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濟維
摘 要:當前,在我國普遍實施的學徒制中共存著兩種即:現代學徒制與新型學徒制。從一定意義上講,現代學徒制與新型學徒制在課程內容、培養模式、師資管理及運行框架上具有著較多的共同點,而現代學徒制與新型學徒制又在培訓的出發點、受益的主體、政策側重點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本文通過對現代學徒制與新型學徒制的內涵與實質進行研究,就其中共同點和不同點展開分析,將為我國需求企業與職業院校互動性發展背景下學徒培養的良性發展提供必要的參考。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新型學徒制;比較分析
1. 現代學徒制的內涵和實質
1.1 我國現代學徒制的試點
我國在2014年8月由教育部下發了《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國家的現代學徒制的試點工作正式拉開了帷幕。旨在重點構建企業在高職技術人才培養的過程性參與,從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角度全面開展現代學徒制,并有效通過“五個對接”,達成對著培養模式的引領和確立[2]。其中涵蓋了產業需求與專業設置的對接、職業標準與課程內容的對接、生產過程與教學過程的對接、職業資格證與院校畢業證的對接以及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的對接。并通過這一培養方式的革新,實現人才培養的精準化、實用化、產業化。
1.2 現代學徒制的理論內涵
1.2.1 校企共享
以院校培養為載體,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有效實現招生與招工、入學與入場的校企一體化的培養模式,院校招生方案的確定應以企業需求為前提,而企業招工需求則以院校招生方案為保障。當前,現代學徒制的培養對象一般為院校學生和需求企業的員工,培養主體由高等院校和企業共同構成。
1.2.2 工學結合
在現代學徒制的模式下,人才培養的核心被定位為實用型技術人才,工學結合成為學員自身快速成才的必然選擇。在模式利導下,高等院校與需求企業之間會簽訂較為明確的人才培養協議,并在這一過程中高等院校和需求企業予以合理的分工。多采用高等院校來承擔學員相關專業系統的理論和技能學習,實現中和培養模式的理論環節;而需求企業則通過崗位實踐訓練,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實現綜合培養方案的應用環節。
1.2.3 師資共建
企業的有效加入,使得傳統意義上的院校教師隊伍的實用型更強,外延性更大。高等院校和需求企業的師資共融性發展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得以有力的實施[3]。從一定層面上講,校企共同的師資水平,成為院校人才培養實力的有效標簽。在日程的教學模式中,現代學徒制廣泛地采用雙導師制,共同為學員的成長保駕護航。同時在現代學徒制的框架下,高等院校和需求企業之間的導師互聘、雙向鍛煉更為的常態化,并在實踐和理論的碰撞中,促成了相關專業崗位的研究和發展。
1.3 我國現代學徒制的基本特征
對于現代學徒制而言,是院校主動服務于新形勢下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有效抉擇。現代學徒制的主要特征表現在:首先,其在發展進程中充分地尊重需求企業的要求,以院校培養體系與就業用工體系的貼合,實現需求企業人才技能培訓成果最大化的目標。而就其實踐效果而言,在現代學徒制的框架下,院校的作用仍為互動培養模式的主導,需求企業在這一進程中扮演著輔助者的角色。多由院校根據合作企業的實際需求展開對生源市場的崗位化定向培訓;其實,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成為現代學徒制的外在體現模式,其對推動區域的職業教育的改革和實踐具有著重要的意義,可以有效地提升職業教育中素質教育的內涵,將職業道德與職業技能相融合[4]。再次,學徒制的培養對象是以企業的未來人才需求所確立的,從一定層面上講,職業院校學生也可以視為學徒培養生,應在這一培訓模式中,精準實現對學生的定位,其仍為學校學生,而不是產業員工,若這一定位混淆將直接導致培養內涵的偏差。嚴重地影響到院校的職業培養職能。
2. 新型學徒制的內涵和實質
2.1新型學徒制的提出
