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新濤
摘 要:隨著核心素養理念的深化發展,小學數學教學的課程目標與人才培養模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需全面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確保學生可以通過數學學習形成一些終身成長所需的關鍵能力與思維品質,確保學生可以終身受益。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圍繞核心素養理念來調整學科教學形式,有序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將從選擇先學后教教學模式,讓學生學會學習;選擇動手類教學形式,優化學生科學精神;選擇生活化教學形式,發展學生素養結構三個角度來分析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如何調整教學形式。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教學形式;轉變策略
客觀來講,常規的小學數學教學很難滿足學生的終身發展需求。首先,有限的“教教材”活動雖然可以讓學生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但是卻因為內容有限,并未回歸現實生活,由此出現了知行脫節問題,小學生只能在考試時應用數學知識,難以展開數學建模。其次,“灌輸式”教學活動則限制了小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小學生并不會自主猜測數學結論,通過大量的實踐證明、實驗操作去驗證每一個數學知識的科學性,無法形成數學學科能力。面對這些現實問題,核心素養的落實則可逐一解決各個教學矛盾,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對癥下藥,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選擇先學后教教學模式,讓學生學會學習
先學后教教學模式是一種通過突出學生主體學習行為、教師主導作用而形成的一種教學模式,關注的是學生的能動探究,教師則應幫助學生全面內化數學知識,使其全面內化數學知識,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組織豐富的先學后教教學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行為,逐步優化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就如在“小數乘法”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引導學生復習了關于加法、乘法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小數加法知識,引導學生將小數乘法算式轉變成的同一個小數多次連加算式,由此引導學生分析小數乘法算法。為此,筆者還組織了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使其共同分析小數乘法的具體算法,歸納小數與整數相乘的計算順序。如此,則可讓學生獨立思考,積極交流,可以很好地提升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優化學生的學習意識。之后,各小組便要展現探究結論,歸納、完善小數乘法的算法與算則,而筆者會從旁指導,幫助學生刪減無效信息,使其能夠進一步建構數學知識,深化知識印象。如此,學生也可在各類題型中利用小數乘法知識去分析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
二、選擇動手類教學形式,優化學生科學精神
在過去,小學數學教師很少會讓學生參與動手實踐活動,原因是為了追趕教學進度。但是,這也無形中影響了小學生直觀思維的形成,難以讓學生自主分析數學概念,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則可組織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操作各類數學學習工具,由此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使其通過實踐演示探究出具體的問題解決方法。如此,則可進一步優化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
就如在“多邊形的面積”一課教學過程中,筆者就引導本班學生參與了動手實踐活動,即讓學生自主剪裁多邊形的圖形模型,在這一模型中圈畫出圖形的邊長、高,通過適當切割與粘貼活動去總結出平行四邊形、梯形與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實踐證明,動手實踐活動可以進一步優化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使其綜合把握平行四邊形、梯形與三角形的圖形結構,也由此啟發了學生,使其自主利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去探究了多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通過旋轉、移動圖形得出了準確的數學推測。如此,則可切實優化學生的數學學科能力。
三、選擇生活化教學形式,發展學生素養結構
核心素養本身就是要解決立德樹人問題所提出的一個先進觀點,而其中一項基本任務便是要保證學生能夠真正在學習時受益,有效優化學生的生活能力,懂得人的生命發展意義。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則要堅持組織生活化的教學活動,即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逐步豐富學生的問題解決經驗,使其能夠從數學角度去思考、解決現實問題,由此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多邊形的面積”一課課堂教學活動結束之后,筆者就設計了一個生活化的實踐任務,即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幾何圖形,通過切割、旋轉、移動等圖形運動規律將生活中的平面圖形轉化為學生熟悉的平面圖形,由此計算圖形的面積,并通過可視化工具來記錄實踐探究結論。為此,本班學生不僅要全面整合與圖形面積有關的數學知識,也可再次使用長度測量工具去標注圖形的邊長、高,積極進行數學計算,積累豐富的問題解決經驗,切實優化自身的數學解題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組織豐富的核心素養改革活動可以進一步優化本學科的育人質量,讓學生能夠自主建構數學知識,使其全面內化數學知識。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靈活調整教學形式,不斷優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真正實現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惠捷.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數學課堂創新[J].新教師,2018(12):57-58.
[2]黃美建.關注數學本質,提升數學核心素養[J].小學教學參考,2018(3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