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玉鋒 王蕾
摘 要:在新時代思想指引下,職普融通教學,結合政府大力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的政策,將優秀民俗文化通過一定的原則提煉后有效融入歷史教學,創新歷史教學。通過課堂教學、學生活動、技能實訓等多種方式,提升教學效果,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綜合素質”“創作靈感”,增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文化自信,進而加強他們的家國情懷,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新時代 職普融通 歷史教學 文化自信
2017年靈寶市教體局根據《河南省教育廳關于在中等職業學校開展綜合高中班試點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利用靈寶職專和靈寶二高優勢資源,在靈寶職專成立了綜合高中試點班。靈寶市為落實新時代精神,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將大力發展旅游文化產業作為重點,指導靈寶職專增設了“民俗文化”專業,不僅為國家培養人才,更為服務地區經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靈寶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歷史民俗文化極具特色。目前,靈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名錄的共12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繼承人219名,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價值。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將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民俗文化呈現在學生面前,通過看、聽、說、學、做等多種方式,既能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又能讓學生領悟到靈寶民俗文化魅力,感知歷史、領悟文化,增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文化自信,進而增加他們的家國情懷,承擔起傳承靈寶民俗歷史文化的責任和義務!
一、民俗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歷史學科新課程改革強調的“核心素養”具體體現在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靈寶當地的歷史文化引入課堂(人教版教材)則既能迅速提升學生興趣,又能培養其核心素養。比如:
(一)必修三第一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課,展示函谷關、老子銅像、紫氣東來等等,將學生帶入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士子崛起的時空中。
(二)必修一第二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一課,先展函谷關示玄宗改元的視頻,接著可以提問:你知道三仙鶴的由來嗎?為什么這條路叫弘農路、桃林街?靈寶什么時間開始稱靈寶縣的?使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在學習中感知。
(三)必修二第十四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一課,引用靈寶函關古道、紅亭驛、古驛渡、隴海鐵路靈寶站、靈寶高鐵西站等素材,讓學生感受古代交通工具和傳遞信息用馬和驛站、渡口坐船,近代則是火車、高鐵、飛機等,古今對比加強理解。
二、民俗文化融入學生活動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新課程改革強調知識與能力并重,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經常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來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將歷史傳統文化與活動內容結合起來,既能加深對歷史文化知識的理解,又能激發學生參與度和活動熱情,并獲得佳績。比如:
(一)為更好的讓學生了解靈寶歷史民俗文化,組織學生到陽平鎮東常村開展“體驗歷史感受文化”實踐活動。師生一起參觀東常村的屈家古寨、雙碑樓、毛澤東思想宣傳站、王家祠堂、千年連理槐,并深入了解千年中原文化奇俗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西常罵社火等民俗。學生細致觀察,認真記錄,用心感受,活動結束后撰寫調查報告。
(二)在中小學生科技小制作活動中,組織學生調查研究函谷關的相關歷史典故,探索旅游發展新途徑的社會實踐活動,并做出調查報告《探千古雄關,揚家鄉文化》獲得省級二等獎。
(三)在校園文化課本劇表演中,大部分表演的是語文課本中的名劇《茶館》、《雷雨》等,而我們指導學生編排了歷史文化片段《玄宗改元》,使大家耳目一新,效果顯著。學生在活動中感知靈寶的由來,函谷關的典故,也加深了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三、民俗文化融入技能實訓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
職業教育要求知識與實操并重,在實訓操作中,經常要進行實際訓練提升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將歷史文化、傳統民俗等元素與實操內容有效融匯結合,既能激發創作靈感,又能加深對歷史文化知識的理解,弘揚本地民俗文化。比如:
(一)烹飪專業實操中,指導學生訓練做出一生涼粉、羊肉湯等靈寶經典美食。
(二)旅游專業導游實操中,首先講解的函谷關、漢山、娘娘山等,進而擴展到其他旅游名勝。
(三)機電專業實操中學生指導焊接制作老子像、楊震像、三仙鶴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
(四)平面設計中將靈寶剪紙、皮影、家訓等歷史民俗文化與設計主題相結合,融會貫通,激發靈感,創作出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的設計作品。
四、民俗文化融入職普融通歷史教學的原則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地方歷史民俗文化資源融入歷史課堂和實訓操作并不能任意發揮,還需要有一定的原則,具體有:
(一)因人而異,以學生為本。民俗文化紛繁眾多,包羅萬象,教師必須分辨哪些可用,教學融入民俗文化資源,必須學生為本,合理設計。
(二)因地制宜,強化地方特色。地方民俗文化融入歷史課堂必須尊重地方特色,立足本土資源,不可牽強附會,任意為之。
(三)因需教學,堅持可持續發展。民俗文化資源融入歷史課堂中,必須認清歷史教學和實訓操作是主要,民俗文化是輔助,不能拋開教材說融合,脫離課堂講民俗。同時要堅持可持續發展,要把民俗文化資源和歷史課堂教育的結合作為一項長遠工作,不斷完善。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煉適合學生學習的地方民俗文化的資源,科學施教,創新歷史課堂。學生通過學習了解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優秀民俗文化,感受其精巧、豐富、神奇、經典、古樸的美妙,增強作為靈寶人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教學中教師還要重視課堂教學與實踐的融合,提升學生實操能力,在文化傳承過程中擔當好橋梁作用,真正做到走進地方歷史民俗文化、了解地方民歷史俗文化、傳播地方歷史民俗文化,為當地的歷史民俗文化的傳承發展和經濟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三門峽市委宣傳部.靈寶市文化資源現狀[EB/OL].中國城市發展網,2012-05-31.
[2]方曉珍.地方院校服務社會發展的文化選擇[J].中國高等教育,2012(7).
[3]陸虎.高職院校傳播地方文化的途徑探究[J].職教論壇,2015(7).
[4]周家樵.靈寶民俗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