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清
【內容摘要】 在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新時代,筆者結合自身優勢、小學生年齡特點、執教學科特點,自主開發《論語》微課程。本文從開發論語微課程的意義、課程的開發,課程的實施以及課程的評價等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 論語 ?拓展課程 ?課程開發 ?課程實施
今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并明確提出“小學階段誦讀、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240篇(段)”。《論語》作為傳統文化的代表,也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所論述的做人之道、治學之道、治國之道,代表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千百年來,已成為一種文化基因,融入華夏文明的血液之中,成為中國人日常文化、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從中我們可以吮吸到鮮活、豐富的人生營養。可以這樣說,《論語》是經典中的經典,這其中的教育意義囊括個人修養、為人處事、學習方法、哲學思想等許多方面,對我們現代人尤其是小學生來說都有啟示作用,能夠舒展我們本來已具備的人性的光輝。因此筆者根據自身優勢,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開設經典《論語》微課程的教學。
一、為“修身做人”而開:經典《論語》微課程的架構
小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記憶力強,再加上通過幾年的語文學習,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通過教師適當的講解示范和口耳相授,吟誦《論語》,學習《論語》,會對孩子的語文學習,特別是文言文的語感培養,古文字的了解產生積極的作用。學習《論語》還能幫助了解中國的歷史及其禮儀文化,學會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學習《論語》也能讓學生學會學習方法與學習品格,還有利于學生辯證思維的發展。
《論語》共20篇,學而第一,為政第二,八佾第三……堯曰二十,每篇又有十幾到二十幾的章節,每個章節的字數長短不一,最短的章節寥寥幾個字,如子曰:有教無類;最長的章節多達兩三百個字。學校課程中每周安排7節語文課,怎么在有限的語文課程中擠出時間安排經典《論語》微課程呢?怎么既能保障學生學好統編教材,又能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播,進行論語的學習呢?
首先,筆者加強自身的學習和修養,筆者2015年主動自費要求加入瑞安市和氣來讀書會會員,近兩年積極參加讀書會的活動,每周三、周五晚上擠出時間去上課,用心閱讀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朱熹的《四書集注》、《馬一浮卷》等著作,吟誦《論語》、《大學》、《中庸》等國學經典,并積極主動參加讀書會的重要活動,修身養性,舒展并充實生命。
其次筆者經過篩選、考證,最終確定以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鄧啟銅主編的《學庸論語》作為使用教材,該教材字體清晰,上面著有拼音,以便學生讀正確字音,文后配有關鍵詞語及難理解詞語的注釋,以幫助學生理解意思。
再次,筆者對語文現行教材進行鉆研,精講精練,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每節課課前8分鐘進行《論語》微課程的學習,后32分鐘教學統編教材的內容。
最后,筆者對論語二十篇進行深入解讀,節選適合現代教育觀,適合學生理解接受水平的相關章節,分上下兩個學期進行經典微課程的教學。
二、多樣化推進:經典《論語》微課程的實施
1. 熟讀吟誦,感受聲音之美
《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的,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語錄體為主,論語中出現了大量的虛字。虛字的作用是什么呢?“助辭氣之不足”。這就是說,《論語》的主編意欲讀者體會到更多的“辭氣”。他希望讀者除了知道孔子說了什么話以外,還能知道孔子說話時的口氣、神態甚至表情、動作,總之就是語氣神情。為此他們打破常規,大量使用虛字甚至發明新的虛字用法。他們達到了目的,《論語》中的孔子和其他人,的確是經常語氣神情活靈活現。程子曰: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圣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雖孔孟復生,不過以此教人。若能于《語》、《孟》中深求玩味,將來涵養成甚生氣質!
