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部編版一年級語文教材為例,論述將傳統文化滲透進教材中,讓學生主動學習教材并體會、繼承教材文化,在啟蒙階段即受到傳統文化的教育與熏陶,從而發揮部編版教材的作用及弘揚傳統文化。
【關鍵詞】部編版 一年級 教材解讀 教學策略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A-0082-02
部編教材自2017年9月正式推廣以來,得到普遍好評。就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來說,部編版教材相比以往其他教材,更加貼近生活,重點突出立德樹人和守正創新。雖然課文數量有所減少,但是傳統文化篇目有所增加,題材更加多樣化。教材所選篇目符合現今教育需求和文化需求,同時也給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適應部編版教材的風格,調整教學策略,并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將課文所表達的文化理念傳遞給學生,讓學生主動接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避免做表面文章,需要每個語文教師思考和總結。
一、部編版一年級冊小學語文教材解讀
小學語文中的古詩文,約占總篇目的30%。除了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古代寓言、古詩詞,還從《弟子規》《百家姓》《三字經》等傳統蒙學讀物中,選取符合當今時代特點、具有積極向上意義的內容。這樣的編排有利于學生更加充分和全面地了解傳統文化和經典課文,同時符合現今教育需求和文化需求。部編版教材更容易讓學生提起學習興趣,但同時也給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
在長期的一線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部分學生對于某些課文的理解不到位,特別是對經典課文中所弘揚的正能量、中華優秀文化等缺乏敏感性。這些經典課文并沒有充分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方面不如預期。此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外文化與思想不斷向中國涌來,這些新潮的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補充了傳統文化。因此,要在教材解讀上擺正傳統文化的位置。
與之前人教版一年級小學語文教材明顯不同,部編版教材更加注重與新時代相結合。在內容上,包含了古詩、歇后語等。其中課文中有古詩《小池》《靜夜思》《池上》等,園地中有古詩《春曉》《贈汪倫》《尋隱者不遇》《畫雞》等。一年級下冊園地五的“日積月累”是“芝麻開花——節節高”等歇后語。一年級下冊園地七的“日積月累”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名言警句。同時,教材也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從漢語言文化、傳統節日民俗等方面,反映中國傳統文化。
教材解讀具體包括教材內容的結構調整、板塊調整、選文調整、課內外銜接等,將小學語文教材的知識點進行總結與分類,幫助學生形成語文學科知識體系。然后在知識體系中重點講解一年級語文的重難點、易錯點等,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教師在教材解讀過程中,應重點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進教材。如在識字部分,可以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漢字的構字特點,不經意地滲透漢字文化。在學習《端午粽》一課時,不光了解傳統節日端午節,還可以適當引申其他傳統節日,如中秋節、春節等,在增加學習興趣和印象的同時,也能傳播更多的傳統文化和知識。
二、教與學的策略研究
(一)教的策略
關于教的策略,一是充分了解新舊教材的異同,積極發揮以往優勢的教育方法,并結合新教材采用合適的教育方式。如部編版教材先認漢字,再學拼音。教師需要轉變以往“先學拼音、再認漢字”的教育策略,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拼音是學習的工具,避免本末倒置。
二是充分發揮教師優勢,在授課過程中講解傳統文化。教師作為課堂的主持者,其優勢是把握課堂教學過程,能在講課過程中對有關傳統文化的知識進行滲透,并通過適當引申的方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例如:一年級下冊《春夏秋冬》一課中,“入”字既要求學生會認,又要求會寫。因此,教學這個字時,除了與“人”字對比,用反義詞識記,還可以出示詞語:入木三分、出入平安,相機滲透書法、祝福等傳統文化。
三是與新時代文化相結合,采取與時俱進的教育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將新時代文化價值觀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既學習傳統文化,又與時俱進。通過不斷熏陶,學生在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有助于我們培養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接班人。
例如,一年級下冊識字單元中《人之初》一課選自中國傳統啟蒙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三字經》。古人云:“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禮。”教材中選用的是《三字經》六個部分里的第一個部分。這一部分是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它講述的中心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如果后天教育及時,并且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在設置教學目標上,可以依據三字一句的語言特色,讓學生采用對讀、節律讀、吟誦等朗讀方式,感受《三字經》的獨特魅力。在背誦積累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體會《三字經》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設計片段一】
1.全文跟讀。師:古時候的小朋友們在學《三字經》的時候,常常跟著老師一遍又一遍地讀。讀著讀著,就可以把文章讀正確了,讓我們也學著古人的樣子讀一讀吧!(教師一句一句范讀,學生一句一句跟讀)
