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萍

【摘要】? 產教融合是我國產業轉型背景下推進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是實現創新實踐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為提高財會類專業課程教學實效,在課程改革中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路徑,重構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對接財會類職業崗位(群)標準,構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務或實際職業活動的專業課程體系,以切實提高財會類專業課程的教學質量。文章以管理會計課程為例,對產教融合視閾下的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課程的改革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產教融合;財會類專業;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 F230;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5812(2019)17-0127-03
產教融合是近年來促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加強創新型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方針。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號)明確指出“引導行業企業深度參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促進職業院校加強專業建設、深化課程改革、增強實訓內容、提高師資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要求將構建同步規劃產教融合與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學科專業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等產教融合的格局,提高到了國家戰略層面的高度;將產教融合提升到國家經濟發展的新高度,突出了企業在產教融合中的主體作用,鼓勵企業以多種方式參與學校教學改革。明確了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在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方面的共同責任。
一、產教融合的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產教融合是指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通過課程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的對接,使學習與工作融為一體,做事與做人相統一。產教融合的實質是將生產與教學融為一體。財會專業崗位對應的是行業、企業的職業崗位,優質財會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由熟悉財會專業工作體系行業、企業專家會協同學校教師共同完成,只有經過產教深度融合構建的財會專業課程體系才能與財會職業崗位(群)需求有效對接。為此,如何利用管理會計課程載體,通過產教融合,改革實踐教學,系統性培養學生的管理會計專業技術技能,是值得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提出了能力本位的課程觀(簡稱CBE),其核心是從職業崗位的需要出發,確定能力目標,再由學校聘請行業代表性專家組成專業委員會,按照崗位群的需要,層層分解,確定所需能力,再由學校教師以這些能力為目標組織教學內容,并考核是否達到這些能力要求。CBE課程對于提高課程體系與工作體系的相關性,更為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無疑具有重要價值。上世紀90年代,德國提出了學習領域課程模式,它以典型的職業工作任務為核心來組織、建構課程內容,強調工作過程知識的重要性:要求按照行動導向的教學方式組織實施教學,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建構或參與建構工作世界的能力。我國學者匡瑛認為,高等職業教育是指課程面向實際,讓學生獲得從事某個或某類職業或行業所需的實際技能和知識,為社會培養技術性人才的高等教育。這些理論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產生了深遠影響,為產教融合教育教學專業課程改革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指明了方向。
二、高職院校管理會計課程教學的現狀
為了解管理會計課程實施情況,我們通過采用問卷調查表和訪談等形式,對10所高職院校進行了調查,發現當前管理會計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不足有:
(一)課程標準與職業崗位標準沒對接。在制定管理會計課程標準時,80%以上的學校在深入企業實踐調研方面做得不夠,也沒有得到企業、行業協會等這些職業團體協助,企業的參與度低,即使通過校企合作來參與也僅常常停留在表面,沒有參與的積極性。而學校專業教師對企業財會專業相關工作體系了解不深,對管理會計崗位所需要的職業素養、職業能力缺乏深度了解,致使所制定的專業課程標準與職業崗位標準沒能有效銜接,教學內容和實際職業活動不能有效對接,直接影響了管理會計課程目標的實現。
(二)課程體系不完整。由于財會工作的特殊性,企業接收實習生數量極少,且可接觸的實習內容較單一,導致絕大部分以上的學校實踐教學只能依靠練習和實訓,缺少實驗和頂崗實習,管理會計的實踐教學沒有機會去企業開展。雖有個別學生通過私人關系進入企業實習崗位,但與管理會計崗位也不匹配,實習崗位與所學專業課程內容不匹配,失去了實習的價值。由于專業技能訓練課偏少,導致大部分學生專業課程修完后,仍處于“紙上談兵”的階段。
(三)教材建設落后。盡管管理會計教材在市場上有一些,但與職業崗位標準相對接和實際職業活動相類似的教材難覓,實訓教材與職業工作過程不能有效匹配,難以體現職業特點。
(四)校外實訓名不副實。雖然每個學校都在建設一些校外實訓基地,與一些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等簽定了學生實習實訓協議,但眾所周知的原因,學生無法獲得實質性的專業實習機會,因而校外實訓難有實質效果。
(五)教師實踐能力不達標。高職院校絕大部分的專業課程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對管理會計職業崗位工作體系的深刻認識。專業教師實踐能力的不足,造成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缺乏有力的支撐,直接影響到學生管理會計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質量。
三、產教融合視閾下的管理會計課程改革對策
(一)對接職業崗位,修訂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財會類專業課程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它是課程教學的依據,也是課程開發和建設的前提條件,而課程標準制定需要對應行業、企業的職業標準。為此,管理會計課程團隊應赴行業、企業、兄弟院校等用人單位,開展管理會計課程改革的專題調查研究,圍繞職業崗位的能力規范性要求、職業標準,職業技能鑒定、企業需求等問題進行調研,形成課程調研報告,并通過召開行業企業的實踐專家座談會,探討本學科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問題,進行修正調研結果,修訂、論證課程標準,再根據職業活動內容找出典型工作任務,在此基礎上,創設學習情境,設計學習任務,優化課程內容,增強課程內容的針對性及應用性。后續可在教學實踐環節或者對畢業生就業質量的跟蹤調查中不斷修正或完善。增強管理會計課程體系建設準確定位,促使管理會計課程體系與企業管理會計崗位工作體系需求相對應,這樣就會在根本上使得學生的培養目標與社會、行業發展、具體企業需求相適應,提升學生的就業率。要根據社會的職業標準制定相應的課程標準,使高職院校的畢業證書與社會的職業資格證書互通銜接。
