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要】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和創(chuàng)新,小學語文教學內容越來越豐富,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也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內容。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加強對學生進行朗讀能力培養(yǎng),不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能力;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A
在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下,語文教育越來越注重朗讀環(huán)節(jié)。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并貫穿語文課堂教學的始終。語文教師在注重學生人文素養(yǎng)、學習能力提高的同時,還需不斷強化學生的朗讀能力,并將其作為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重要方法。
一、革新教學理念,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在小學語文教師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中,要以新課改的精神為引導,將朗讀教學放在語文課堂當中的重要位置,及時革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將課堂主體地位交予學生。根據學生成長階段的特點,尋找符合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最佳教學途徑。結合語文課本當中的文章,設計符合學生特點的朗讀教學方案,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受語文魅力的同時,逐步掌握語文知識,從而達到深刻理解文章主要內涵,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比如,在教學《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課時,教師可將信息化技術充分有效地融入課堂中。在課前教師可將有關邱少云時代背景的視頻片段剪輯整合成微課,在課堂導入部分讓學生觀看視頻資料,充分了解戰(zhàn)爭時代的殘酷和英雄人物的愛國情懷。然后,教師再根據微課內容逐步展開課堂內容講解,逐一將文章中的重要內容剖析給學生,讓學生深刻領悟文章所要表達的主旨內容。最后,教師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在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小劇本的方式將文章中的內容展示出來,學生在討論并表演文章內容時,教師要做到仔細觀察并及時做出指導,使學生著重刻畫人物的語氣、神態(tài)和動作,使學生通過人物的刻畫,更好地感知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質。在一定時間后,教師可評選出表現活躍、朗讀到位的最佳小組,并展示給其余學生觀看。
課后,教師可將課堂當中的精彩部分和文章朗讀技巧通過視頻錄制的方法制作成微課并發(fā)送到學生的移動端,讓學生深化課文知識,扎實朗讀技巧,同時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在課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片段進行朗讀,并將語音資料上傳至師生互動平臺,教師與其余學生聽取錄音之后,給予正面積極的評價,同時教師做出相應指導與反饋。通過這樣的方法,不但能夠讓學生成為課堂當中的主體,同時也能夠讓語文教師順利開展朗讀教學活動。
二、營造朗讀情境,激發(fā)學生朗讀興趣
在小學教師開展朗讀教學活動時,首先要將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內容深入剖析,并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營造與教材中文本內容緊密貼合的朗讀情境,這不但能夠有效搭建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橋梁,同時也能夠將學生的情感經驗與生活經驗充分喚醒,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當中的主旨內容與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從而讓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思想情感產生強烈共鳴,讓學生的閱讀興趣得以激發(fā),最終達到學生感情充沛地進行朗讀。
比如,在教學《鄭成功收復臺灣》一課時,教師可先將臺灣地理知識與地域風俗人情,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充分了解臺灣與祖國親密的關系。然后再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視頻資料,讓學生與鄭成功搭建起情感橋梁,并通過影像畫面、背景音樂全方位地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官,使學生能夠充分體會鄭成功在收復臺灣時真情實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朗讀欲望。在學生朗讀課文時,教師可將音樂持續(xù)不斷地播放,讓學生在營造的情境當中不斷深入,這不但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同時也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三、教師親自范讀,展示文本真情實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但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同時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引領者,在課堂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在小學教師開展朗讀教學時,教師要充分理解課文內容,并充分發(fā)揮范讀的引導作用,通過充滿感情的親身范讀,能夠有效地推動學生的朗讀熱情,并能夠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文章所展示的氛圍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根據教師的朗讀方法,更加深刻地掌握文章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同時也能夠使學生緊緊抓住教師的朗讀技巧,從而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使作者、教師、學生之間的情感相互融合。
比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教師要聲情并茂地為學生親身示范,并在文章感人的關鍵階段充分展示“小女孩”的無助和可憐,從而將學生帶入到朗讀的情境之中。學生在全身心投入到教師引領的朗讀世界時,可能會出現眉頭緊鎖或雙眼泛淚的情況,教師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當時“小女孩”夢想破滅的無助與絕望之后,積極鼓勵學生自主朗讀,并引導學生在教師已有的基礎上展開更廣闊的想象,通過自己的理解與教師的閱讀方法相結合,充分展示出“小女孩”的語氣、語調和神態(tài)。通過這樣親身示范的教學方式,不但能夠使學生更加專注于文章朗讀,同時也能夠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教師聲情并茂的示范可以引領學生緊跟教師的步伐,加深學生對文章主要內容的理解,同時將教材中的書面語言有效轉化為情感豐富的口頭語言,從而使學生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以及文章的真情實感,最終達到學生朗讀水平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成的目的。
四、科學指導朗讀,提升學生實踐水平
閱讀是在語文教學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在開展朗讀教學活動時,要掙脫傳統(tǒng)教育思維的局限,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將信息化技術與朗讀有機地融合起來,從而總結和歸納出符合現代學生特點的有效指導方法。在學生深刻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將朗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指導學生掌握多元化的朗讀方法,使學生能夠迅速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提升朗讀水平,根據不同類型的文章,指導學生注重語速的變化、抑揚頓挫、停頓等等技巧。
比如,在教學《小馬過河》一課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將松鼠、小馬與其他動物以卡通動漫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直觀感受幾種動物身高的不同。然后,在課堂講解時,讓學生充分理解各種動物對河水深淺感知不同的原因,從而使學生自主剖析文本當中動物的語氣語調,并做出相應調整。如,松鼠在看到小馬即將過河時,十分著急地制止小馬。在這一片段朗讀的過程中,教師就要指導學生根據多媒體視頻當中展示的身高情況,凸顯當時松鼠著急的特點,在朗讀松鼠語言時加快速度。通過這樣的方法,不但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了解文本內容,同時也能夠使教師的指導工作開展順利,教師在實際指導過程中,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積極正面地指導,使學生持續(xù)保持對閱讀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最終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五、結語
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師實際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內容,更是小學生應當具備的基本語言能力之一。因此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方案,并以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生,引導學生深刻體會文章主要思想內涵,并有效促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鄧祎娟.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下),2011(7).
[2]陳雙雙.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朗讀指導[J].新課程(小學),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