我國人社部和財政部在2015年7月聯合下發了《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通知》,這一通知是在教育部《關于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之后,雖這兩份都是關于開展學徒制試點的工作指導意見。但《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通知》更傾向于從企業發展和改革的視角,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來健全企業人才管理工作的機制,我國的新型學徒制的實踐工作自此進入了歷史的舞臺[5]。
2.2新型學徒制的理論內涵
2.2.1 招工招生一體化
就新型學徒制而言,其最顯著的理論內涵便是招工與招生的一體化,即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求而招聘的相應技能崗位的產業工人,同時也是合作院校相關專業的招錄學生。在這一模式下,企業學徒可以以院校學生的身份,完成對相關崗位理論和技能的實踐性互助學習。而不可忽視的是,其一體化的模式雖為實現學生、徒弟、工人的無縫化對接提供了可能,但院校學生資格的取得是建立在員工身份獲得的基礎之上的。
2.2.2 學徒培養雙師化
新型學徒制的實施,使得企業與職業院校的合作深度進一步的加大,在多個互助發展層面獲得了長足的進步。新型學徒制實現了崗位技能訓練的無差異化,促成了其學習效用的實現;企業高級技師與院校高級導師的行業研討,促進了其相關專業領域的突破;企業高級技師帶徒弟,并將徒弟在院校教師的理論拔高下,獲得崗位未來發展的潛在能力。
2.3 新型學徒制的基本特征
第一,依據《企業新型學徒工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并與企業合法簽訂6個月及以上勞動合同的技能崗位新聘人員作為企業新型學徒工的重點培養對象。其工作的主旨在于未來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6]。第二,從國家政策層面而言,推行新型學徒制的企業可以有效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及財政部獲得一定的企業培訓補貼,并接受強制性的過程監督,對其互動培訓結果給予一定的評級。第三,新型學徒制中,企業在培訓中占主導地位,而合作學校為企業的未來技能服務。
3. 現代學徒制與新型學徒制的比較
3.1 現代學徒制與新型學徒制的比較的共同點
基于現代學徒制和新型學徒制內涵與實質的分析將發現,這兩種學徒制在強調校企聯合、雙師運轉、角色輪轉、技能實踐等層面具有著較高的疊合處。其都將校企聯合作為人才培養的基礎載體,把招生與招工、理論學習與技能實踐作為二者模式運營的基礎,使得學生、教師在共同的角色互換下,以工學一體為主要培養目標,強調職業綜合技能與崗位實踐要求的對接,崗位通用能力與理論轉化能力的銜接,實現了自身能力發展和未來職業淺行發展能力的雙重提升[7]。
3.2 現代學徒制與新型學徒制的對比分析
而在對現代學徒制和新型學徒制內涵與實質的對比分析將發現,現代學徒制與新型學徒制在實施主體,培養對象及培養模式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就實施主體而言,現代學徒制以院校為主體,而新型學徒制是以企業為主體;就培養對象而言,新型學徒制的培養對象多為企業新聘用的技能崗位員工,從勞動法的層面而言已具有合法的工人身份,為企業輸送式培養的一種延伸。而現代學徒制而言,其本身仍就是學生,是未來合作企業的先驅建設者。
參考文獻:
[1]馬蕾. 現代學徒制模式下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構[J]. 職業時空,2016,(4).
[2]萬金俠. 如何運用現代學徒制培養優秀鐵路人才[J]. 現代經濟信息,2017,(34).
[3]曹鳳仙,蔚曉琴. 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的現狀與舉措[J]. 教育教學論壇,2017,(42).
[4]陸興鳳,董麗麗,何晨. 雙身份高職會計學生職業人的分級培養探索 ——以無錫商院上海誠豐代理記賬項目為例[J]. 現代商貿工業,2017,(27).
[5]解嬌娜,解妮娜.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6(04)
[6]胡秀錦.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9(03).
[7]現代學徒制與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政策的對比[J]. 劉文勝. ?遼寧高職學報.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