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江麗
摘要:中學階段是學生一生中重要的轉折時期,在這個階段,學生面臨著升學的壓力,同時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逐漸成熟,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也處于形成過程中,因此,這個階段學生所接受的德育對其一生有著深遠和深刻的影響。思想政治是教育部門對學生實施德育的主要途徑。但是,發現思想政治課厭學現象普遍存在,厭學程度則有輕有重。學生能不能學習并學好思想政治課,
關鍵詞:厭學 原因 思想政治課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5-0194-02
厭學是在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中學階段是一個人身心發展、文化學習和“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正確分析中學生厭學的表現、成因,探尋有效的應對措施,對于調動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成效,具有一定的現實針對性。
思想政治課厭學是指學生受主客觀的影響,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動機有偏差,認為自己不需要學習此課程從而對該課萌發厭倦心理,以被動的狀態面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主要表現為: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講,不配合甚至阻礙教師完成教學任務;課后以消極的態度對待課程作業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自身原因
中學階段的學生大多處于青春期,情緒易受外界干擾,面對家長與老師雙重壓力,學生會因某次考試成績的不理想或者學習態度等問題,對學習思想政治課喪失信心。
1.學習積極性低,缺乏學習動機
多數厭學思想政治課的學生都對思想政治課程產生了錯誤的認知,認為這門課是屬于副科范疇,學習這門課只會增加他們的學習負擔,而之所以學習這門課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因此,一旦政治教師對他們提出相關的學業要求時,他們會選擇學習其他學科,導致學生學習態度消極。還有學生認為思想政治課只需要死記硬背,并且對主流思想教育是反感的,反而對社會中的消極熱點話題比如八卦新聞感興趣,從而不難看出學生的興趣點與上課內容是截然相反的,學生也很難產生學習動機。
2.學習方法有誤,學習效果不佳
在高中階段,往往數理化成績優秀的同學是討厭背誦的,但這部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強,在推理型學科學習中有很大的優勢,所以理科類的課程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而思想政治課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記憶,那么這部分學生由于沒有掌握科學的識記方法,導致學習成績得不到提高,挫傷學生的自信心,進而漸漸地對思想政治課失去興趣。
二、教師的原因
高中生在校期間的時間超過了與父母相處的時間,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與學生接觸最多的是老師,所以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
1.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模式單一
當前我國仍然處在過于注重升學率的階段,素質教育流于形式。在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中,教師受“升學為第一要務”的影響,只是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并沒有足夠的精力去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那學生相對地就會在思想政治課上找不到存在感,在課堂上扮演著“旁觀者”的角色。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就目前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大多數教師沿用了傳統教學法,“重知識輕能力培養,重教法輕學法指導”,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模式僵化,師生在課堂上無法以飽滿的情感投入到課堂中,整體氛圍沉悶,久而久之,學生對思想政治課也就找不到興趣的切入點。
2.忽視學生地位,差別對待學生
現在一套教案用數年的情況屢見不鮮。教師因家庭壓力、學校壓力等常常閉門造車,不重視學情的把握,很多知識點都是由教師在課堂上強加給學生,學生無法參與教學實踐,就很難在短時間內對教學內容產生引起共鳴。
如今,許多教師都無法做到對學生一視同仁,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存在差異性,特別是在應試教育下,教師對成績較好的學生會特殊關照,對于“尾巴生”缺乏應有的耐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會出現急功近利的傾向。例如,在授課過程中,部分教師只選擇與優等生互動,若差生回答問題錯誤時,教師會借題發揮,指責甚至辱罵差生,對差生的自尊心造成傷害。也許會有差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學科的成績,但是因為課堂表現得不到認可使他喪失前進的動力。
3.缺乏有效溝通,忽視學生需求
一切教育活動的本質都是師生通過溝通和交往而實現的,有效的溝通和交往是達到教學效果的必要條件之一。師生間有效的溝通交流不但可以縮小師生間的距離感,而且能促使學生從心理上接受教師進而接受其所教課程。也就是說,要想使學生將思想政治學科知識內化,首先使學生真正認同老師上課所傳授的內容,經過整合和自我建構,形成適合自己理解的知識框架。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極為重要。課堂互動有利于教師把握教學重難點的時間分配以及難易程度的設定;課后交流更是必不可少,雖然教師可以通過布置書面作業或者考試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但是課后的交流恰恰能方便教師隨時調整接下來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了解學生的需求與疑惑。
