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蘭
摘 要:數學是高中階段教育體系中的核心課程之一,數學課堂是培養學生理性思維以及數學綜合能力的主要平臺。可以將數學思想看成數學思維與數學知識的結晶。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學習能力,在講解知識點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價值。本文就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的策略與方法展開了一系列的分析。
關鍵詞:高中數學 數學思想 滲透策略
數學是一門具有較強應用性的課程,這樣的學科特點使得教師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的重要性得到凸顯。從高中數學實踐教學的角度來看,其中存在兩個主要的方面,即數學基礎知識和數學思想與方法。如果教師僅僅重視數學知識的傳輸過程,忽略了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則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該以教學內容作為載體,采用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與方法。
一、高中數學課程中涉及的數學思想與方法
首先,分類討論。對于高中生來說,掌握分類討論法對其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分類討論法的主要含義是對不同的數學對象所存在的不同點進行對比和研究,將其研究結果作為基礎,實施數學對象分類,使不同的思想方法與不同類型的數學對象之間形成對應的關系。
其次,類比法。高中生應該掌握對不同屬性數學對象進行類比的方法,使學生可以用同樣的數學方法分析和解決同一類型的數學問題,從而得到結論。
第三,數形結合。這種教學方法的主要含義是引導學生將幾何知識與代數知識進行有機結合,在此基礎上展開分析和學習,從而對數學方法進行總結。在當前的高中數學課堂中,數形結合是最普遍的數學思想。
最后,整體分析。這種教學方法的主要含義是在學生具體分析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對其提供指導,以數學知識的綜合體系作為基礎,對數學知識或者數學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并從全面性的角度展開分析。這樣的學習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從客觀的角度全面理解數學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二、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與方法的具體路徑
(一)在教學過程中滲透
首先,教師應該強化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理解程度。其次,對不同的數學學習思想和方法進行總結和歸納。要想使學生掌握運用數學思想及方法解答數學題的技巧,學生需要對數學概念、公式以及定理等內容形成一定的理解。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重點對數學基礎知識展開詳細的講解,并引導學生將其合理運用到學習當中。例如,教師講解到“指數函數”這個部分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來理解,根據數學問題繪制函數圖像,利用圖像將數學問題展示出來,從而進行深入的探究。這樣的教學方式突出了數學思想與方法對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作用,對促進高中數學教育發展以及優化教學質量具有關鍵意義。
(二)在解題過程中滲透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在理解數學問題以及分析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運用數學思想和方法,不僅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還能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有所加深。因此,教師應該督促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合理運用數學思想。例如,教師講解到“函數的極值”這個部分時,以“已知函數y=x2-4ax+4,求該函數在[2,4]區間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為例,當學生理解了題干的內容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分類討論法進行思考和分析,根據函數將其圖像繪制出來,并根據圖像展開深入分析,從而得到正確的答案。這樣的教學方法有利于使學生從更加全面的角度理解數學知識,并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數學問題。
(三)在復習過程中滲透
復習是高中數學教學體系中的關鍵環節,是學生鞏固數學知識的主要平臺。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復習的過程中,應該重視數學思想與方法的滲透,從整體的角度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使其能對數學知識進行總結。培養學生形成綜合性數學思維,使其對數學思想形成深入的理解,從而從數學知識中得到對數學這門課程的深入認識。例如,教師講解到“數列”這個部分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滲透分類討論、類比法、化歸法等數學思想與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復習數學知識的效率,還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強化學生對數學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從而達到較為理想的數學復習效果。
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使得高中數學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及模式發生了一些變化。現代高中數學教育不僅僅重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更加突出了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性。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該在充分認識到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重要性的基礎上,在教學過程、解題過程以及復習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數學思想和方法進行數學知識探究。通過本文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的策略與方法展開的一系列分析,希望能為促進高中數學教育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熊永欣.提高高中數學函數學習效率和把握數學思想的探索[J].中國高新區,2018(01):130.
[2]陳天異.淺析高中數學解題中的整體思想[J].農家參謀,2017(23):117.
[3]周丹青.高中數學新課程中算法思想的應用[J].科技資訊,2017,15(32):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