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永朋
摘要:在高校的思政工作以及心理輔導工作上,輔導員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就現階段而已,高校輔導員的思政工作以及心理輔導工作往往都是存在一些問題的。對思政工作和心理輔導不能很好的劃分,既不明白其間的分別,又不明白兩者之間的聯系,從而導致思政工作以及心理輔導工作不能發揮出應有的效用。因此,本文針對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及心理輔導進行了探討,詳細的論述了二者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 ? 思政工作 ? 心理輔導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高校開始從注重學生的思政教育,逐漸轉變為注重思政與心理的協調發展。高校的輔導員作為思政工作以及心理輔導工作的主體,必須要把作用發揮出來,不僅要注重學生的思政教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注入新的活力,更要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引領學生養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從而促進高校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在實際工作中,許多的高校輔導員對于思政工作以及心理輔導工作存在一定誤區,對于二者之間的界限劃分的不明確,從而導致教育效率低下,效果也不明顯。因此,高校輔導員,必須對思政工作與心理輔導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從而更好的完成教育任務。
一、對于思政工作與心理輔導的錯誤認知
就現階段而言,高校輔導員對于思政工作以及心理輔導工作往往都存在著錯誤的認知,尤其是對于二者的關系上。首先,現在很多的高校輔導員都喜歡把心理問題與思政強行關聯,把學生的心理問題當成思政思想上的問題,從而就導致很多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僅得不到改善,反而還會加重。其次就是把思政問題與心理強行聯系,有些輔導員認為心理輔導不僅能夠解決心里問題,還能代替思政工作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往往過于看重心理輔導,從而導致很多的學生雖然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但其政治思想卻極度缺乏[1]。不管是哪一種錯誤的認知,都會導致輔導員的教育工作失去重心,從而導致學生的不協調發展,對其未來也會造成很嚴重的影響。也正因如此,更加需要高校輔導員對思政工作和心理輔導工作之間的關系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從而更好的開展對學生教育,實現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
二、思政工作與心理輔導工作間的差異
(一)二者理論基礎的差異
思政工作主要是以唯物主義為基礎,馬克思理論以及毛澤東思想為核心,進而對學生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心理輔導工作主要就是以心理學為基礎,以心理學理論為依據,為學生解決心理上的問題。
(二)二者教育目的的差異
對于思政工作而言,其主要就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以及道德規范,使其思想以及政治觀念能夠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相符合。心理輔導工作則主要是為了解決學生的心理障礙,引導其走出心理陰影及負面情緒,讓學生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提高學生的心理綜合素質,使其能夠更好的融入到社會之中[2]。
(三)二者教育內容的差異
在思政工作中,其主要就是讓學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中的思想建設、法制建設以及政治思想,例如像愛國主義、民主法制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而心理輔導工作的內容相對來說則是比較狹義的,主要是以學生的個體為主,內容也是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綜合素質為主的,例如像心理教育、人際關系以及日常學習生活等等。
(四)二者教育方式的差異
就二者的教育方式而言,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首先,思政教育主要就是利用課堂傳授,對學生進行群體教育,利用制造的環境氛圍,從而實現對于學生集體的思政教育,其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具有集體性、公開性。其次,從客觀的角度上分析,思政教育就是對學生進行規范的過程,把已經存在的集體性的思想框架以及價值觀念強制性的進行灌輸。而心理輔導工作,則主要是采用一對一的方法進行輔導,主要是利用宣泄、引導、安慰等方式,對學生個體進行心理上的治療,其與思政教育相比更具私密性、個體性。雖然在進行心理輔導時也會提供健康的心理框架,但其并不是對學生進行強制性的灌輸,而是讓學生以此為參考,讓其自主性的對心理進行構建,心理輔導存在很明顯的個體差異。
(五)二者角色定位的差異
高校輔導員在進行思政工作時,主要就是以老師的身份對學生進行知識、思想上的傳授。在此過程中,高校輔導員很明顯占據了主導地位,而學生更多的也是服從者、接受者。而在進行心理輔導時,高校輔導員則更像是學生的朋友,與學生是對等的,更加凸顯學生的主導地位,而輔導員則是起到聆聽者、引導者的作用。
三、思政工作與心理輔導工作的共性
