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娟
摘要:自主學習是和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全然不同的新型學習方式,其將發揮學生主體性放于首位,旨在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新課改持續推進的教育背景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受到了教育人士的高度關注,尤其是在農村英語教育資源相對匱乏,英語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的地區而言,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索和獲取英語知識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成為了當前農村中學教師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基于此,本文將簡單探討下培養農村中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以期能夠為相關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參考。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新課改明確提出要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與創新精神以及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理念,全面貫徹并落實于實際教學過程中,以此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但處于農村地區的中學,因教學資源有限、師資隊伍質量低下、教育條件的不足和教師教學方式的不當,使得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幅度降低,嚴重影響了農村中學生英語學習質量。因此,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努力扭轉“要我寫”的思想觀念為“我要學”,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自主學習能力,成為了當前農村中學教師最為關注的研究課題之一。
一、 培養農村中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
培養農村中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一方面可使得農村中學生掌握學生的主動性,萌發濃厚的英語學習興趣和熱情,將英語不再當做枯燥的單詞記憶,有悖于母語漢語的別扭語言,有力的扭轉其英語學習觀念,于學生長遠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對傳統教學模式所遇到的挑戰做出的最好回應,是新課改背景下,農村中學教育順應改革的最好證明,是其不斷提升自身教育水平,為農村學生創造更好學習環境的重要舉措。由此可見,農村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農村中學英語教學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師予以高度重視。
二、培養農村中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1)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切活動毫無理由開始的最大動力。在對農村中學生英語學習情況的調查中可發現,導致農村中學英語質量低下的原因大多集中于學生對英語學習提不起興致、英語學習沒有計劃、不愿意主動參與任何英語活動。因此,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改變農村中學生對英語學習的不正態度,樹立良好的學習觀,從而積極參與各種英語學習活動,以此達到培養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2)豐富英語教學形式
學生天性存在好奇心,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興趣,繼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這一特性如若運用得當,則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順應學生的這一天性,采用情景教學法、游戲教學法等能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形式,活躍課堂氛圍,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英語課堂中。此外,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其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運用,也為教學增添了許多活力,所以教師也要多多利用多媒體等技術手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塑造更為地道的英語學習環境,使學生系統性掌握英語知識,從而建立其永久的學習興趣。
(3)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
評價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之一。在農村中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合理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學習,指導學生發展。嚴格遵循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的評價標準,從學生英語學習過程到結果,都一一進行合理評價,并針對每個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學習表現,提出個性化的評價,使學生正確認識并了解自己的學習不足,在后續學習中及時改進和提高。此外,教師還要多多采取鼓勵式的評價方式,盡力避免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努力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從而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
(4)提高教師職業素養
教師的職業素養直接關系著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在培養農村中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教師以身作則,做出良好的表率,并不斷提高自身教學能力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首先,教師自身要擁有高度的學習自覺性,對英語學科教學擁有濃厚的興趣和激情,愿意結合學生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主動去探索和嘗試新的教學模式;其次,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達到熟念于心的地步,如此才能開展恰當活動,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最后,教師要深刻把握學生個體差異性,能夠因材施教,整體提升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致。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教育資源相對短缺、教育條件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培養中學生英語學習自主學習能力,是非常復雜且艱巨的教學任務。因此,教師需提高重視,可通過顛覆傳統教學模式,認真分析并依據學生學習特點,選擇合適教學方法,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薛翠萍. 如何培養農村中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J]. 新課程·下旬,2013.
[2] 任凌云. 試談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 科學中國人,2017.
[3] 喬啟翠. 農村初中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培養之我見[J].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