(二)校企聯合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實踐證明,職業教育的長足發展離不開行業及企業的支持與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學校改革發展的必然路徑。課程建設則是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有效載體,因為高職課程體系建設主要依據的是專業崗位的工作體系。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大多是從學校畢業到學校從教,雖具有一定的管理會計專業理論知識,但對行業和企業管理會計職業崗位能力的了解不夠,而企業專家最清楚管理會計崗位工作體系,知曉管理會計崗位的工作具體任務、所需具備的職業能力和職業標準,校企聯合開發課程體系,讓企業技術技能專家加入課程開發和建設,能更好地發揮其多年積累的崗位工作經驗優勢,并融入進課程內容。企業將優質的、豐富的實踐教學資源和學校的專業理論資源相整合,以打造成學校優質的課程和教學資源。這樣通過產教融合建設的課程,集聚校企雙方的優勢,有利于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活動與職業活動的有效對接,使課程更具有職業性和針對性,使理論和實踐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有利于系統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技能,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
(三)產教融合,改革實踐教學。構建管理會計課程體系是為了能系統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管理會計技術技能,即學生的管理會計崗位能力。而學生的管理會計崗位能力主要體現在其管理會計理論知識的掌握及其在實際工作中靈活應用能力。而實際工作中的應用能力必須在實際工作任務中培養,脫離企業實際職業崗位工作任務的教學,只是紙上談兵。德國雙元制證明,職業教育將企業實踐和學校課程理論教學密切結合,才助力德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因此,引企入校是職業學校專業課程教學的必然選擇,通過引企入校、產教融合,將企業職業崗位的工作系統的內容和要求融入學校的教學計劃和日常教學活動中。將教學活動與工作任務相對接,課程體系與工作體系相對應,把學生引入親身體驗的管理會計工作過程中,從而獲得管理會計工作崗位所需的全部知識。這不僅是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的需要,也是學生職業能力形成的保障,更是產教協同發展的前提條件。企業也可將相關的實際工作任務發放給學生,在校內教師和校外導師的指導下有序、有效地完成,企業導師和專業教師一起積極參與校內實踐教學和校外實踐指導,在實踐中檢驗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并推進校企協同進行教學考核評價,動態地調整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以快速適應職業崗位的發展與變化,為企業提供更多更精準的專業崗位人才,從而建立起資源共享的校企利益共同體,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專業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實現校企深度合作、產教深層融合的雙贏局面。
(四)建立雙導師制,發揮產教雙方優勢。職業教育要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財會類專業教學,就必須建立雙導師制,即“校內指導教師+企業指導教師”的“雙導師”制,職業學校可邀請行業、企業專家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企業界人士具有較豐富的專業操作技巧和高超的業務處理能力,參與專業建設等工作,還可以到學校開展專題講座。校內指導教師主要負責專業課程理論,學校專業教師要定期到企業去實踐、掛職和研修,參與企業項目研發與相關課題研究;還可以為企業進行專業理論提升的培訓教學,提升校內指導教師隊伍的職業能力。企業專家也可參與到學校專業課題、專業建設和專業課改課題與項目的研究,可提高企業指導教師專業理論水平。建立健全企業專業技術人員與學校專業骨干教師相互兼職兼薪制度,推動企業高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
(五)建立法律法規,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為促進校企深層合作、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明確,“政府主要負責制定政策、依法依規監管,支持校企合作,要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為此,高校管理職能部門應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校企合作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并投入一定的經費為校企合作作支撐和引導,并對校企合作情況擔負起監管責任,以推進產教深度融合,促進高職學校的專業理論和企業的具體實踐緊密結合,人才供給與企業需求的有效對接,幫助和引導高職院校在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師資隊伍的雙師素質、學生的就業機會和就業保障及社會服務等方面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幫助企業獲得可持續發展所需的高素質、高技能專業人才、技術支持、政策優惠等優質服務。這既能賦予高職學校的更強大的生命力,又能增強企業穩定發展的可持續性,從而促進校企深層合作,切實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長期、規范、可持續地開展和合作。
總之,專業課程改革是推動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利器,而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產教協同育人既是當前國家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和方向,更是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改革的重要路徑。為此,政府應在學校與企業之間發揮積極的牽引和指導作用,并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監管制度,促使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機制在職業院校中開花結果。學校要依托企業,構建高水平的產教融合的專業課程體系,進而建成有特色的、有競爭力的專業示范學校。而企業應肩負起自身的社會責任,支持配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發揮自身在協同育人方面的應有作用和社會價值;學校則應積極主動與行業、企業保持密切聯系,在專業調研的基礎上,吸收行業、企業專家加入專業課程改革隊伍,以切實提高財會類專業課程改革的實效,提升財會專業人才的市場競爭力。Z
【主要參考文獻】
[ 1 ] 周丹.高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動力機制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6,(20).
[ 2 ] 賀星岳.基于現代職教體系的產教融合、校企一體化研究與實踐——以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5(21).
[ 3 ] 鄧金娥.院校協同治理視閾下高職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商業會計,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