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對于初中歷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歷史作為初中各個學科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初中學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不僅影響初中歷史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更是阻礙了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形成。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了愛國主義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
【關鍵詞】:歷史教學 愛國主義教育 滲透
一、深入發掘初中歷史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
初中歷史教材中包含了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初中歷史教師要深入發掘初中歷史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理解能力,開展初中歷史教學,以此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的提高,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現如今,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主要問題有兩個,第一,課堂是學生接受知識、學習知識的主要途徑,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其課堂教學途徑和形式較為單一;第二,學生學習、了解、掌握初中歷史知識,但不明白自己應該如何做。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注重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積極創新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通過開展初中歷史實際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更好的認知初中歷史知識,在實際中開展愛國主義教學。比如,初中歷史教師可以想學生講解我國古代、近代、現代為國家、人民奮斗的英雄人物。如,邱少云為保證部隊和戰友的隱蔽,即使火以及燒到身上,他還是憑借自身的意志,一動不動、一聲不吭,最后雖然部隊完成了任務,戰勝了敵人,但是他卻犧牲了。再比如,劉伯承在做眼部手術時,由于麻醉藥會損傷腦神經,所以在做眼部手術時,堅決不用麻藥,不僅如此,劉伯承還清晰的記得醫生在手術中開了幾刀。通過這種方式,向學生講述革命先烈的事跡,進而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注意熱情,告誡學生勿忘國恥,讓學生認識到我們現在的生活是由無數革命先輩用血和肉換來的。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展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初中歷史教師要遵循“宏觀引導”的教學觀念,以國情教育為根本,在教學中有目的性、針對性的引導學習、滲透愛國主義。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讓學生學習、掌握初中歷史知識,還能更好的理解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比如,在教學“我們的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這部分內容時,初中歷史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學習、了解我國的國土面積、自然資源、地形地貌等知識,以此讓學生對我國的大好山河升起一種熱愛之情。在教學古代歷史文化時,初中歷史教師可以靈活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中的視頻、圖片、聲音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的刺激,以此向學生真是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讓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先賢的先進技術、思想、科技、文化,以此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再比如,在教學“侵略與反抗”這部分內容時,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將林則徐虎門銷煙、戚繼光抗倭的故事代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能夠更加親切、真實的感受到民族精神。還可以將我國近代收到列強侵略、欺壓、侮辱的內容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更加近距離的感受當時的歷史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進而更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
三、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初中歷史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明白初中歷史知識中的觀點、內容、思想、方法,還要注重對學生人格、思想上的教育,以此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完善的思想觀念。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在實際教學中,初中歷史教師要深入研究和思考教學內容,對于一些歷史知識要進行適當的發掘和眼神,特別是在教學初中歷史基本知識后,教師要讓學生明白這些內容背后說蘊含的愛國主義思想和精神,以此讓學生真正理解道理,促進學生愛國主義情操的形成。比如,在教學“新民主主義革命”這部分內容時,初中歷史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到愛國主義的真正意義。如,初中歷史教師可以注重學生參加一些紅色展覽活動,在清明節、國慶節等節日組織學生禁燒烈士墓,讓學生在歷史照片的記憶、歷史人物的生平中,思考問題、看待問題,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愛國主義精神。
結語:
本文主要從深入發掘初中歷史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展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等幾個方面探討了初中歷史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
【參考文獻】:
【1】姚發榮.例談歷史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J].甘肅教育,2019(01):120.
【2】張觀娟.在歷史教學中應滲透愛國主義教育[J].重慶與世界,2018(08):80-81.
【3】黃猛.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J].求知導刊,2015(23):11.
【4】葉蘭敏.初探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J].學周刊,2016(03):132-133.
作者簡介:李雪梅 1968.7 女 甘肅隴南 漢族 大專 中學一級教師 歷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