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謝夫
摘 要 教育體系在不斷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小學數學教育愈發受到重視,無論是教育體系還是社會大眾,都對數學教育抱有非常高的期望。小學生的學習壓力不斷加大,許多學生對學習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厭倦情緒,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將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策略進行落地實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時間利用率,完善教育體制,本文針對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進行有效探究。
關鍵詞 小學數學;有效問題情境;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23-0126-01
在教學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需要注意學生對課堂的興趣,小學生對于事物本質還沒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知,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還需要家長和教師共同努力,進行良好引導的。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時候,由于其枯燥乏味,難度也比語文英語這兩個科目要更深,因此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厭學情緒。那么在一個成熟的教育體系當中,當然不能只是關注學生的成績和學習表象,也需要了解其內心想法,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是當前豐富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非常有效的一個教學模式,對小學生的課堂效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引入小故事,創設有效情境
小學生思維比較活潑,上課時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比較短,其次小學生由于年紀較小,對于數學題目的認知還稍有缺陷,需要教師在上課時通過其他方式讓學生對知識點產生興趣,從而認真聽講。小學生一般都會對聽故事比較熱衷,教師可以講解一些和課堂內容有關的故事,
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更好的由故事內容理解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在緊張的課堂上稍作放松,為后面能夠更好的吸收知識做鋪墊。
以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二課“位置與方向”為例,這個知識點不算復雜,但是并不好理解,方向感不強的學生很可能會容易混淆方向,成為這學期小學生數學學習的絆腳石,因此在講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輔助學生感興趣的小故事,對學生進行題目講解。這個知識點涉及到“方向”,那么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南轅北轍”的故事,來增添課堂樂趣,讓學生對知識點本身產生興趣,激發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講,從前有一個人從魏國到楚國去,但是卻朝著相反的方向,雖然帶了足夠的盤纏,也雇了駿馬和馬夫,卻離自己的目的地越來越遠,越走越達不到自己的目標。這個故事和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非常相關,體現出我們學習內容的重要性,告訴我們一個人掌握方向是多么重要,如果大家不認真學習,掌握方向,那么就很可能犯故事當中主人公的錯誤。這樣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激起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習更高效,在聽故事中開心快樂的學習,同時教師也可以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調節課堂活躍度,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數學。
二、注重情境問題的實踐性,鼓勵學生動手
對學生來講,數學學習并不是簡單的平面圖形,許多數學知識都可以用實際的圖形表示出來,在數學課堂上進行簡單的實踐環節,將數學和生活中實際的事物相結合,能夠讓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程度進一步加深,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快樂學習,也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對數學本身有一個新的認知,為后期初高中數學學習打下基礎。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思考,教師在旁邊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在學生動手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最大程度上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以小學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為例,在這個章節中會學習面積與體積相關知識,會涉及到一些較難的幾何題目,許多學生由于空間理解能力較差,無法完全理解課本中講的圓柱的表面積及體積公式,因此教師在課前可以先給學生布置一個小任務,讓每位學生找一件圓柱形的物品帶到課堂上來,上課時候讓同學們利用剪紙,剪出圓柱的形狀,講解面積的時候讓學生將剪出的形狀拿出來,和實體圓柱進行比較,會發現圓柱的側面積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面積即是圓柱體的側面積,從而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幫助學生理解圓柱體面積公式。
三、結語
要讓學生更加主動的進行學習,就必須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結合小學生的特點,不斷的對課堂的形式和模式加以改善,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吸收知識,也讓學生意識到,數學學習不只是課本上看到的那數字和圖形,它和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數學是源于生活的,許多數學問題我們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因此將這些原型還原于數學課堂,讓學生結合生活常識學習數學,不斷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起娣.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探究[J].新課程導學(八年級中旬),2017:65.
[2]王虹輝,周春燕,賴小建.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C].教育學教科研成果展示,2018(10).
[3]趙瑞華.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8(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