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細花
摘?要:經典誦讀屬于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方式,同時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陶冶學生情操的有效途徑之一。將經典誦讀和小學語文教育相融合,可以促使學生構建正確的價值觀與文學素養,不僅可以更好地實現育人培養作用,同時還可以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高效課堂的建設。對此,本文簡要分析經典誦讀給小學語文課帶來的魅力,希望可以為相關教育者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魅力;經典誦讀;教學實施
一、 引言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經典誦讀屬于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拓展,經典誦讀學習方式屬于傳統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轉變,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以及學習能力的提高也有明顯的幫助。在小學語文教育階段,經典誦讀的教學屬于傳統文化的一種有效傳承,在語文教育體系當中有著不可忽略和替代的價值。對此,探討經典誦讀給小學語文課帶來的魅力具備顯著教育價值。
二、 經典誦讀的教學價值
經典誦讀所涉及的文章大多數都屬于經典的美文,在這一些文章中會涉及大量的民族精神或情感,同時還會涉及許多的傳統文化。對此,對于經典誦讀的學習也屬于語文課程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在小學教育過程中,因為學生的學習任務相對較重,學習的情緒也并不理想,傳統的誦讀教學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教學中經典誦讀的教學難度也相對較高。從教學價值來看,經典誦讀的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于培養學生的基礎閱讀能力。
經典誦讀本身也是朗誦閱讀學習的一種重要性是,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有一定要求,同時對于學生的記憶力也有一定要求,在長期誦讀教學的同時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隨之提升。
另一方面則是在于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對于美文的理解,尤其是在情感方面的理解更加突出。經典誦讀本身會涉及人的情感世界,在學生誦讀的同時也會對學生的情感感受形成一定的影響和干預。
因為經典誦讀中的各種文章都具備比較突出的情感價值,所以在教學中合理地開展經典誦讀教學對于學生的情感影響非常突出,對于學生的情感、能力有著多元化培養價值,值得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普及應用。
三、 經典誦讀教學方法
(一) 誦讀經典美文,培養學習興趣
經典誦讀一般是以古詩、三字經、千字文等經典的美文為主,這一些美文本身會包含民族文化、民族情感以及民族精神,所以經典誦讀教學本身也是傳統文化的一種有效傳承方式。對于經典誦讀而言,也屬于小學語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內容,借助對經典誦讀,可以促使學生對優秀的民族文化形成更加清晰的認知,對于學生的視野也有一定的拓展效果,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內心的情緒渴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促使學生對社會、人文等形成更加全面的認知,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態。
1. 從整體小學語文教學層面來看,誦讀經典美文,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只有把好奇心轉化為學習動力,才會愛學習。比如在教學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插入“十里桃花,萬家酒店”的故事;教學有關《三字經》內容時插入孟母三遷的典故……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還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
2. 從而實現精神層面上來看,誦讀經典美文,還可以讓學生愛上文學。“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教學中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選擇經典美文進行誦讀,會讓學生愛上語文。低年級的孩子把《三字經》編成童謠進行唱讀,朗朗上口,即好讀又好記。中年級學生把《千字文》創編成經典操,讓學生邊背誦,邊做操,既放松課中的疲勞又讓所學知識得到鞏固。高年級的《論語》讓學生邊誦讀邊做記錄卡,真正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樣不僅能增長學生的知識,還能讓學生感受語文課的無窮魅力。借助經典誦讀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對于經典美文的閱讀與理解能力。感受經典美文本身擁有大量的美好元素。在美好事物之下實現對心靈、情感等多方面的感染影響,從而推動學生健康成長。
(二) 創建良好氛圍,提高誦讀興趣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因為課堂教學模式相對比較枯燥乏味,同時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式也比較固定單一,再加上教師的課堂地位過于權威,導致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主動性較差,無法積極思考,只能隨著教師的要求而想。
這樣的課堂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存在明顯的阻礙。對此,便需要及時對課堂教學進行轉變,尤其是在氛圍方面進行改進,以學生自主學習作為主要的課堂氛圍,在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的同時促使學生逐漸做得到想要學習而思考。在誦讀方面,便需要將借助良好的氛圍實現誦讀興趣的提高。
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的豐富誦讀的氛圍,促使學生逐漸形成誦讀的習慣,比如利用晨讀、午誦讓學生自讀、積累古詩、三字經等各種美文,利用班會或學校舉行的大型活動開展個人或集體經典美文朗誦會、經典美文書寫比賽、經典美文手抄報比賽……這也是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索的有效措施。
(三) 創新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誦讀
對于經典詩詞的教學而言,一方面需要高度重視朗誦和積累,歷史的長河沒有盡頭,知識的海洋沒有彼岸。把課外閱讀放在課內指導,做到課內課外閱讀相結合,取長補短,才能學有所獲,這樣對經典美文的積累才會令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例如我在教學四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憶江南》時,在學生讀通、讀順,基本理解大意的情況下,師補充與江南美景有關的詩句。
師引“人人都說江南好,瞧!宋代詩人楊萬里說”,學生齊讀“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師引“蘇軾贊嘆”,生齊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誦讀不僅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而且情感也得到了升華,促使學生的朗讀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
另外,每一首經典詩詞都會涉及相應的情感,在課堂中引導學生誦讀的同時也應當高度重視情感方面的感受,加強情感帶入激發學生的情感認知,從而實現誦讀興趣的提升。例如,在魏晉詩歌教學方面,因為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具備自由的特征,所以在誦讀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對山水生活形成認知,實現情感的帶入強化對詩詞的理解。
(四) 挖掘課堂教學資源
教師在經典誦讀教學當中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趣味性的環節,例如表演,這樣一些具備較強操作性、趣味性的活動內容,可以讓學生在扮演的同時形成相關動作、神態的表演,比如我在教學部編本二年級上冊的兒歌《樹之歌》這課時,以讀代講,通過師生問答讀、男女生賽讀、邊做動作邊讀等等。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心去感受,同時借助多媒體技術方式播放相應的文章背景,例如社會環境資料,借助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好地提高學生對于經典美文的理解,尤其是在情感方面的感悟會比僅僅是朗誦時更多。這樣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更好地感受與掌握詩人的情感,這也是感受經典美文中文學色彩的重要方式之一,從而保障經典美文學習實效性。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在目前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經典美文誦讀是樹人之本。經典美文芳香,韻味悠長,讓濃濃的經典文化縈繞校園、縈繞課堂。借助經典誦讀這種教學方式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愛學習,讓小學語文課堂因經典誦讀而更加精彩。更好地推動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推動學生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高玉英.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經典茶元素古詩文誦讀研究[J].福建茶葉,2018,v.40;No.200(8):398.
[2]劉甜淇,劉峻杉.小學生經典誦讀的興趣發展——《老子》教學的行動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18,No.279(6):76-82.
[3]王淑琴.中華文化經典視域下的小學語文誦讀研究[J].語文建設,2018,No.383(11):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