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項目教學具有在實踐中培養和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優點,藝術設計院校培養創客型設計人才強調的也是創新與實踐。本文以無錫太湖學院藝術學院開展的服務地方文旅發展校企合作項目為例,分析了該學院工作室項目教學在培養創客型設計人才方面的優勢,總結了該項目所取得的成果。
關鍵詞:項目教學;創客型人才培養;校企合作
1 項目教學在創客型設計人才培養中的現狀
項目是指相關成員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內,為著一個明確的目標而開展的一系列獨特的、復雜的并相互關聯的活動。項目教學是將項目作為教學內容和教學成果的一部分引入到教學活動中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合作完成,從信息調研、方案設計、項目實施到最終評價,都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教學方式。通過項目實踐,學生能夠了解項目從開展到完成落地的整個過程,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自我學習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發展和提高。[1]
創客是當下比較流行的一個詞,其標準定義雖未最終確認,但伴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和創意經濟的發展,創客指向的應該是具有創新和實干精神、創造和實踐能力的群體。對于為構建更為合理美好的生活服務的藝術設計來說,更需要對設計人才進行創客精神和創客能力的培養,以滿足社會和行業對于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項目教學在做中學、在學中思,知行合一,通過實踐獲得的知識、能力、經驗更利于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和崗位能力的養成,[2]所以項目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在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設計院校中已經形成廣泛的認識。很多設計院校紛紛將校企合作項目引入到課程教學、畢業設計等人才培養體系中,真題真做,將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職場工作能力落到了實處。[3]
2 校企合作服務無錫文旅發展的項目實踐
2.1 “佛教文創產品設計研發”項目緣起
無錫地處太湖之濱,是吳文化的中心,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8年全年共接待國內游客9817.6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1951.97億元(數據來源:無錫市統計局)。“十三五”時期是無錫市旅游業轉型升級、調整結構、提升質效的關鍵時期,圍繞“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新無錫的總體目標,進一步轉變發展理念、提升城市形象、打造無錫特色旅游品牌。無錫太湖學院藝術學院自創立以來,經過15年的實踐積淀,結合無錫文化旅游總體發展方向,近年來在人才培養以及服務地方經濟和文化建設方面形成了更為明晰的教學理念。以吳文化研究與傳承為視角,關注無錫及蘇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結合設計類專業特色,為蘇南地區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培養高品質應用型人才作出了貢獻。
無錫“靈山勝境”景區是中國佛教文化旅游的標志性景區之一,也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近年來,靈山景區圍繞“文化旅游”產業核心,依托靈山獨特的自然山水風光和吳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蘊以及企業多年來打造的佛教文化旅游品牌特色,進一步明確了禪意休閑生活的旅游體驗定位,引導游客理念從初級觀光游向休閑度假游轉變。在“旅游+”理念的引領下,靈山景區把目光聚焦在增強旅游文創衍生品的創造能力與地方高校設計專業開展以項目為導向的合作模式上,依托高校的創意創新設計活力,靈山景區旅游文創產品設計在行業中一直處于標桿領先地位。
自2018年9月以來,無錫太湖學院藝術學院與無錫靈山景區經營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展“佛教文創產品設計研發”項目,雙方整合彼此的資源優勢,以項目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產教融合,最終取得的成果使校企雙方都從中受益。
2.2 項目開展的過程
