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敏
摘要:隨著信息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帶動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借助網絡媒體教學已經成為新一代的教學模式。微課的產生,教學軟件的逐漸完善,為教學方法提供了新的傳播載體,通過這些新的教學載體將教學內容引入到課堂中。教學軟件的合理運用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同時基于手機教學軟件的應用,也改變了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環境。電子電工教學是一門復合型技術學科,涉及的知識理論較枯燥,本文闡述了將學習通軟件應用到電子電工教學中,使技術型課程能夠引入新的教學模式,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學習通;電子電工;教學應用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電工行業的不斷進步,現如今社會對電子電工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同時對電子電工專業人才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此背景下,我國各大院校也加大了對電子電工專業教育的重視。電子電工專業具有較高的專業性、實踐性,所以在教學方面其不僅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的理論知識,同時還需要學生能夠具備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的能力。對于一些電工基礎知識,電路、磁路的基本概念的學習,以及一些邏輯性強的知識和電路分析設計等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感到學習知識時的枯燥無趣,教師利用學習通軟件引入新的學習方式,使課堂教學變得多樣化,增加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提高了教學效率。
1 學習通軟件的多樣化教學應用
學習通軟件是基于微服務架構打造的課程學習、知識傳播與管理分享的平臺。不僅能夠在線上進行教學,同時還結合了線下的課程需要與管理,將線上和線下進行結合,及時補充兩者之間的不足,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在學習通軟件中利用數據共享的功能,教師可以將PPT課件進行投屏,運用電腦、手機時時進行操控,使教師的教學環境不再局限于講臺。同時可以將各種格式的課件和文檔共享出來,教師和學生共同瀏覽信息資源,支持多人同時發言,教師可以控制和選擇學生發言權,既可以控制課堂秩序,又可以適時為學生創造討論交流平臺。利用微應用中的互動工具可以進行學習課程的簽到,使教師能夠快速地了解學生的出勤情況,提高了課堂考勤的效率。整節課程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利用投票工具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從而能夠真實地了解到學生的接受程度,以方便下一堂課的教學設計。最后教師在完成了授課之后,利用學習通的測試功能,將所學課程的重點、難點編輯成測試題,通過學習通平臺,讓學生進行測試,擺脫了過去利用試卷題測試在方式和內容上的局限,根據學生本堂課的吸收程度和課程特點,靈活組建試卷。基于學習通軟件教學的多樣化,教師的教學方式有了新的改觀,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教學課堂中,從而促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 學習通軟件的有效實施
為了迎合現代信息環境下的教學發展趨勢,就要使新興的教學方式得到有效發展,要想熟練地使用信息化的教學平臺,就要求教師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將學習通軟件合理地運用到電子電工教學中應是推動教學改革,幫助教師自身教學能力發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工作。在教學過程中,注重以人為本,將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能力水平,進行因材施教,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和環節。
2.1 設計教學內容展現方式
電子電工專業的技術性較強,涉及內容較廣,一些理論知識大多比較抽象,學生往往難以理解,而理論知識作為整體專業的基礎構建,要求學生必須能夠熟練掌握。利用學習通軟件可以將教學資源靈活展現。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連行PPT課件和微課的制作,將抽象的知識點以視頻講解分析的形式展現出來,利用學習通創建課程,使教學內容資源達到共享。學生在觀看課件和微課時,對于不懂或難懂的知識點可以反復觀看,或在線上授課時與老師進行互動,老師進行答疑。學生通過視頻或者PPT等形式,能夠更好地理解抽象知識,了解其原理,從而產生學習興趣。
2.2 師生互動的合理應用
通過學習通軟件拉近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的距離,增加學生及教師的互動機會。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學生在課堂上主要通過以問答的方式進行互動交流,學習通軟件在課堂開始就建立起了師生的互動關系。首先通過軟件的簽到功能,使教師能夠及時地發現學生的出勤情況。在課堂中,教師的教學內容進行共享資源后,學生可以在觀看內容時及時地提出問題,教師進行解答。同時根據課程特點,進行多人交流討論。增強了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性,及時解答問題,使課程內容得到有效的傳播。課后利用學習通的投票工具,教師可以對課堂內容、學生學習程度等進行調查,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一直延續到課后。通過這些交流過程,不僅使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同時也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學習。
2.3 培養學生研究知識的能力
電子電工專業涉及到諸多技術、技能、理論知識,其相對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性,如果采用傳統灌輸教學的模式開展教學,學生不僅難以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識,并且還很容易對學習產生畏難心理和厭學心理。而研究性教學模式更注重以學生為主體,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從而引導學生一步步掌握知識和電子電工技能。在研究性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弱化學生對灌輸式訓練,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進而形成研究知識的能力[2]。例如在教學設計方面,不僅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其關鍵在于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得學生原有的知識能夠被激活,進而在知識基礎之上進一步進行探索和思考,從而掌握新的知識。電子電工技術理論相對來說比較抽象,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阻礙,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學生身邊的事物和現象出發,提出問題,激發疑問,探索解決問題。結合學生的實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同時還可以激發其興趣和研究能力。這對于學生日后的職業發展而言都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2.4 在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理念
想要使得研究性教學模式在電子電工專業中充分發揮其作用,就必須注重在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理念。教師要將研究性學習理論滲透到電子電工專業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流程。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劃分研究性學習小組來促進研究性教學的有效開展。教師根據全班同學的性格特征、學習成績等合理劃分成若干個研究性學習小組,而后教師根據電子電工專業教學內容,提出一些有趣味性、研究性的問題,要求小組以合作的方法對問題進行思考和研究。每個小組在思考和研究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給予合理的引導和啟發。通過劃分研究性學習小組,可以促進學生之間集思廣益,進而更好的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同時也有助于小組成員之間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學習。在劃分研究性學習小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進行劃分,這樣可以讓擁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組合成教學共同研究問題,這不僅充分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同時還為學生構建了和諧、自由的小組氛圍。通過在教學中以劃分研究性學習小組的方法,可以更好的促進研究性學習理念的滲透,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其思考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實踐能力等得到提升,進而更好的適應日后的電工電子職業發展。
3 結語
電子電工專業課程作為一門理工科的基礎課程,要求學生在理論知識上有嚴謹的認識態度,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將學習通軟件應用到電子電工教學中.使教師的教學方式更加便捷,同時突破學生的學習難度,使知識內容更容易被理解。利用學習通軟件進行教學,不僅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也可以節約一些教學成本,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環境,督促學生自主學習,成為國家所要培養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白利慧.基于“超星學習通”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在電工基礎課程中的應用[J]數字通信世界,2019 (7).
[2]李小蘭.Multisim仿真技術在“電工電子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輕工教育,2010 (2).
[3]曹玉蘋,劉潤華,任旭虎,等.基于“互聯網+”的“電工電子學”教學改革[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9 (5).
[4]龔英姬.探究式模擬仿真在“電工電子技術”互動式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資訊,2018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