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前班是幼兒成長的重要階段,中班幼兒在幼兒園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幼兒的教育上要格外的重視。對于正處于語言培養階段的幼兒們,教師在日常的語言活動中,難免會存在偏頗,為此幼師必須反思自身行為,實現自我發展,切實幫助幼兒教育成長。本文以中班幼兒為研究對象,對中班幼兒語言活動中教師提問策略進行具體的研究,分析其問題并提出對策,為幼師教育事業提供幫助。
關鍵詞:中班幼兒;語言活動;提問
引言:
提問是有幼師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手段,對于中班幼兒來說,正是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的最好時節。因此教師在日常的語言教學活動中要注重自身的提問策略。提問的本質在在于開發幼兒智力,幫助他們進行思考,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但是,經筆者調查在結合以往文獻資料可知,目前教師在對中班語言活動的提問上還存在諸多的紕漏?;诖耍疚膶χ邪嘤變赫Z言活動中教師提問策略進行研究,以期為今后幼兒的教育提供借鑒。
一、概念解析
(一)幼兒園語言活動
所謂幼兒語言活動具體來說就是幼師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借助學校教學資源,以鍛煉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所產生的教學活動。語言活動對于中班幼兒來說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教學方式,這樣可以使幼兒與周圍環境發生交互最用,從而實現幼兒語言發展的教學目標。中班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主要是以看圖講述活動為主。
(二)教師提問
目前,提問一次在漢語中的解釋為提出問題來問,而也有學者對提問的定義進行了規范,具體可理解為,提問是教師根據學生的階段性特點,以問題為載體,通過口頭或者回答的形式,以鍛煉學生思維發展為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1]。
二、中班幼兒語言活動中,教師提問存在的問題
(一)提問類型過于機械化
通常來說,根據有無確定不變的答案,人們一般將問題分為開放式和封閉式兩種。開放式問題對于中班幼兒這個階段來說,更容易發散他們的思維,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常見的課堂封閉式問題有:“圖片上有什么”“誰的雙手舉得更高”等。
(二)提問對象具有偏向性
美國大學教授馬克斯·R·倫內爾斯論證了教師視線接觸范圍與幼兒成績之間的關系,并闡述了相關原因。他指出教師講課時,直視正前方和在視野的平面左右環視區是最自然的視角,在這個視閥內的學生是和教師接觸最多的,因此該區域的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也就最多。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也是喜歡和“最佳視閥內的幼兒互動”。
(三)理答方式不合理
教師在進行提問后,幼兒通常會因為自身詞匯量有限,因此不能流利的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而大部分教師為了保證語言活動的正常進行,會選擇代替幼兒回答,或者直接其他幼兒,而且在教師進行提問之后,教師往往只會等待1~2秒的時間,對幼兒的想法只進行粗略的了解,沒有給予幼兒充足的等待時間,也沒有對幼兒進行引導,讓其自己發現答案,這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幼兒的積極性,也阻礙了他們自行進行思考表達的機會。
三、中班幼兒語言活動中教師提問策略
(一)注重提問類型的靈活性
中班幼兒語言表達力更加充分,他們熱愛交流與討論,教師應該多提問一些開放式問題,鼓勵幼兒與同伴之間進行交流。問題的措辭必須清晰明確,給予幼兒充分的表達空間[2]。
合理設置開放式與封閉式提問的比例。例如:“是什么?”這種封閉式的提問可進行適當的減少。“為什么?”“怎么樣?”這種開放式的提問可增多。在集體語言活動中,教師應多采用開放式提問,引導幼兒自由想象,勇于說出自己的想法。而在進行“看圖說話”等這一類型的語言活動時,教師就可以對于圖片中的時間、地點、人物等信息利用封閉式問題進行提問。
(二)正確對待提問對象的標準
中班幼兒由于人數眾多,很多老師可能無法顧及全面,然后這并不是老師進行偏向性提問的理由。在對幼兒進行提問時,教師應當做好事前準備,了解班上所有小朋友的發展狀況,對幼兒進行針對性的提問。比如:同一問題,教師可以先讓語言能力不強的學生先進行回答,再讓語言能力強的學生進行補充,這樣一來不同層次間的幼兒都可以做到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此外,進行語言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進行分組的模式來進行。有的問題可以讓集體回答,有的問題可以讓小組來進行回答,而有的問題則可以由個人來進行回答。還可以通過靈活變換座位的方式,讓幼兒更好的進行語言活動,比如“圍桌談話”等。以幼兒為中心,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讓幼兒自由進行發言。
(三)綜合運用多種理答策略
首先,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師的注意。在回答問題時,教師盡可能多地運用孩子自己的觀點,提高孩子回答問題的自信心,激發他們參與問題的積極性。例如:當孩子回答正確時,老師往往會給予表揚或肯定,然后提出問題,引導孩子進一步思考和表達。當老師肯定孩子的答案時,也可以伴隨著非語言的動作,如點頭和豎起大拇指等等。綜合運用多種答疑行為,不僅在語言上支持幼兒,而且適當添加動作表情,為幼兒提供心理支持。老師期望的眼神也許就是孩子踏出表達自我的第一步。
其次,適當延長候答時間。心理學上把從問題的提出到解決完畢的過程稱為解答距。一般來說,封閉式問題或是知識型問題以相關經驗為基礎,等待時間可稍短些,對于開放式、發散式問題,比如“你還有哪些不一樣的方法?”給予幼兒充分的思考時間,不要任意打斷學生的發言或者在學生回答不正確時進行訓斥或是與其他同學進行比較,這些都是不正確的教學理念。在回答具有長解答距、創新解答距問題時,教師更應延長候答時間,切不可因幼兒的想法打破常規而給予否定。當教師給予幼兒更多的思考時間后,你會發現學生會帶給許多不一樣的驚喜。
結束語:
中班幼兒相比小班幼兒來說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語言表達能力,此時幼兒非常樂于與人溝通,因此教師的引導啟發尤為重要。對于中班幼兒來說,教師更應該關注他們的語言特點,要注重提問類型的靈活性、提問對象的公平性以及理答方式的綜合性。只有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才能實現自我發展。
參考文獻:
[1]賈淑俊.對語文教學中提問藝術的認識[J].教育現代化,2017,4(22):1-6.
[2]王津津.淺談中班兒童語言發展的特點及原因[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6):227.
作者簡介:
薛嬌;女;1986年9月9日 蘇州人;漢;本科;幼師;美之國幼兒園;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