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珍
【摘 ?要】 隨著教育改革的進行,對學科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逐漸引起了廣大教師的足夠重視。如何有效地開發與利用各種途徑的教學資源,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并促進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成為了廣大教師重點關注的一個問題。下面,我將結合自身實際的教學經驗,針對高中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展開一番探索,以供參考。
【關鍵詞】 高中數學 ?課程資源 ?開發與利用
受到應試教育思想嚴重的影響,高中數學作為基礎教育階段一門重要的課程,在教學內容和形式上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教師往往會將教材、試卷等作為重點的教學資源,卻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與文化的擴展,給學生個人素質的提升帶來了很大的限制。在新課程改革的引導下,我們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思想觀念,以開放的目光看待高中數學教學問題,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獲得更豐富的數學學習體驗,提升數學教學的魅力和價值。
一、網絡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現如今,網絡已經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娛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改變。因此,身為一名合格的高中數學教師,我們也要秉持著與時俱進的觀念,積極開發網絡環境中潛藏著的數學課程資源,將其進行合理的開發與利用,從而促進數學課程的順利改革和高中數學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比如,我使用升學e網通來進行輔助教學。如在學習“三角函數”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我利用e網通中的教學視頻“三角函數基礎精講”來實現翻轉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課下根據e網通上的視頻講解來進行自學,基本了解這一節所學內容的基本概況,接下來,再在課堂上對學生自學過程中產生的共性問題進行解答,并且使用e網通上給出的訓練試題進行強化訓練。這樣,就通過網絡課程資源的合理利用有效地實現了翻轉課堂教學,并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我們還要積極開發網絡環境中的其他資源,如與數學相關的綜藝節目、電子書、紀錄片等,將數學課堂變得“活”起來,從而吸引學生更好地融入到數學學習過程當中,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情,進而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
二、社會環境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社會環境資源主要是指圖書館、博物館、歷史館、社區、科技館、街道、企業等區別于學生家庭和學校的各種社會環境區域。通過社會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能夠有效地改變學生在課堂上被動學習的現狀,使學生有機會、有能力從教材之外的途徑中獲取知識,并掌握調查信息、整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我們要積極開發利用各方面的社會環境資源,讓學生能夠有機會走出校門掌握數學知識,了解數學知識更多的用途和意義,從而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比如,在學習“統計”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項課后作業:確定好調查方向,并根據自己的調查方向通過圖書館、采訪等途徑了解統計在現實生活當中的用途,將調查到的數據等結論記錄下來,制作成調查報告,感興趣的還可以制作成PPT,在課堂上將自己的調查結果分享出來。這樣,通過這類開放性的課后作業的布置,能夠有效地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并使學生在與社會進行接觸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對現實生活、經濟發展等方面的意義,從而使學生不自覺地沉浸在數學學習的過程當中,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使學生獲得更有價值的數學學習體驗。
三、學生家庭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數學是一門來源于生活的學科,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將數學的這一特征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而最有效的呈現途徑就是積極開發與利用學生家庭中存在的教學資源,如此,就能使學生直接地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著的數學文化。我們要善于挖掘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積極運用學生家庭中的資源如學生家長的經驗、學生家庭實際物品等進行輔助教學,從而拉近學生與所學內容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親近感。
比如,在學習“概率”這一節內容時,為了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任務:調查家中成員的近視情況,制作成表格,通過所學到的概率知識分析出下一代家庭成員可能的近視情況。這樣,通過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會更加旺盛,從而充分地融入到學習過程當中,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果。因此,我們要積極開發學生的家庭環境資源,拉近數學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擁有更好的數學學習體驗和感悟。
總結:高中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新時期下我們實現課程教育改革的必經之途,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高中數學教師一定要轉變好教學思想觀念,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到數學學習過程中來,感受數學文化的深刻魅力,使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喜悅和成就感,從而深入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使數學教學真正地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所幫助,開發高中數學教學除高考之外更多的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 吳飛翔.初探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8(13).
[2] 何明.高中數學生成性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實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