三、學校的原因
在高中生的學習生涯中,學校是其接受文化教育的主場所,學校對學生的影響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1.重視程度不夠
在以升學率為導向的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學校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學校只在乎學生的分數,而漠視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很多學校重理科輕文科,開設的文科班級數量遠少于理科,有的教師和學生因此而“歧視”文科生,認為聰明的孩子都會選擇理科,文科班的教師與學生自然地看輕自己,也更加輕視文科中的思想政治課。但是,思想政治課實質上是一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課程。不僅如此,思想政治課還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思想政治課程所特有的實踐性要求這門課不只是理論上的講授,需要加以社會實踐配合。但是學校為了讓學生安心學習,很少或者從不組織課外實踐活動。
2.評價體系不健全
當前大多數學校對教師和學生的評價均是以成績為標準,而師生的一切活動都要圍繞評價體系展開。當分數作為唯一標準來評判學生優劣程度,就會顯現出其局限性。思想政治課具有特殊性,它不僅需要教師傳授相關知識,還要求教師施以相應的道德教育即德育。知識掌握的程度可以根據成績來判斷,但是德育效果是無法通過某一次考試來評價的。正是由于學校相應的評價體系不健全,使學生的認識停留在“思想政治學科學而無用”的層面上,引發高中生思想政治課厭學現象。
四、家庭原因
家長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教育是除學校教育以外最為重要的教育途徑,也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首要環節,因此,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1.家庭教育不到位
大多數學生家長文化水平不高,由于自身知識有限,更多的只是為孩子提供教育經費,而學習上的困難卻難以幫助孩子解決。有的家長因在外務工無法照料子女,子女因缺乏相應的關愛和完整的家庭教育而學習主動性不高、學習目標不明確,無論是心理上還是行為上缺乏約束,更易出現學習成績下降、厭學或輟學現象。
2.教育理念未更新
現階段,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望子成龍的心理仍然根深蒂固,因而整個家庭都會把這樣的期望放在一個孩子身上。成績成為了家長評判子女學習優劣的唯一尺度。當子女成績下降時,家長極有可能通過批評、責罵、毆打等方式來“鞭策”子女學習,當然也會有一部分家長不聞不問。但是不管是哪一類型的家長,這樣的行為方式和態度都會導致學生厭學情緒的加深。
五、社會原因
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雖然沒有完全踏入社會,但是始終生活在這個社會圈里。社會一些輿論導向和價值觀念都會引起學生學習狀態的改變。
1.不良的價值觀念
隨著物質生活的滿足以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西方的功利主義、金錢至上的觀念不斷流入中國,而三觀還處于未成熟階段的高中生,由于缺乏對社會思潮的正確理解,很容易產生錯誤的或者扭曲的價值觀念。以“讀書無用論”為例,現在社會上充斥著追求物質利益至上的觀點,認為學習并不是取得物質和社會地位的捷徑,甚至不是必經之路。一旦學生頭腦中充斥著這樣的思想,就意味著在開始學習的時候更容易產生厭學的念頭。
2.不利的外部環境
現在網民的年齡層次愈來愈低,中學生成為了網絡的主力軍,網絡一方面確實能夠給我們帶來便捷的生活,與此同時,給中學生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了影響。有的學生熱衷于網絡游戲而對學習失去激情,有的沉醉于網絡而染上了網癮;學校附近也會出現網吧場所,學生的自控力因此受到挑戰。而且,許多糟粕言論充斥網絡,對新事物有著強烈探索欲卻沒有辨別力的學生更容易在其中迷失方向,試圖從網絡中得到學習上無法獲得的認可,在虛擬的網絡世界獲得自尊上的滿足,厭學情緒隨之而來。而思想政治課傳播的是主流正面思想,與網癮少年所接收的觀念南轅北轍,因此其會對思想政治課愈發厭煩。
現如今,高中生厭學思想政治課問題異常突出,幫助高中生消除厭學心理迫在眉睫。對思想政治課的厭學情緒一方面對學生今后人格的塑造和身心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另一方面也對思想政治教師的教學素質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要通過尋找學生的興趣點,引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動機;挖掘學生的閃光點,發揮學生的自身優勢和特長,使學生從“厭學”轉化為“樂學”。
參考文獻:
[1]包書怡.中學生厭學問題及其應對措施[J].科教導刊, 2017( ?2 7 ) : ? ? 179-180.
[2]宋晨升.中學生厭學思想政治課的原因與類型研究[J].教育探索,2002(11):110-111.
[3]鄭偉偉.高中生思想政治厭學原因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 2014.
[4]沈雪.中學生厭學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科教導刊,2014 (1): ?236.
[5]丁馨.高中生思想政治課厭學現象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 2018.
[6]龍海英.中學生厭學問題及其成因與對策[J].凱里學院學報,2018(10): 77-80.
[7]姜兆芹.高中政治變“厭學”為“樂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7(11):115.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