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宇 胡仙華 郭文才
摘 要:我國經濟和技術高速發展的同時,國家開始重視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升工作效率、擴展工作途徑是相關部門工作的主要內容。本文介紹了我國自然保護區的基本情況,并重點闡述了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途徑,主要有構建生態系統監測機制、科學劃分管理區域、保護物種的多樣性、在外圍區域開展生態旅游等,旨在為相關人士工作提供方向。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系統
中圖分類號:S759.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190930018
前言
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工作重心放在生態文明建設上,自然保護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部分,因此對自然保護區建設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充分執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把握五位一體的整體布局,將生態保護工作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全面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將我國建設成美麗、富饒的國度。
1?自然保護區介紹
隨著科技和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滿足物質條件下,人們開始重視精神的享受。但是當前市場經濟發展迅速,很多企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在生產過程中向空氣和河流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這就出現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環境保護部門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加強對生態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并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自然保護區已經成為維護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穩定的有效渠道。經過我國環境保護部門的不斷努力,在各個省市都建立了規模不等的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已經達到國土面積的16%,力度較大的省份已經建立40多個,地域從南方的沿海亞熱帶到北方的高原荒漠地區,覆蓋面積廣,在全國范圍內形成自然保護區網[1]。
不只在覆蓋面積上初見規模,還在保護類型上不斷擴大,從原先單一的土地保護,到現在各種資源的維護,如林地、野生動物、沙漠、水資源、濕地和草原生態系統等。經過統計,我國自然保護區中,陸地生態系統占85%,其中天然濕地占40%、天然林占20%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很多珍稀野生動植物在自然保護區中得到充分保護,極大程度地發展了自然保護區的經濟、社會效益。但是自然保護區還需要通過有效的手段加強保護,從而提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2?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徑
2.1?構建生態系統監測機制
在自然保護區中建立先進的生態系統監測網絡機制,可以輔助管理人員進行生態環境的保護,即工作人員足不出戶,就能實時掌握保護區中的情況,逐漸建立監測-預警一體化的監測機制。技術人員可在保護區中生態系統脆弱和位置隱蔽的地區設置監視器,既能遠程監控觀察,還能輔助科學家進行生態系統的學術與研究。通過監測系統對保護區的環境質量進行評價,如空氣污染指標、水和土壤的污染物測定等,將監測中的各項參數進行保存,并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分析最終環境情況。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我國在環境保護監測中的技術和設備一大部分還是從外國引進的,但是經過我國科學家的不斷努力,很快就能實現技術和設備的國產化。監測機制的構建,不但從技術上有所突破,在管理上也有了創新。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監測機制,不僅是減少外來有害物種入侵的有效手段,也可對生態環境變化進行預測,將環境破壞程度降到最低,提升環境保護效果,為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基礎支撐。
2.2?科學劃分管理區域
我國地域廣闊,人口數量眾多,雖然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人均占有量少。這一特點決定了我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手段和發達國家不同,不能使用不干預的保護形式,而是在不阻礙保護區物種生長情況下,利用科學研究,將利用和保護融合,將自然保護區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3個區域,單獨管理。核心區,一般指類似森林深處區域,像人們展示自然的本色,幾乎沒有人類活動痕跡,即使有一定破壞,但是可以通過干預的形式逐漸恢復,其中的自然資源豐富,未經批準不允許進入;緩沖區,緊鄰核心區,以保護當地特有物種和開展科研、觀測活動為主,為科學家研究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提供條件;實驗區,是在緩沖區外到保護區邊緣的區域,可以進行和緩沖區類似的活動,還有教學實習、參觀考察、開發生態旅游等。對保護區進行科學的劃分,具有生態保護、經濟提升等多種功能,值得推廣。
2.3?保護物種的多樣性
我國遼闊的國土面積、復雜的地理環境等特點,決定了我國自然保護區中物種的多樣性,這在世界上都具有一定研究價值。但是要實現其研究價值就要以保護物種多樣性為前提,需要技術人員對自然保護區中的物種進行有效的保護,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所以保護生態物種多樣性的主要渠道就是維護其賴以生存的環境,嚴厲打擊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如嚴格禁止企業排放污染物,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懲治亂砍亂伐等。在自然保護區中建立物種保護場所,對瀕臨滅絕的物種進行保護,組織專業人士對其各種指標進行監測,使其繁衍生息。還將生態保護措施和手段納入我國相關法律中,從法律的層面,維護我國物種的多樣性和穩定性,令生態系統一直處于平衡狀態中。
2.4?在外圍區域開展生態旅游
自然保護區的外圍區域是人們頻繁活動的區域,而此區域因為人們的頻繁活動,可能出現隱蔽性的環境破壞。基于此,自然保護區管理部門采取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即開展生態旅游。在利用各種生態系統的同時,還保護了自然資源,將自然保護區中最美麗、珍貴和豐富的自然環境展示到大眾面前,為開展旅游活動提供物質條件。針對開發旅游資源中可能對生態環境帶來危害的問題,需要在進行開發建設前,以不破壞環境為原則,詳細標注施工范圍,配以嚴格的管理和監督制度,限制施工過程中不良工藝的使用,減少環境污染,并需要當地政府和自然保護區管理部門加強對其監管,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對生態薄弱區進行重點防護,對每一個已完成旅游項目,都應進行環境監測評價,增強環境污染的預防和防治力度。如果旅游區中和外側有污染大的企業,則應采取強制關停和遷移的措施,只有如此才能對生態環境進行高效的保護。總的來說,在自然保護區外圍區開發旅游資源,可以實現經濟和生態提升的雙贏。
2.5?力爭各方面的支持
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順利進行,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資金的引入。中央逐漸增加對該工作的資金投入,同時地方政府也應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的規劃和預算,積極與社會各界建立聯系,令其為環境保護工作貢獻一份力量,在資金上給予幫助。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國內外捐助和保護區自籌相結合的資金籌集形式,保證環境保護工作有足夠的資金支撐。除此之外,還要加強保護區周邊的建設,以經濟發展為主,讓自然保護區不再是一個單獨的系統,而是和周邊環境緊緊相連,并通過周邊經濟的建設和發展,為保護區管理工作提供豐富資金及人才支持。可以說自然保護區和周邊的環境是同榮共損的關系,只有兩者充分融合,建立良好的經濟和生態合作關系,才能在科研試驗和旅游等行業建設中實現資源、利益共享,讓保護區周邊的人民群眾,從開始的破壞者,變為維護者和監督者,將保護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結合,促使人們主動保護環境,借此降低人為因素帶來的生態破壞,為生態系統的穩定做貢獻。
3?結論
綜上所述,自然保護區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良好進行,對人們生活和工作具有促進作用,良好的生態環境,不但能滿足人們對高質量生活的需求,還提升幸福指數。現在,我國已經高度重視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并在各個環節中采取新政策、新技術,加大資金的投入和各界人士支持等,優化環境保護措施,結合實際情況,運用科學的技術手段,提升環境保護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 李和躍.完善管理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J].前進論壇,2018(08):31-32.
[2]李剛.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綠色科技,2018(11):26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