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津
摘 要:本文在“三訓一賽”教學模式的“以賽代考”的考核方式基礎上,結合實際應用,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環境設計專業課程考試改革進行了探索。通過分析存在問題,筆者從觀念、考試形式、考試內容、考試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建議,并分析了考試改革的意義所在;將具體實踐進行總結,并為進一步的課程改革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環境設計;考試改革
社會的快速發展決定其對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樣化,不僅需要極具創新能力的高精尖人才,還包括大批兼具理論與技能,又具備一定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實踐應用型人才。我校立足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力求培養符合當下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是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社會能力、方法能力、專業能力等綜合專業素質,是使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卓越的實踐能力和一定的創新能力。為此,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需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考試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展示教學成果的重要途徑,也是檢驗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落實成功與否的重要方式,同樣需要給予相應的調整,以滿足人才培養的需求。
1 環境設計專業課程傳統考試形式存在的問題
1.1 從教學主體到考試主體都忽略了考試的真正意義
教師在學校考試體制和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延續了以期末一張卷,決定學生對這門課程接受程度的形式。學生則也是只為了得到高分,而形成了平時懶散、期末突擊的習慣。這都無法使考試達到檢驗教學成果的目的,更無法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中較高的理論指導實踐的要求。
1.2 考試形式過于單一
大多數課程的傳統考試形式是“期末成績+平時成績”。這里的“期末成績”又有一定的比例,且只是一張試卷決定的。這不僅不再適應當下環境設計專業理論課程的培養目標,更無法滿足多門實踐類的專業核心課程的要求;而且對學生來講,會很大程度上挫傷其學習積極性,無法達到知識、能力的積累,無法形成從量變到質變的自我發展,影響其關鍵能力的提升。
1.3 考試內容局限性大
考試形式的單調,也就造成了考試的內容只局限于教材的范圍。當前,知識更新極快,課堂的有限知識在學生進入社會后半數以上都會過時,尤其是環境設計這個發展迅速的行業。課堂重在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有限的知識。局限性的考試內容不利于學生主動進行新知識、新技能的吸收,不利于學生眼界的打開,影響其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形成。
2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環境設計專業考試改革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將具體結合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特性,針對相應問題,提出改革措施的初步想法。
2.1 教師首先轉變觀念
思想決定行動,要想進行改革,首先就要進行觀念的轉變。學生在考試這個問題上沒有主動改變的能力,所以要從教師和管理者開始轉變。學校管理層面的轉變可以引導教師的具體行動,這也是徹底轉變的前提和保障。更關鍵在于教師,他們需要認識到教學改革不僅僅是教學方法的革新,考試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一環。考試的目的在于引導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其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能力,有助于其關鍵能力的養成。同時,教師還要認識到學生是存在個人差異的,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因材施教”,各展所長,在考試中同樣關注這一問題,以學生能力的增長為評價標準,這可以有效增加學生的自信,以激勵其更快成長。此為改革的前提。
2.2 考試形式的多元化
多元的考試形式可以更全面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環境設計專業有其自身的特點,在此結合專業具體展開。
第一,設立豐富的課程考核形式。根據不同的課程性質可以開展卷面考試、論文、討論、案例匯報、方案設計及圖紙表現等形式的考核。不同的考核形式有針對性地進行不同能力的訓練,真正使考試從“考知識”轉變為“考能力”;而且還應注意新媒介的應用,如卷面的考試就可以從紙質的形式搬移至“云班課”等手機APP上。在“建筑發展史”課程中,教師即進行了此嘗試,簡化了考試程序,減輕了教師負擔,且更具公平、公開性,還能有效降低考試作弊等問題的出現。
第二,注重過程考核。知識和能力都是需要不斷積累和培養的過程。一步一考核,將教學過程與考核相融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好極其有限的課堂學時,更可以督促學生的課外學習。環境設計專業的“室內空間設計”“展示設計”“景觀園林設計”等核心課程,都設計了豐富的教學環節。“三訓一賽”教學模式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更好地整合所有教學過程和要求,而提出的一種復合型教學模式。在模塊訓練過程中,涉及案例的匯報、分組討論等環節,可以幾種結合進行考核;在項目訓練的過程中,更涉及討論、匯報、方案設計、小組及個人過程中表現等方面的過程化考核。考核成績可以展示學生能力,反映學生掌握情況,提醒教師注意學生能力差異,同時也提醒學生注意調整學習方法和狀態。
第三,“以賽代考”。將課程設計與高級別專業賽事聯系起來,依托大賽的導向作用,優化教學過程,學生在完成課程要求的同時取得比賽成績,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賽代考”是“三訓一賽”教學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校環境設計專業已經踐行多年的考核方式之一。幾年來,這個專業學生參加全國3D大賽、國家及省級藝術展演、大學生廣告大賽等賽事,成績斐然,大大鼓舞了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熱情,同時在設計、表達等能力上也得到了提升。在今后的實踐中,還將拓寬“賽”的范圍,不僅是大型賽事,還比如可以在班與班之間、組與組之間進行比賽,教學過程中的競爭機制可以更直接地起到督促與鞭策的作用。
多元化的考試形式是改革的核心所在。
2.3 考試內容的豐富化
主要指理論類課程如“建筑發展史”和“中外設計簡史”,或實踐課的理論部分的考核,考試內容體現所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首先要注意考試題目的難度梯度,試題難度應分布均勻,符合大多數學生的掌握層次,同時又具有一定的高度,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其次要提高開放性和創新性題目的比例。我們強調學生應進行自主的學習,強調課堂外學習,那么就需要在考試中得以體現。這類考試題目不設置標準答案,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觀點;也可以將理論與設計結合,鼓勵學生利用理論知識指導設計的創新意識。此為改革的基本。
2.4 考試制度的完善化
主要是改革評價評分機制。一是改變平時30%、期末70%的比例標準。實踐類課程要按照過程考核,結合課程具體執行情況,按比例給分。理論課也強調平時的過程訓練和考核,所以也應加大平時分數的比例,建議為5∶5對開。二是改變分數由教師“一言堂”的制度,在設計課程的最終方案匯報中,要有多位教師或設計院工程師參與給分。同時在過程考核中鼓勵學生的自我評價和互評。這也是一種反饋機制的體現,及時發現問題、改正問題。此為改革的保障。
3 環境設計專業課程考試改革的意義
學生獲取扎實的理論基礎、高水平的動手實踐能力及一定的創新思維及意識,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效果體現。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是考試改革的根本目的及意義所在。具體通過以下幾方面體現:
3.1 提高學生理論知識的獲取能力和扎實程度
環境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中,無論是理論課還是實踐性課程,理論知識都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指導設計實踐的基礎。一成不變的學期末閉卷考試往往只是流于死記硬背、疲于應付的境地。多元的考試形式可以促進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記憶知識,并創新性地使用知識。
3.2 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環境設計專業的核心能力,包括設計思維的創新、設計方案的表現和語言的表達等。考試形式和考試制度的變化,從根本上來講都會以主觀或被動的方式激勵學生通過努力,獲得能力的提高。
課程考試是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考試本身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打破傳統應試教育的考試模式,將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改革應用,符合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符合環境設計課程目標需要。本文總結經驗,提出設想,以期取得更好的改革效果。
參考文獻:
[1] 榮泉泉.差異發展教學理念下高校課程考試改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4.
[2] 張志杰.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09).
[3] 譚曉玲.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地方高校課程考試改革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