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陽
摘要:伴隨著我國經濟在十幾年間迅猛發展以及繼1978年改革開放后新一輪的對外開放,我國亟需專業化的國際金融人才。通過對《國際金融》課程的性質概括以及課程框架的梳理,并結合自身的教學工作經歷,對當前國際金融教學現狀進行總結:教材更新慢,理論與實踐結合性不高,教學缺少國際化視野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新時期的國際金融創新性教學的思路,探索學科前沿,以人才培養為導向探索學科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關鍵詞:國際金融 ?對外開放 ?教學創新
隨著2015年“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以及2019年“外商投資法”的頒布,我國進入了對外開放的新時期。另外,近年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GDP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我國的經濟也逐漸向外向型經濟轉移,不僅發展出口貿易,并且在對外投資方面,我國成為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的第三大投資國以及世界第二大被投資國。新時代國際經濟形式的變化以及國家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我國培養一些高層次的國際金融人才?!秶H金融》作為金融專業的基礎性學科,作為打造國際金融人才的重要基礎,加大教學模式的創新力度也就凸顯出了相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國際金融課程性質與內容
國際金融是一門研究國際貨幣、資本運動與交換關系的學科,它不僅包括國際金融的基礎理論知識,還包括政府、金融機構、企業與個人在國際金融領域的運作方法與手段,是一門理論性與實務性兼備的學科。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國際金融學科的內容也在不斷更新,課程體系逐漸豐富,包括:國際收支、外匯與匯率、匯率制度、外匯交易失誤、國際儲備、國際金融組織、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資本流動與金融危機。
縱觀國際金融形勢,自從 上世紀金融全球化進程起步開始,國際金融形勢日新月異。而國際金融課程作為此領域人才培養的核心依據,即便更新進度再快,也跟不上國際金融形式的變革。近年來,我國進一步加快對外開放腳步:實行“一帶一路政策”,頒布“外商投資法”。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美國對中國挑起的“中美貿易戰爭”,逐漸形成我國國際金融的新形勢。而教材作為知識的載體,要想使之緊隨形勢不斷更新顯然不切實際,原則上應當以此為基礎致力于培養學生應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尤其是對于現實的國際金融動態不應當被忽視。
二、國際金融教學現狀
(一)教材內容案例陳舊
現階段國際金融教材版本較多,以賀瑛主編的《國際金融學》(第二版),姜波克主編的《國際金融新編》(第五版)等為典型教材。賀瑛版的國際金融教材中案例都在小節后的專欄部分,字體小,案例以2010年的為主。缺少對我國“一帶一路政策”等新案例的介紹。區域金融組織部分沒有涉及我國倡導組建的“亞投行”的講解。姜波克主編的國際金融教材側重以國情基礎上的內外部均衡分析,而缺少了近年來發展迅速的離岸金融市場的講解,缺少了近些年新出現的國際金融工具的內容與案例。新型的國際金融工具的交易例如美股期貨交易已經成為現在金融市場交易的熱點,內容與案例的陳舊使課本知識與實際運用嚴重脫節。
(二)理論性過強
國際金融課程是一門理論性于實踐性兼備的學科,但是多數國際金融教材和教學更側重于理論教學。理論性過強對于初學者來說略顯抽象難懂,加之國際金融模型專業性很強,使學生對該門課程缺乏興趣。另外,只注重理論教學的國際金融課程,學生難以掌握國際金融業務的實際操作流程( 如外匯交易、貿易融資業務、外匯風險管理等) 。而隨著國際金融的業務發展,國際金融工具的層出不窮,要求培養一批對外匯交易,外匯風險管理操作能力強的高級人才,實踐教育的缺失使學生缺乏了將來工作中所需的必要能力。
(三)教學缺少國際化視野
目前國際金融課程多數是以純漢語教學為主,但是現實中我國又缺少具有國際金融知識兼精通英語語言的高端金融人才。目前國際金融課程采取雙語教學的學校較少,相關配套教材缺乏,并且缺少精通雙語教學的教師。在國際上有國際普遍認可含金量極高的CFA(國際金融特許分析師)證書,作為國際金融人才的國際通用衡量標準,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國際性城市亟需持有CFA證書的高端金融人才。然而在高校教育中,極少數學校注意到,在人才培養中需要培養有能力考取CFA證書的高端人才,導致我國現在CFA證書持有者的高端金融人才極度缺乏。相比外國的高校,外國有相當高比重的高校把金融教學與CFA證書的相關知識緊密的結合起來,使教學更以人才培養為導向。