吟誦是一種傳統的讀書方法,近年在專家研究的基礎上,全國各地正在大力推廣吟誦,出版了大量有關“經典吟誦”的教材,吟誦教學理念正逐漸被社會所接受。近年來全國吟誦教育推廣的實踐,不但受到越來越多一線教師及教研員的熱忱歡迎,而且還獲得了教育部的高度認可。吟誦《論語》能夠盡可能地再現孔子說話的語氣神情,能讓學生在吟誦中玩味,涵養性情,還能將樂教融入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吟誦之美,激發學習興趣,促進記憶。
《論語》吟誦的基本規則是虛字重讀。重中之重則長讀。實字的基本原則是平讀,重要的則重讀,重中之重則長讀。當然,在文章中,一切還都要看情況而變化,以上只是基本原則。入聲字一律短讀。北京師范大學徐健順教授總結古文的讀法也就是吟誦規則是:字分實、虛、入,音分短、重、長。
在實施《論語》微課程時,筆者利用多媒體技術出示論語篇章,讓學生自己借助拼音讀準字音,用符號標出本篇章中的虛字和短讀的入聲字, 范讀,領讀,開火車讀,齊讀,讀的形式多樣化,先誦讀,在誦讀的基礎上學習吟誦。如: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注:^號前的字,入聲字短讀;~前的字強調或語氣長讀。
如此這般實字輕重音的配合,人物口氣畢現,一篇古文讀起來,抑揚頓挫,起伏跌宕,就像打一套拳一樣,輾轉騰挪,忽快忽慢,變化萬端,最后一收,氣定神閑。這才是中國文化中的古文。
2. 訓詁義理,體悟思想之精髓
《論語》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典型的文言文,里面有大量的虛字——之乎者也而,并且有很多的實字古今的意思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現在的孩子來說,理解起來確實有困難,程子曰:“凡看文字,須先曉其文義,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曉文義而見意者也。”讀經典,一定要解惑。 不解惑只是傻讀經,不要以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能以為只要讀經的次數多了,就能理解古人的思考與思索 。如果只是熟讀熟誦,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就無法領會其中的思想精髓。因此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適當取舍,深入淺出地講解其中的義理,幫助學生理解大意,只有理解得正確才能促進吟誦。吟誦得好也能促進理解。不理解而吟誦,那是“和尚念經——有口無心”,不吟誦而理解,那會“紙上得來終覺淺”,不扎實容易忘記。古人讀書的時候,因聲求義,因義發聲,這是一直并存互生的兩個方面。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斷;
(1) 教師出示4.22章,
子曰^ 古者言之不^出^ 恥躬之不^逮也
注:^入聲字短讀;*關鍵字重讀;~強調或語氣長讀。
(2) 師生共同吟誦之后,請學生并提出不懂的字詞,學生對“躬”逮,訥“等字意思不懂
(3) 教師出示“躬,逮”幾個古文字,讓學生猜猜是哪個字
(4) 出示課件,引導學生看懂逮,躬的說文解字
(5) 師生共同小結,進行訓詁:躬的本義是身體,身體發出去的是行為,逮的本義是抓到,引申為及,趕上。整句話的大致意思是:孔子說:“古時候言語不輕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動趕不上。”
(6) 適當闡明義理:本章講的是言行關系。所謂言之不出,不是不出,是不輕易出言,不出妄言,就擔心行動趕不上。強調要慎言,不狂言不妄言,這也就是話說的漂亮,不如干的漂亮。由此可見,相比于言,孔子更看重行。
(7) 前后聯系相關章節:其實有關孔子對言行的看法章節還有好幾處,我們來看這一章: 子曰^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訥:言字旁,表示說話,內,表示內斂,難說出口,訥的意思就是說話遲鈍,不善言談;整句話的大致意思是:孔子說:“君子的言語要鄭重謹慎到木訥遲鈍的地步,但行動要勤奮敏捷。”“言多必失,動則得咎”,不如三緘其口,熟思而行。
3. 還原引申歷史故事,以史證經