雖然思政工作與心理輔導工作存著這很多的差異,但是其目的都是為了更好的樹才育人,所以其二者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共性。無論是思政工作還是心理輔導,都是為了給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所以其最終的目標是相同的,其都是為了實現高校人才的全面協調發展。思政工作是為了塑造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政治觀點,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而心理輔導則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心理綜合素質,鍛煉學生的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3]。客觀來講,思政工作能夠為學生提供各類標準、規范的硬性要求,使學生可以更好的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心理輔導則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使學生能夠自主性的去思考、學習,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雖然說二者的效果不同,但最終都是為學生以及社會服務的。
四、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與心理輔導間的矛盾
(一)二者工作重心上的矛盾
對于高校輔導員的思政工作而言,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引導學生們學習貫徹黨的思想方針、落實各項國家政策,其教育的重心就在于讓學生們注重國家、集體的利益,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及集體主義精神,崇尚高尚的道德品質。而心理輔導則為了培養學生個人的心理素質,往往都是以學生自身為出發點,注重以學生為核心點的輔導,其工作的重心是要讓學生放開心理上的羈絆,實現各方面的獨立自主。也正是因此,很多的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就會迷失方向,不知道究竟該著重哪一點,從而就常常會造成二者在工作重心上矛盾。
(二)二者工作原則上的矛盾
對于高校輔導員來說,想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須遵循嚴格的工作原則。但在思政工作以及心理輔導上,其二者的工作原則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在思政工作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公開性,同樣其也是高校輔導員要遵守的原則,其不僅要求輔導員做到發展問題、解決問題,還要對出現的問題進行上報、公開。而心理輔導卻恰恰要注重私密性,要為學生保守心中的秘密,因為這不僅是對學生信任的一種回應,更是作為心理輔導工作應該有的職業道德。但對于高校輔導員而言,公開性和私密性是對立的,再加上很多輔導員劃分不開思政工作以及心理輔導的界限,從而就導致很多輔導員不知道什么時候遵循什么樣的工作原則,使二者工作原則上的矛盾極為突出。
五、高校輔導員思政與心理輔導工作的協調途徑
針對于高校輔導員在思政工作以及心理輔導工作上的差異以及矛盾點,要運用合理的途徑,對二者進行有效協調。要幫助高校輔導員加深對二者的正確認知,確定不同情況下的工作重心,做到工作上的“因材施教”。
(一)使思政工作及心理輔導相輔相成
在高校輔導員的實際工作中,最主要的就是分清思政工作以及心理輔導的界限,針對不同的需求選擇不同的工作方式[4]。但是過于區分二者也是不可取的,應該把二者工作做到相輔相成,就例如通過對學生的心理輔導,為其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自主意識,在其意識尚未成熟之時,利用思政教育為其進行正確的思想引導,使其能夠主動的形成正確的三觀,把以往的強制性灌輸變成引導其自主性,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讓思政工作及心理輔導符合學生需求
對于高校輔導員而言,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改變大學生思想觀念上的誤差,需要高校輔導員從學生的角度和立場出發,合理有效的分析大學生真正的思想。雖然大學生生理上已經成熟,但是,心理和政治素養等方面還處在發展完善階段,為此,一個正確的心理輔導是十分重要的。高校輔導員要加強大學生的心理輔導,做好大學生的思政和心理工作。
六、結語
高校輔導員作為思政工作以及心理輔導工作的主要實施者,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規范其道德品質以及提高其心理綜合素質方面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因此高校輔導員要加深對于思政工作以及心理輔導的認知,通過對二者的合理協調,實現對學生的良好培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提供全面性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趙丹.新時代高校輔導員學生思政工作創新路徑探究[J].高教學刊,2019,(07):25-27.
[2]王佳.高校輔導員如何提升大學生心理輔導效能[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14):246.
[3]龐海燕.心理輔導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價值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04):34.
[4]陳瑛.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與心理輔導[J].福建建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02):141-143.
(作者單位:長春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