2019年9月初,無錫靈山景區經營股份有限公司與無錫太湖學院藝術學院接洽相關合作事宜,提出靈山佛教文創產品設計研發的項目要求。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專業迅速組織骨干教師和優秀學生組成項目小組,赴靈山勝境景區,對其文旅現狀開展實地調研。此次調研結合企業提出的項目要求,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一是靈山旅游文創產品現狀調研,二是靈山景區服務現狀調查,三是香火祈福的服務現狀調查,四是靈山景區旅游特色調研。通過調研論證項目的可行性,為后續該景區文創產品設計收集相關的素材,為本項目的開展做好了充足的前期準備。
2018年10月,“靈山佛教文創設計研發工作室”在藝術學院掛牌成立,由無錫靈山景區經營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研發經理擔任企業導師,和校內骨干教師一起組成工作室導師團隊,對參與該項目的學生開展工作室集中教學,根據制訂的進度計劃定期組織提案會匯報項目完成情況。企業導師從市場的角度提出建議,校內導師根據企業的要求從專業的角度指導學生們修改完善。工作室教學作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第二課堂,以項目為紐帶與企業組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的緊密型校企合作模式。以工作室為平臺,組織校企雙方導師和學生們圍繞項目充分開展頭腦風暴,挖掘靈山景區特色、佛教文化精神和無錫地區豐富的文化資源,為該項目的順利完成提供保障。
2.3 項目取得的成果
以項目為導向、以跨專業合作為手段、以工作室為平臺,整合設計院校在專業創新方面的優勢和企業在成果落地方面的優勢,校企雙方共同發力,輸出了一批物化成果。[4]本項目最終以靈山祈福路線策劃為引領,以滿足當下年輕人的祈福需求為定位,開展了包括靈山香火包裝設計、靈山福袋設計、靈山祈福飾品設計、靈山圣水瓶設計等既能體現靈山以佛教文化為主題的旅游景區特點、又符合現代消費者祈福理念的文創產品。其中,“靈山佛香”系列包裝設計入選“青銳獎”兩岸青年設計師設計大賽。靈山祈福飾品提取了佛手、靈山祥符寺古銀杏葉等特色元素,在靈山已有的眾多以菩薩、小沙彌為主題的旅游紀念品中,顯得別具新意。
創客型設計人才的培養需要高校資源、企業資源、社會資源的多方注入,發揮各方資源優勢,幫助學生創客的設計創意變為現實。[5]例如項目中涉及靈山福袋的設計,學生的作品從當下的熱點出發,將錦鯉、網絡流行語用到福袋的設計中,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喜好。在學生設計的基礎上,企業方從市場出發對學生的設計進行了改良,學生的創意加上企業的經驗,最終使設計構想得以落地。
3 項目教學在創客型設計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
對于學生來說,以項目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在提升自身理論對接市場能力、設計實踐能力以及職業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項目實踐,學生能夠更為清晰地認識到企業對于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對于教師來說,校企合作項目的開展,豐富了教師的社會實踐經驗,為創客型人才培養積累了教學案例。對企業而言,高校能夠為企業的發展創新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且校企合作項目教學能夠有效地將職業培訓提前,還可以在此過程中發現可用人才,彌補企業自身技術創新研發力量的不足,降低生產成本和員工培訓成本。對于高校來說,通過校企合作項目的磨合,可直觀了解文旅創意產業市場對于設計類人才的需求,從而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加強專業建設。
4 結語
以項目為導向的創客型設計人才培養,項目教學豐富了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深化了教學改革,體現了“科學研究服務地方發展,創新思維帶動文創經濟”的高校價值目標。校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將產學研深度融合落到了實處。
參考文獻:
[1] 高繼梅.基于創客教育理念應用項目驅動教學模式[J].教育現代化,2018,5(21):202-203.
[2] 黃梅容.創客教育下的藝術設計專業“項目制”創新人才培養探索[J].中國市場,2018(3):133-134.
[3] 牛莉莉,姚衛新.如何深度開展校企合作培養卓越藝術設計人才[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4):299-232.
[4] 翟蕾蕾,李濟通.“專業+項目+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為例[J].陜西教育(高教),2016(9):35-36.
[5] 孫秀英.藝術設計專業通過實踐項目教學培養實用型人才模式的研究[J].大眾文藝,2013(6):231-232.
作者簡介:宋佳音(1982—),女,江蘇無錫人,碩士,無錫太湖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