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茂月
摘 要:高中地理是高中學科科目中較為特殊的一門科目,兼具理性和感性相結合的特點,那么如何更好的進行課堂教學呢?答案就是一定要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這樣做的目的是一方面積極響應教育部的規定,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本文對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關鍵詞:高中地理 核心素養 培養策略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是強國夢的實現不能緊緊依靠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更需要培養優質化人才。一個人熱愛她的國家,更要熱愛本國的土地。熱愛的前提是要了解。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在高中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這不光是教育的需要,更是國家發展的需要。
一、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
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最關鍵的就是能夠引導學生能夠理解并記憶地圖。比如在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中第一章就有關于宇宙的知識。九大行星是如何排列的?為什么地球會存在生命?地球是如何運動的以及為什么會出現日食月食?為什么地球會有生命物質?為什么地球自轉會有晝夜的變化?等等問題,那么教師在講解這一部分時,就必須要結合圖,讓學生能對宇宙中的天體有更為感官的了解,同時也可以借助一些教具比如說地球儀,引導學生認識到圖對于學習地理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學生將圖片與文字相結合來記憶。這樣做既能夠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同時又能提高學生的邏輯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從而促進學生更好的理解高中地理知識。比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中的第三章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中,涉及到對山西省煤礦資源的分析,教師就可以請山西的同學為大家講解一下自己的家鄉是如何利用煤礦資源的。第四章區域經濟發展談到了有關于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復興問題。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搜索與東北工業的相關視頻供同學們觀看。我們要培養的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實踐性人才。因此,教師在講解類似這部分的內容時,有條件的話就可以帶領學生親身去感受下山西省的煤礦是如何開發與利用的,東北老工業到底有沒有衰敗。如果條件不允許,可以利用AI技術讓學生能夠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
因此,實踐是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性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讓學生機械記憶,可以通過實踐讓學生手腦并用,視聽結合,這樣對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加準確。通過實踐,更能讓學生與社會相聯系,培養實用性人才。
三、培養學生的綜合性思維
學習的過程如同下棋,由點連成線,由線連成面,最后形成道家所強調的一種“勢”。在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性思維,把握不同章節的內在聯系,做到融會貫通。比如教師在講解東北老工業的衰敗時,從自然因素考慮,能夠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東北天氣寒冷,這樣就能與之前學習的自然地理相聯系。既然東北經濟衰敗,必然會涉及人口的遷移問題。這樣又聯系起有關人口遷移的章節。有一個問題牽引出各個分支,不斷抽絲剝繭,將這個問題講解透徹。此外,在涉及比例尺的講解時,也可以與數學學科相聯系。在講解有關宇宙的章節時,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回想有關宇宙的古詩詞,這樣就將地理知識和語文知識結合起來。綜合不單只學科內綜合,更可以只學科與學科的綜合。
這樣,學生在自主學習時也會不自覺地運用這種發散性思維的方式去思考問題。教師可憑借此來培養學生的綜合性思維。
四、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
本文這里強調的人地協調觀是指學生在獲取課堂地理知識的同時能夠有意識的將這種知識帶到日常生活中去思考其正確性和價值,從而為保護我們的地理環境做出貢獻的一種觀念。教師在講解有關于大氣變暖的相關章節時可以有意的引導學生思索生活中有沒有感受到大氣變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我們可以采取什么樣的措施能夠減緩大氣變暖的趨勢。在談到環境污染這一章節可以讓學生想一想校園生活中有哪些舉措可以保護生態環境。學生學習地理知識不單單是為了能夠有朝一日金榜題名,更應當是為了了解地理,從而更加熱愛我們的土地,更加熱愛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知”的最終目的在于“行”,因此,教師必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
結束語
地理核心素養是當下教學過程中需要滲透和培養的素質,因此需要探討創新性的培養模式,本文嘗試從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地理識圖、如何提高其相關實踐操作能力以及綜合思維培養等多角度出發,分析如何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如果才能真正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道路還很漫長,我們應該注意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問題,專注于教育的發展,學生的進步,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袁亞平.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培養途徑研究——以地理實踐能力培養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08(8):55
[2]梁偉.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培養途徑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29).
[3]孫玉娟.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中學教學參考,20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