孔子在與人作答或與弟子討論為人處世的道理時,經常會以各種人物為例子,來闡述自己的思想觀點,因此《論語》中涉及各類人物多達150多人,有上古帝王,封建諸侯、世卿貴族、賢臣良相、名流逸仕以及孔門弟子等。在教學中,適當穿插講述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不但能引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還能不斷促進對論語的理解與誦讀興趣,讓學生博古通今,開拓歷史視野。
比如學習18.1章(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講講商紂統治時期微子多次勸諫商紂王無效后,后來因懼怕殺身之禍離開過度朝歌。箕子被發佯狂為奴的故事。比干堅持直言強諫,惹怒商紂殺死比干,刳刮其心的故事。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孔子均評價他們為仁人呢?這是因為他們在國君暴虐,百姓痛苦,社稷危亡的情況下,為國家社稷的安定而不惜個人的地位乃至犧牲自己的生命這一點是一致的。
4. 自驗自證,在生活中踐行
《論語》里的經典名句,每一句都是智慧的結晶,學習《論語》不光要理解所包含的義理(意思),更重要的是要思考這些句子對我們自己的啟發。如果不把它們真正和自己的內心鏈接,即使背誦了,也會很快忘記。在學習《論語》時,筆者引導學生思考學了這章,對你內心有所觸動的是什么,并把它提煉表達出來。還要進一步思考:我做得怎么樣?今后我該怎么做。這樣學習之后,這些前人總結出來的寶貴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就真正融入了我們的血液,并和我們的學習生活相關聯。不再是高高在上,只是有口無心背誦的經典。
5. 創設吟誦氛圍,溫故而知新
《論語》是文言文,文言文對學生來說已經不是母語了,是祖語,血緣關系還在。所以要熟讀成誦,拼命的讀,讀個幾百遍,滾瓜爛熟,那么這個母語語感就會慢慢的建立起來。幾百遍不是一天兩天就達到的數字,而是每天安排時間去讀,讀個一年就可以讀個100遍。 為了創設濃厚的吟誦氛圍,促進學生的吟誦積極性,筆者一方面利用晨讀時間,和學生一起放聲吟誦論語,學生開火車領讀,教師領讀,全班齊讀,男女生比賽讀,教室里書聲瑯瑯,洋洋乎盈耳哉;另一方面利用微信平臺,在班級微信群里推廣論語吟誦,對當天所學的內容在群里發布,教師發送誦讀和吟誦兩種方式的語音或錄音,帶領學生溫故知新。周五復習本周章節內容。周六和周日有計劃地吟誦復習前面所學的內容。
三、做經典達人:經典《論語》微課程的評價
《指導意見》提出,拓展課程的學習評價應視學段和課程的不同,采用過程評價、結果評價等多種方法,教師可通過學習表現、學習情況記錄、作業分析以及其他學習過程的證明、記錄等,對學生的課程進行綜合評價。經典《論語》微課程的評價采用口頭吟誦、才藝展示、知識競答等方法進行評價,采用過程性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讓家長、教師、學生共同參與評價
1. 吟誦之星,激發動力
根據學生課堂參與、課堂紀律及課余的吟誦情況,每月評選一名“吟誦之星”讓該生家長使用手機在家選擇錄制吟誦視頻或音頻,并附上學生生活照及個人簡介,通過學校微信公眾平臺發布。通過吟誦之星的評選,極大激發學生學習吟誦的動力,帶動全體學生參與吟誦,有效增強課余時間學習吟誦氛圍,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了,吟誦成為自主的行為。
2. 經典考級,助力評價
學期結束,組織學生自評,從誦讀數量與質量兩方面進行評價
組織學生互評,通過檢查吟誦記錄本,抽查吟誦內容,給對方評相應星級
家長評價,由家長根據孩子的吟誦情況評出相應等級
教師評價,教師綜合學生的自評、互評和家長評進行綜合評定,填寫星級進行經典吟誦《論語》考級,頒發考級證書以資鼓勵。
3. 多彩活動,展示才藝
班級定期舉行與經典《論語》吟誦相關的活動,如舉行班級吟誦比賽,論語知識競答,課本劇表演,制作經典書簽,經典誦讀手抄報比賽等活動,為每個學生提供才藝展示表現機會,寓教于樂,提高學生參與經典吟誦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 錢穆.論語新解[M].九州出版社,2011.
[2] 鐘發全.課程力成就卓越教師[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3] 黃光雄,蔡清田.核心素養——課程發展與設計新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