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衛忠
【摘 ?要】 隨著素質教育觀念的逐漸深入和新課程的不斷變革,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注重尋求各種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方法,以此順應時代的發展,構建出更加高效的教學課堂。由于在教學的過程中,最開始的環節就是課堂導入,而一個良好的課堂導入能夠促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還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聚集在課堂之上,引領學生更好的融入課堂,因此,在教學中注重采用有效方法促使課堂導入發揮出更大的實效作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關鍵詞】 課堂導入 ?高中數學 ?教學質量
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教師如何把握課堂導入環節的展現形式是讓學生喜歡數學,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同時也是引導學生快速融入數學課堂的重要途徑。因為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對課堂導入環節不重視或采用的導入方法過于單一、內涵不深刻、互動性薄弱等,致使導入的有效性不足,對后續的教學內容也沒有起到良好的鋪墊。所以,為有效轉變這種不理想的教學情況,就需要教師與時俱進并注重將新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教學實踐中去,同時還要注重導入方法的合理運用,由此才能夠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并構建出更加高效的數學課堂的目的。下面,我就從在教學中注重融入數形結合理念、注意多種導入方法交叉運用和導入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等方面入手,來簡單談談自己的教學感悟,同時也希望這些策略能夠對其他數學教師有所幫助。
一、注重融入數形結合理念
在高中階段,因為數學內容變得更加抽象且知識之間的邏輯性與關聯度更加重要,所以對于學生來說,做到整體的掌握與了解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因此,為有效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記憶數學知識,教師就可以將“數”與“形”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一來,不僅在無形之中體現出了數學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通過二者相互補充與融合,對難以解決的問題形成新的認識,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同時,數形結合還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直觀、具體,達到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數學思維的目的,所以在課堂導入中融入數形結合理念是極其重要的。
例如,在教學《任意角的三角函數》一課時,為促使學生能夠形象地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我將數形結合的理念融入教學之中,在課堂導入環節先復習已學過的三角函數知識,sinα= ;cosα= ;tanα= ,讓學生對圖和公式進行對應記憶。接著我利用單位圓來定義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得出:sinα=y;cosα=x;tanα= (x≠0),通過從特殊角的三角函數擴充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數這種由特殊到一般的導入方法,讓學生對本節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注重多種導入方法交叉運用
課堂導入作為一節課的開始,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且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而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中,因為教師的課堂導入單一或者沒有課堂導入,會直接降低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影響學生對課堂的接受效果。所以,為實現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目標,教師就需要先具備過硬的知識水平,同時對課堂的導入方法做到得心應手,由此才能夠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選擇恰當的課堂導入,并能夠針對于不同的內容設計不同的導入方法,促使學生在感受到課堂的趣味性的同時對數學知識得到初步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一課時,為促使學生掌握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并能夠通過運用公式解決相關問題,我通過講述故事:“一位大臣因為下象棋得到了國王的表彰,國王詢問大臣想得到什么樣的獎賞……最后國王后悔,因為其發現即使把全國的麥子都拿來也兌現不了他對這位大臣的承諾。”進行課堂導入,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為加深學生的理解,我又通過提問:“在現實生活中,儲蓄、分期付款的計算都是什么樣的?”從而引導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
三、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在選擇課堂導入方式時,如果教師沒有結合實際或舉例超出了學生的認知范圍,都會致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產生巨大的阻礙,并對后續數學內容的講解造成困難。因此,為使得課堂教學將內容的本質和內涵充分地展現出來,幫助學生形成具體的感知和理解,教師就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課堂導入所運用的素材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性,同時還要把握素材的普遍性,由此才能夠在學生的認知范圍中促使學生進一步提高學習質量,增進對知識的理解和感悟,并通過正遷移作用將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中。
例如,在教學《隨機事件的概率》一課時,為促使學生了解事件的發生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并認識到事件之間往往存在著某種內在的聯系,我在課堂導入環節結合生活實際,提出:“你今天什么時候起床?”“太陽每天從哪邊升起,哪邊降落?”以此激發學生通過對問題的回答認識到事件存在的概率,通過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案例進而增強學生對概率知識的進一步理解,起到更生動具體的作用。
總而言之,導入是課堂教學最開始的環節,具有引領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的重要作用,因此注重導入方法的多樣性,更益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也能夠促使教師構建出更加高效的數學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 沈建成.高中數學課堂導入設計的現狀分析和優化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2017(09).
[2] 潘喬國.高中數學課堂導入方法探究[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