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
【摘要】國學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通過教授國學經典誦讀課程來提高學生語言的韻律韻感,提高學生傳統文化造詣水準,強化個人綜合素養是大有裨益的。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提升,文化自信、文化強國能夠使我們在國際外交舞臺上越加發揮大國風范和提升對全球政治經濟的影響力,因此,從國家頂層設計到底層驅動,國學經典文化的弘揚越發明顯。
【關鍵詞】國學經典;中學語文;誦讀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工作報告中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年來,教育部也發布新的語文學科教學指導思想,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考查、體現語文的基礎性和作為母語學科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見,經典國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地位逐步上升,能夠入選作為閱讀課教材的國學內容都是經過成百上千年的文化積淀,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經典作品,通過傳承經典文化,弘揚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精神、理念來培養現代孩童。如何將傳統經典文化與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需求相結合,盡最大可能地發揮傳統文化精華和價值來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這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究的問題。
基于此,筆者認為,國學經典誦讀對教學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增強教學儀式感
誦讀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中國傳統文化暨國學經典為核心,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為目的,在古代課堂教學中,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學,尊師重道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學的儀式可以加強學生規則意識,強化其紀律性,并且通過集體行為的感染來觸發學生產生對教師的尊重意識。學生通過儀式性行為指導來加強規則意識,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為自己行動準繩的意識。如遵守校規、遵守法律、遵守社會公德、遵守游戲規則的意識,尊重契約精神,強化對法律的信仰,道德的遵守,這正是培養具有法治精神、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現代公民。通過誦讀經典,了解古人儀式程式,儒家文化強調克己復禮,道家文化強調對大自然規則的敬畏與尊重,法家文化強調對制度、契約的遵守,這些原生的包括后來的佛教等舶來文化不斷地交融創新,形成了今天的民族文化,因此誦讀這些經典著作,可以當作是我們做人處事、安身立命的指南。尊師,如拜師禮可以教導學生立志以圣賢為師,勤讀詩書,尊師勤學。學生在誦讀經典的同時,會自覺用圣人的言行來規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修養,約束自身行為。通過經典傳統國學啟蒙,讓學生體會到“少時熟讀,終身受益”的良好讀書習慣。從培育角度來說,學生通過誦讀來建立“修身、齊家、治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追求,鍛煉“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的胸襟以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行為操守,磨煉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堅強意志,這些傳統精神和今天所大力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脈相承的,這也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二、結合熱點,激發興趣
近年來,朗誦、閱讀類綜藝火爆,如《見字如面》《聲臨 ? 其境》等節目受到了大眾的喜愛,閱讀經典成為一種低成本、低門檻、高心理回報的方式,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會要求學生在朗讀時根據上下文意思和作者的情感基調調整好自己的情緒、聲音。多媒體的教學設備可以為學生朗誦營造氛圍,比如通過音樂來烘托情緒,帶出朗誦節奏,通過觀看視頻影像來觸發學生想象,以此來鍛煉右腦思維能力,通過全息投影和AR效果為學生打造虛擬場景,讓學生產生空間置換的心理,比如誦讀《送東陽馬生序》這篇課文,讀到“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一處時,通過佩戴AR眼鏡增強臨場感,體會作者當時求學之艱難。再如人教版七年級下的課文《木蘭辭》,這是選自南北朝時期的一首北方民歌,收錄在《樂府詩集》里,朗讀時要讓學生理解“胡音生于北俗”的文化、歷史、地理原因,領會北方音樂的粗獷豪放、質樸剛健的風格特色,教研人員在編寫語文教材時會貼合相對于的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結合他們的成長規律來選擇課文和篇幅,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對該年齡段學生發展特征進行調研,從學生角度出發,結合社會熱點內容激發其活力。
三、情境交融,觸發情感
亞里士多德在其《修辭學》中提出了構成演講與閱讀的三個要素,即情緒、邏輯、詞匯。作為口述性行為,閱讀文章的時候不能夠語調太平,要說服別人、感染別人就需要將情緒帶入,以情感帶入聲音,這也是沉浸式教學的要求。如人教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詩經二首》中,學生朗誦《蒹葭》一文,首先是感受音韻的節奏,這是在不斷朗誦中形成的節奏感,“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一段表達了詩人對戀人(也可以是比喻美好事物)的苦苦追尋之情感,學生可以代入身份,想象自己就是詩人,結合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嘗試從詩人情感角度進行朗誦。再如學生讀到孟子所作的散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來可以領會孟子的“浩然之氣”,二來學習孟子善于比擬、講故事的論證方式,三是可以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背景,并且了解到文章要奮發圖強,不能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內涵和主旨后,更好地進行誦讀,來以此勉勵自己。
四、開辟第二課堂,以活動內化內容
第二課堂是相對課堂教學而言的,是指在第一課堂外的時間進行的與第一課堂相關的教學活動,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其教學內容可以不限于教材,場地也不一定局限于教室內,可以是操場、紀念館、博物館等,比較適合于現場教學,現場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空間體驗,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說要形成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的雙向循環。比如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上《山峽》一文,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壯麗的景色,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有條件的地區,比如山區學校,那么可以帶領學生到山里教學, 誦讀要求是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達到熟讀成誦。朗讀要讀準字音,讀清句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風格特色。因此,高效利用所在地的自然資源、地緣優勢、歷史文化資源來促進學生提高認知能力,這是在教室里所學不到的。
五、結語
國學經典誦讀目前已經廣泛地在中小學語文課、閱讀課上推廣,我校已開設國學經典研修的校本課程,為基礎好、有進一步學習國學要求的學生提供學習幫助。我們知道誦讀可以刺激大腦海馬體記憶神經來加強學生的記憶能力,誦讀經典,增強語言節奏感,用詞用典水平,提升國學基礎都有很大幫助?;诖?,教育者應該不僅僅局限于教學大綱上的要求,而是發揮資源集約優勢來研發和錄制校本課程,作為教材的補充,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更多地接觸到經典國學內容。
附 ? ?注
本文系濟寧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名稱:開展國學經典誦讀 ?推進學校德育發展的實踐與研究。項目編號:2018NG015)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