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強 宋文成
摘 要:金融職業教育應當從金融實踐出發,為未來的金融從業人員提供理論指導。行為金融學將心理學、社會學和傳統金融理論融合,能夠以更加符合實際的理論假設指導實踐。與傳統金融理論相比,行為金融學放松了假設條件,將投資者行為變量納入研究范圍;在實踐領域,日益流行的量化交易策略就是以行為金融學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泡沫和代表性偏差等概念是需要不斷深入理解的重要內容。為了持續優化行為金融學教學成效,需要通過行為金融學理論的普及,以金融從業人員素質提升帶動投資者理性交易,以風險管控模型實踐普及科學投資哲學。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職業教育;教學應用;思考
2011年11月,70名哈佛大學學生集體退選了經濟學教授曼昆《經濟學原理》這門課程,這成為哈佛大學的一件新聞事件。曼昆是《經濟學原理》和《宏觀經濟學》的作者,而這兩本書是世界大多數高等院校經濟學類專業的專用教材,而學生退選課程的理由是曼昆假設世界是理性的,市場是有效的,而現實去會不定期爆發金融危機,曼昆教授沒有說明經濟世界運行的其它規律。退課事件讓我們需要重新審訊傳統金融學的假設基礎,行為金融學為我們認識市場提供了另一種視角。
一、行為金融學的發展分析
行為金融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交叉學科,它將心理學理論納入到金融領域研究當中,對傳統金融理論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00年行為金融學創始人之一羅伯特?席勒出版《非理性繁榮》,2013年他因其在資本市場上價格預測領域的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一)與傳統金融學的比較
傳統金融學假設投資者理性和市場是有效的,而行為金融學認為投資者由于具有過度自信、厭惡風險、追求時尚、從眾和推卸責任等特點而處于非理性狀態,進而影響市場的有效性。傳統金融學認為理性的投資者能夠在有效市場中利用其它投資者的非理性創造的套利機會獲利,使非理性投資者喪失財富,進而維護市場的有效性。行為金融學認為由于市場披露不充分、投資者非理性使信息非對稱,進而影響市場有效性。傳統金融學認為金融市場風險是可以測量的,一般用概率頒布來描述投資的可能損失程度,而行為金融學更多關注小于初始投資結果對投資者的效用,在效應函數中損失和收益被賦予不同的權重。傳統金融學通過信息是否充分形成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等,行為金融學通過收益不同形成了DSH模型和BSV模型,但二者都認為股價的過度反應或滯后反應的直接原因是投資者自身行為。
(二)行為金融學的現實意義
行為金融學在理論假設就與傳統金融學截然不同,20世紀80年代以來,形成了與傳統金融學對峙的局面。相對于傳統金融學,行為金融學更加注重實戰,比如制訂交易策略,投資界最近十分流行的量化交易策略就是以行為金融學理論為基礎,因此,將行為金融學納入高職金融職業人才培養過程十分必要。行為金融學之所以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是因為其理論假設更加符合現實,行為金融學將投資者行為考慮在其中,假設證券價格經常會不符合價值,出現錯誤定價。行為金融學認為投資者決策受到自身效用絕對值影響,也受到效用相對值影響,因此會出現投資決策非理性。行為金融學認為實現價格正確的套利行為是有成本的,因此在現實中只會出現有限套利,進而使錯誤定價成為常態。
二、行為金融學研究內容的教學應用分析
如何將行為金融學介紹給學生是一個挑戰,一個案例就可以將這個任務完成,馬路上有人驚叫,這里有一百塊錢!傳統金融學家會說,這不可能,人流量這么大的馬路上不應該有一百元錢,如果有的話應該早被人撿走了;行為金融學家會說,怎么不可能啊。他跑過去一看,果然有,然后開開心心地撿走了一百元錢。
(一)對泡沫的理解
理解經濟泡沫是利用行為金融學這一理論工具很好的切入點。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金融歷史上著名的泡沫案例加強學生對經濟泡沫的感性認識。經濟泡沫是在基本面上分析具有可預期的商業領域,在較短時期內有大量投機者參與,價格隨著投機者持續買入而不斷上漲。對于任何一個經濟泡沫,都需要有四個要素構成,一是能夠吸引眾多參與者的新生事物,二是較高的流動性,即有持續、大量的貨幣流入,三是政府的支持或默許,四是眾多缺乏經驗的投資者。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體會四要素之間的關系,并進一步提高其對經濟泡沫概念以及行為金融學的感性認識。
(二)對相關概念的理解
行為金融學還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概念需要通過教學深入到學生思想中。比如代表性偏差。實踐中通過一個概率案例讓學生理解。一枚硬幣有正面有反面,我們在拋硬幣時,得到正面和得到背面的概率都是50%,但是拋十次得到的全是正面那么下一次是正面的概率會大一些嗎?一般人認為會大一些,但應用概率知識我們知道概率是沒有變化的。這就是代表性偏差,在證券投資領域更加容易理解,股票投資里邊有賺錢效應,有人從一支股票賺錢,會有更多人相信也能從這支股票上賺錢。我們從股票市場的周期性波動也能夠體會到這個概念的內涵。一波牛市行情啟動時并不會有太多投資者介入, 但當行情見頂時,絕大多數人都在賺錢時會后續投資者無視市場基本面,無視市場累積的風險,并堅信市場會繼續上漲。
三、行為金融學教學優化的建議
行為金融學將心理學、社會學和傳統金融理論進行融合,強調以實踐為導向。隨著金融領域實踐對金融理論的驗證,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假設與研究方法將會在金融領域日益普及。金融職業教育應該順應這一趨勢,在金融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貫徹行為金融學理念。
(一)以從業人員金融素養提升帶動投資者
金融從業人員每天面對金融市場變化,從歷史變化中預測市場未來變化是其職業需要。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理論指導,指導理論還需要接受市場驗證。行為金融學不僅將金融市場涉及的企業組織納入研究范圍,還將投資者參與金融市場的行為變量也納入進來,從而使理論更加接近實際。金融從業人員分析預測能力提升會影響其所服務的投資者,減少市場參與者的盲目性,緩解其過度投機,進而完善整個金融體系。
(二)以風險管控模型實踐普及科學投資哲學
風險是投資者獲取收益需要跨越的門檻,風險也是投資者遭受損失的源泉,投資者避免損失,獲取收益的途徑就是獲取足夠的信息對趨勢進行準確預測,即形成風險管控模型。由于過度自信、代表性偏差和情緒化交易等因素存在,風險管控模型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科學投資哲學就是在有限信息條件下將投資者自身行為的缺陷降低,行為金融學則是科學投資哲學的重要支撐。
參考文獻:
[1]廖銀屏.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風險管理理論比較分析與啟示[J].科技資訊,2018,16(24):191-192.
[2]何鎮宇,袁天昂.現代金融理論前沿綜述[J].時代金融,2018(23):53-55.
[3]蒲堯.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風險管理理論比較[J].納稅,2018,12(23):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