什么方法突破的?學生從本節課的學習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何變化?根據教學任務,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效果較好?我擅長用哪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是否顯著?對自己的教學過程整體感知如何?本節課的最大亮點是什么?學生、同事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如何評價?我在教學反思中經常記錄怎樣創造機會,讓基礎較差的學生和基礎較好的學生得到不同的展示;經常滲透怎樣調節學生之間的小矛盾、怎樣改變學生的不文明行為、怎樣使學生團結向上等。因此,我們要使自己的教學方法多樣化和不斷更新,才可以使自己的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3. 教學語言的反思。歷史教學以其學科的特點,對教師的語言也有相應的要求:一是既要生動、具體,又要準確、無誤;二是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時代性;三是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質樸風格;四是既要邏輯嚴謹,又要有節奏感。但要達到上述要求,教師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培養和訓練。初中歷史的教學所要求的知識面更廣、問題分析更深刻、看問題所站的角度更高。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創設問題情境。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呢?專家為我指出了三條路:一是層層設疑,二是結合史料,三是聯系現實。“層層設疑”,這需要我們先摸清學生的學情。有些學生小學沒學過歷史,或者學得不認真,忘得七七八八。有些學生愛好歷史,課外書讀得多,知識積累豐富,一步就跨到終點。這些情況都需要我們綜合考慮,面對大多數,因材施教。第二個要求是史料。我們是作為課堂主導者的老師,必須在日常的教學、閱讀中積累更創新、更有趣、更直觀的史料,包括圖片、論述、表格、數字、實物、詩詞、信件……然后抓住史料與課標要求相契合的地方,巧妙設疑,向學生多方面展示歷史這一過去的事實。最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學習歷史是為了認識現在,所以問題的設置也應結合現實,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歷史與學生的距離,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 板書、板畫問題的反思。板書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設計板書的過程,既是一種教學藝術再創造的過程,又是教師對教材分析、把握、濃縮和轉化的過程。關于板書的要求、形式等,這里不作闡述。只想說明的是關于板書的書寫時間問題,這是個易被忽略的問題。恰當的書寫時間是在教師說完某一知識后,再掉轉頭去板書,而非邊說邊寫。
總之,教學反思應成為教師職業的基本生活方式之一,這是教師教學能力不斷提高和可持續發展的永久動力。在一線教學的歷史教師必須不斷地經常反思自己,反思每一個教學的細節,深入了解學生,鼓勵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 茍育穩.淺談初中歷史教學反思的途徑.作文成功之路,2012(06).
[2] 胡赟.淺談初中歷史教學反思.吉林教育,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