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智梅
[摘要]有效的政治教學設計關系到課堂教學質量,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效率。作為一名政治教師,必須對教學設計進行認真研究,可以從課堂的導入方式、學情分析、備教材以及合理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幾個方面來增強教學設計的有效性。
[關鍵詞]政治課;教學設計;課堂導入;有效性
作為奮戰在教學一線的政治教師,每天談論最多的是學生,思考最多的是課堂教學,每周的集體備課及教研活動也都和同組教師認真探討和研究教學設計,從而增強課堂教學設計的有效性,以便上好每一節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通過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增強政治教學的有效性,可以從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
一、認真研究新課的導入方式
新課的導入方式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引入新課內容而設計的教學活動。在設計導入環節時,教師首先必須引發學生求知的欲望,調動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讓學生急切地想進入新課的學習,由此看來,每節課的導入設計非常重要。為此,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授課內容采取不同的導入方式。例如,在高二上學期必修四《生活與哲學》開學第一課上,還沒開始講課,學生一看題目馬上就產生了畏難情緒。針對這種情況,我精心設計了教學導入。首先請學生談談對于哲學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能否用一個關鍵詞描述一下。這兩個問題一拋出來,學生特別活躍,開始暢所欲言。我找準時機循循善誘:哲學是思,是辯,是追問。思考宇宙,問辯人生;思考運動,問辯永恒。哲學是人生的導師,至善的良友,罪惡的勁敵。這樣一疏導,馬上激發起學生學習哲學的熱情,最初的畏難情緒早已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又如,學習“認識運動 把握規律”一課時,因為這一課和前一節課的內容有密切的聯系,所以我采用了復習提問的導入法,帶領學生回憶物質的概念和“世界是物質的世界”這一原理,然后再進行引導: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通過把新舊知識聯系在一起導入新課,降低了新課難度,輕松地把學生帶入新課的學習。
二、準確進行學情分析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要認真分析學情,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我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時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明明題目很簡單,但是學生卻不會做,而且我精心講過好多遍,學生還是不會做。經過深刻反思,我認為原因可能是出現在自己的身上,比如學生可能不接受我的講解方式,或者是對我設計的題目不感興趣,或者是自己點撥引導不到位;或者是我設計的難點超過了學生的認知水平,而且重難點突破不到位;或者是我的預期值過高,忽略了學生接受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在后來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備學生,考慮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程度,應該如何利用多媒體等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某一個問題學生普遍感覺比較簡單時,我就讓學生來講;對那些學生似懂非懂甚至干脆不懂的內容,我則進行詳細講解。通過轉變教學設計的思路,我發現我的要求和期望是他們翹翹腳就可以達到的,這讓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有了成就感,甚至有一些不太愛學習的學生都開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并主動回答問題,課堂氣氛熱烈,班級學習氛圍濃厚,政治學科的成績有了大幅度提高。自此以后,每次進行教學設計時我都會不斷提醒自己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降低難度,不能把簡單的問題弄得復雜了,變成學生的難點。
一節好課,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認真分析學情至關重要,必須認真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尤其是分析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是否能接受將要學習的內容,要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然后設置一些更高一級的知識來滿足學生的需求,力求突破重難點。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深刻感覺到我們的教學確實是為他們服務的,從而愿意聽、愿意學。
三、精心備教材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第一手資料,所以教師在設計在教學設計時,必須以教材為根本。
1.深入挖掘教材,吃透教材
每講一節新課之前,我都會反復地閱讀教材,明確教材內容,通過反復思考來發現問題,確定重難點。在自己有了一定的想法和見解之后,再去認真閱讀參考書,看哪些地方自己想到了,哪些地方沒有想到,分析想到和沒有想到的原因;思考學生可能會想到什么,會忽略什么,然后綜合思考所得,認真進行教學設計。例如,在“價格變動的影響”這一框題學習中,在備課的時候,我深入理解和研究了需求法則,然后聯系生活中的“買漲不買落”的現象,并用所學的經濟生活原理加以說明,結果在授課的過程中,一個平時就比較活躍善于思考問題的學生提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要過五月節的時候,為什么雞蛋越漲價人們越買呢?”我告訴她這就是“買漲不買落”的現象,并趁機引導學生思考這和我們剛剛學習的需求法則的內容是否相違背。因為這些內容來自學生的生活實際,縮短了與學生的距離,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甚至一些平時不愛學習的學生都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了,課堂教學效果很好。
2.大膽利用教材
在備學生、備教材的過程中,我發現教材上安排的知識尤其是輔文中的專家點評、知識鏈接,有一些是不適合學生的,所以我就略去不講,根據教學實際重新解讀或者整合教材內容,然后另外選取一些適合學生的素材,如時政熱點材料或者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實例等,這樣更貼近學生,貼近日常生活,更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容易理解進而接受新知識。有的時候我還會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將課本中的知識進行重新整合,讓教材與我自身已有的知識融為一體,如在“世界的物質性原理”時,我聯系前面講的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重點詳細講解了物質的概念,然后分別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論述了世界的物質性,按照這樣的設計去教學,學生感覺能夠得著,又有未知等待他們去發現,他們興趣濃厚,收獲很大,這樣本節課的重難點很輕松地被突破了。再如講授“市場配置資源”這一課時,教材的邏輯結構是市場調節——市場秩序——市場失靈,其中市場調節主要介紹了合理配置資源的必要性,市場機制是如何配置資源的以及市場配置資源的優點;第二目題“市場秩序”主要介紹規范市場秩序的重要性和如何規范市場秩序;第三目題“市場失靈”主要介紹了市場配置資源的缺點,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有些領域調解不了,在可以調節的領域又存在著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等弊端。在講授新課時,我打破了教材的原有順序,重新整合了教材,按照市場調節——市場失靈——市場秩序的結構體系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講完市場配置資源的優點直接過渡到市場配置資源的缺點,優缺點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學生加深了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并且培養了學生用一分為二觀點看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四、合理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生在學習時,視覺和聽覺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政治教師必須克服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視覺和感官,利用多媒體手段增加課堂容量,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提高教學效果。為此,可以通過視頻、幻燈片、播放錄像等方式提高教學效果。我經常鼓勵學生堅持收看新聞聯播、閱讀報紙,或者利用手機隨時看看騰訊新聞,引導他們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培養他們關心國內外大事和身邊大小事的習慣,讓學生將自己聽到的、看到的、觀察到的社會現象和教材上學到的知識結合起來,進行分析討論,達到學以致用。例如,在講授哲學“價值與價值觀”這一知識點時,我通常會播放當年央視的《感動中國》這一節目的片段,選取其中的代表人物,了解其感人事跡,并設置相應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感悟道德模范身上的優秀品質,既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深受感動,陶冶了思想道德情操,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在學習政治生活“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時,我會播放當年全國人大開幕會時國務院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的實況錄像,引導學生理解人民大表大會的性質、地位和職權,明確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之間的關系,體會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等知識點,既調動了學生關心國家大事的熱情,又理解了教學內容。
教學設計不僅對教師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而且對學生的發展也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教學設計不能單純地追求形式,要注重時效性和知識體系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嚴格控制好習題訓練的數量和頻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版思想政治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王正岳.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課[J].文理導航,2015,(13).
[3]王琴.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有效性淺議[J].課堂內外,2014,(21).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