2.對讀。師:下面老師想和小朋友們一起讀,比一比誰讀得更準確。(師讀“人之初”,生讀“性本善”,以此類推)調換順序,再讀一次。
3.自讀。師:如果借助拼音,你能把課文正確地讀下來嗎?如果把拼音去掉呢?(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
4.變換讀。
(1)去掉標點讀。師:你發現這個版本和書本中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總結)古人寫文章是沒有標點的,我們會在《三字經》上發現它就是沒有標點的。
(2)豎排讀。師:再看看這個版本,它的寫法又有什么不同?(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總結)古人寫文章不僅沒有標點,而且往往是自上而下寫,從右往左寫。你能讀一讀嗎?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不斷變換朗讀方式,既能把課文讀正確,又在讀中熟記了生字,還能體會到古文書寫的獨特之處。
【教學設計片段二】
1.找故事。師:你知道嗎?《三字經》中還有許多既有趣又有益的歷史典故。試試看,你在文中能找到哪些故事?
2.講故事。講“玉不琢,不成器”的故事。
3.說感受。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受?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很多的道理,這些道理有些很難懂,但是,相信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越來越有體會。
【設計意圖】在教學參考建議中,對于本課出現的《三字經》片段,只要求學生大致理解意思,不提逐字逐句理解的要求。因此,教師通過講故事的方法,讓學生試著在以后的生活、學習實踐中逐步領悟、理解。
(二)學的策略
關于學的策略,一是轉變學習觀念,優化學習習慣。以古詩文為例,傳統觀念認為“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強調熟讀、背誦。筆者認為,應該加強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讓學生在了解古詩的意境下,發現并體會到古詩的美,從而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了解古詩,進而了解傳統文化。
二是建立交互式學習方式,多方面同步學習。如在漢字的音與形方面,漢字教學提倡在理解的基礎上識記,強調音、形、義三者間建立有效的聯系,將字形的學習指向字音,通過字音的學習認識字形。
三是充分運用傳統文化,將文化理論轉化成實際。掌握知識的最佳途徑就是運用,尤其是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學習。如中華民族歷來將“孝順”“謙讓”等作為美德,可以通過鼓勵學生幫助父母做事、禮讓同學等讓其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并且通過實踐,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對傳統文化滲透與傳承的思考
在解讀教材的基礎上,教師要將傳統文化滲透、融合到一年級語文教材中,在課堂學習中讓學生學習、接受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自發形成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萌芽。同時,可進行一定的校外實踐(如組織有關傳統文化的小型競賽、參觀文化景區等),讓學生親身體驗傳統文化,克服純粹課堂學習的局限性。在小學一年級這一人生啟蒙階段,讓學生充分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傳遞給學生,能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為更好地傳承經典、弘揚文化,在“經典傳承,溯源守正”的教學研究中,首先需充分解讀與分析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教材的解讀是課題研究的基礎也是核心,為后續文化傳承奠定理論基礎。其次是重點研究教學策略。教學策略對學生及教學質量有著直接影響,合適、恰當、準確的教學策略,可以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最后,是對文化滲透及傳承的研究。把學生對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吸收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讓學生明白學習語文不僅僅是理解字句,而是對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對于新一代的孩子,面對國外文化的影響,能否保持對傳統文化的認可與繼承,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多層面不斷引導。正所謂“少年強,則國強”,要培養下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必須讓新一代少年認可、學習、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汪潮.小學語文部編教材文本解讀及學習設計(一年級下冊)[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2]王琦.基于傳承 意在融合——對部編教材一年級識字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思考與探究[J].語文知識,2017(12)
[3]劉楠楠.聚焦核心素養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在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中的呈現分析[J].語文知識,2016(24)
[4]吳夢思,呂沙東.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培養語文核心素養——傳統文化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古詩選文的呈現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2)
作者簡介:俞佳麗(1991— ),女,浙江杭州人,大學本科學歷,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統編教材下如何在教學中對傳統文化進行滲透與傳承。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