三、新時代背景下課程改革與創新
(一)以時政為案例,采取案例化教學
國際金融的教學應該與時俱進,注重教學知識與課程案例的時效性。作為教師應該學習和探索國際金融的學科前沿,把該領域最新的理論以及案例介紹給學生。當今我國在資本項目加深了對外開放,采用時政新聞案例會使學生認為國際金融知識就在身邊,不僅能夠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更能夠提高對學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匯率問題時,結合近兩年的中美貿易戰爭,談談貿易戰爭與匯率的相互影響的關系,作為我國政府,應該如何避免在貿易戰爭中匯率波動的問題;在講解國際資本流動時,引入今年3月份通過的“外商投資法案”,外商投資法是我國在資本項目上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被認為是新時代的對外開放。新一輪的對外商投資的開放,必將對我國的經濟以及微觀企業產生的影響;在講授區域金融組織時,詳細介紹我國的“一帶一路政策”的緣由,建設配套的“亞洲基礎設施開發銀行”(AIIB)的宗旨,使我國的金融人才對我國的金融政策有具體深刻的理解。
(二)增加國際金融學的模擬實訓課程
為提高學生的國際金融的實踐能力,可以增加國際金融實訓相關課程,提高該學科的實踐性。首先,可以在國際金融教學中增設一些實訓課程,并且配備配套的實訓課實驗室以及軟件設備,讓學生模擬在線的國際金融工具的交易。例如在進行外匯交易講授中,可以進行外匯實盤模擬交易,讓學生親自體驗交易流程,提高學生其外匯操盤能力。其次,可以邀請一些企業中的國際金融高端人才來講授實際的交易經驗,讓學生體驗國際金融的真實交易流程。另外,可以與校外企業簽訂協議,每學期組織些學生到國際金融公司參加實習,積累工作經驗,在實習實訓中得到成長。
(三)引進雙語教學及增加與“CFA”考試內容相關課程
采取國際金融學科的雙語教學是對外開放背景下對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雙語教學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交際和語言等方面的能力,擴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更能幫學生在未來就業和出國深造時具備更強的語言優勢及專業優勢。另外雙語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國外先進的國際金融理論,學習國際金融文獻資料。要求高校改革國際金融課程,引進并改編外國的國際金融教材,不斷培養和引進具有雙語教學能力的國際金融教師,并配套先進的軟硬件設備?!癈FA是全球投資業里最為嚴格與高含金量資格認證,被稱為金融第一考的考試,為全球投資業在道德操守、專業標準及知識體系等方面設立了規范與標準”。增設“CFA”證書相關內容的教學,以培養高級的國際金融人才為導向進行課程的改革,使我們的教學與國際通用教學標準接軌,為我國在對外開放進程中儲備高級的國際金融人才打下教學理論基礎。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處在改革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國在世界金融領域地位逐漸提升。面臨“中美貿易戰”挑戰的大背景下,為使我國的國際金融業能真正為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服務,我國亟需一些有強烈民族信仰的高端國際金融人才的支撐。作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面對國際金融課程現狀中存在的普遍問題,致力于采用時政教學案例,增加金融實訓課程,并且引進雙語教學和“CFA”課程內容,為我國的國際金融領域培養出更多高級人才。
參考文獻:
[1]地方性高校國際金融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科教文匯,2018(11).
[2]宋勇超.新形勢下國際金融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經貿教育,2017(02).
[3]陳彥宇,任玎.基于中國金融市場不斷開放背景下雙語課程教學改革問題探討——以《國際金融》為例.[Z].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
[4]程燕.對民辦高校教師流動性的幾點思考[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
(作者單位:黃河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