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芙蓉
【摘 ?要】 小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固然重要,但是針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學卻也是教師們應該關注的重點。從小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有著重要的意義,還對他們將來的學習和工作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應該把規范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當作一項必要的教學目標。對于學生而言,優秀的學習習慣也是他們個人能力的一部分,這對他們的發展將產生巨大影響。因此本文就以現階段小學語文為例,詳細分析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策略問題。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學習習慣 ?培養策略
語文作為小學教育中的基礎課程之一,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教育中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做好教學研究工作,明確這一階段學生的特點,在此基礎上來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實現教育的目標。
一、制定學習計劃
小學生剛接觸知識學習,他們還沒有意識到良好習慣對于學習開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教師的正確引導在該方面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引導小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開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大棘手難題。科學合理的制定學習計劃是成功的第一步,正確合理的學習計劃能夠有效強化提升學生完成任務的時效及質量。然而由于學生對計劃制定的經驗欠缺,盡管有了制定學習計劃的意識,最終所制定的學習計劃與他們的完成率大相徑庭,使得學習計劃的制定失去了其應有意義。針對于此,教師有必要正確引導學生去制定相關學習計劃。學習計劃可以是長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在制定某個時間段的學習計劃時學生應當全面考慮多方面影響因素,切實根據自身實際能力,確保能夠完成的基礎上合理規劃劃分每天甚至每時的具體任務量。比如,學生在開展小學語文教材上的生字詞部分的記背時,首先應當規定好每天的學習時間段以及應當背記數量,接下來按照計劃實施在規定的學習時間段背誦固定數量內容,如此學生的學習生活變得有條不紊,同時能夠節約出更多時間,有效避免了學生懈怠心理的產生。習慣的培養具備是不能夠間斷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永遠用不成好習慣的,其建立于學生每天重復的做、反復的練習基礎之上。
二、培養學生提前預習的習慣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布置預習的任務,但學生的完成情況卻并不理想。養成預習的習慣能夠讓學生在課前對所學內容有大概的認識,找出自己理解的難點,在課上有側重點地學習,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這樣一來,學生在自己所產生問題的帶動下,成為了主動學習者,改變了過去被動學習的局面。對于學生預習習慣的培養,教師可以首先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再利用他們的心理特點,使他們長久地保持這一習慣。如在教學《媽媽的賬單》一課前,教師可以在課堂提出這樣的問題:“學生們有沒有幫助爸爸媽媽做完某些事后向他們索要報酬的經歷呢?”首先根據學生的實際經驗,將他們的情感帶動起來。根據學生的不同回答,教師再提出:“我們明天將要學習的課文講述的就是孩子向媽媽索要報酬的故事,但媽媽卻給了孩子一個意想不到的答復。你們想要知道媽媽說了什么就需要在課下預習本篇文章”。這樣一來,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定會積極地預習課文。當然,學生的積極性會隨著預習次數的增多而減退,這時教師可以在每堂課的開始組織預習演講活動。每節課選出一名學生來說出自己的預習成果,可以是講課文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的感悟,也可以是自己學會了某個新的成語。對于表現優異的學生,教師給予紅星獎勵。這一活動抓住了小學生榮譽感較強的特點,他們為了能夠積極地展現自己,自然會精心地預習。相信在長期的堅持下,學生的預習習慣一定會養成。
三、培養觀察記錄習慣
羅丹曾經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有善于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學生的思想才會活躍,感情才會豐富,才能不斷提高自身語文素養。留心生活,細心觀察,方法很重要。例如:為了讓學生觀察身邊常見的小麻雀,我把老舍先生的《小麻雀》一文中描寫小麻雀的一個片段拿來引導學生分析,教師指出: “幾根長翎擰在一起”,“小黑豆似的眼睛”,表現出來的是一幅失魂落魄、驚慌無助的神情,給人的印象是一只讓人愛憐的小動物,黑豆似的大眼睛睜在人們心中,令人難忘。看,作者觀察得多仔細,完全把麻雀的神韻寫出來了。
還有,要及時把所見所聞和感想記錄下來,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簡單,都要記錄,堅持一段時間,就養成習慣了。我要求學生養成寫日記、記隨筆的習慣。開頭時可以非常簡單,之后可以逐漸復雜,寫成片斷,甚至寫成完整文章。日記、隨筆,仍然是以片斷為主,關鍵是培養仔細觀察、愛好寫作的習慣。
四、培養學生不懂就問的習慣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可見,遇到自己不懂的問題就要敢于發問,勇于提問,在遇到問題之時,千萬不能因膽怯而不敢開口、不敢提問。如果教學工作者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發現某些學生太膽小,有不敢提問的缺點,教學工作者就要多鼓勵學生大膽發問。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所以,語文教學工作者在上新課的時候,就要引導學生從文章的題目入手,深入分析題目的意思,并讓學生根據題目進行提問:譬如,在教《和時間賽跑》這一文章之時,教學工作者可以這樣問學生,讀了這篇文章的標題,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呢?這時學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誰和時間賽跑呢?為什么要和時間賽跑?等這樣的問題,此時,教學工作者便可以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小組進行討論,并給出相應的答案,隨后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和總結,并深入對文章的學習,這樣的話,學生的學習興致高昂,必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結語: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語文綜合能力的必然途徑,教師應針對教與學的實情,培養學生的各種良好習慣,促使學生朝著學以致用、活學活用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蓮芳.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J].甘肅教育,2018(9).
[2] 芮芳.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J].甘肅教育,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