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是學校有效實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培養、拓展學生核心素養上發揮的積極作用是不容不忽視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對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發展情況作出全面了解與準確把握,設計更科學適合的教學目標,以此來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各項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世界觀與人生觀。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一、核心素養的基本含義
素養主要指的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知識水平、能力素養、外在形象等一系列的內容。素養培養的渠道主要有實踐和訓練兩種方式。希臘一位哲人曾說:“一個人將在學校期間所學到的知識內容全部忘記之后,所剩下的內容就是核心素養?!毙抡n程理念下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共同的目標和導向,主要指的是在一定的時間段內,能夠幫助一個人得到有效的“自我實現”,能夠在社會之中立足、融入并獲得成功所具備的最重要、最關鍵的知識能力與態度等。
核心素養雖然并不只是單純的知識與技能,卻是在一個人在對某一學科不斷地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其顯示了一個人終身發展以及順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
2016年,北師大舉辦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會,從社會參與、自主發展和文化基礎三個方面總結和概括了核心素養,并將其分為實踐創新、責任擔當、健康生活、學會學習、科學精神和人文底蘊等六個方面的內容。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現狀
首先,針對教師專業素養、教育理念來講。在當前的學校教育教學中,教師發揮的積極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但是就目前來看,很多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都存在自身專業素養較低,對課程理解較為片面等問題,教育理念也較為落后。在此背景下,不僅難以引導學生真正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也無法取得理想授課效果,進而導致道德與法治教學逐漸流于表面形式。
其次,針對教學方式來講。在新課改背景下,雖然很多學科教師都在積極探索,嘗試更新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但是在具體落實中還存在諸多有待解決的問題,需要教師結合實際情況與學生認知發展需求來不斷優化[1]。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一)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
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的設定要科學合理,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以及教學標準進行設立。課堂教學的前提是擁有一個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在目標的設定過程中,要包括對知識、技能、過程、方法等全方面的考慮,要結合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狀況進行確立。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中,還要根據具體課程進行具體的設定。例如在講述網絡的過程中,教學目標的設定就要從多方面進行,要對學生進行網絡知識的基本講解,使學生感受網絡的多面性,在上網的過程中,多方面看待網絡時代對信息傳播產生的影響。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在網絡上對信息進行正確篩選以及分析。同時,提高學生對事物的判斷能力,使學生通過對生活中遇到的事物進行判斷從而去理解教材中的知識,從中形成自身的真正能力以及素養。
(二)創建情景教學課堂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學生正確是非觀的重要部分。它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教師應當結合實際生活,從生活中尋找案例,引用到道德與法治教育課堂中來,創建有趣的情景模式課堂,活躍課堂氣氛。例如,當下熱點話題“老人摔倒究竟扶不扶”,教師可以針對這個話題,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自行組織排練,讓同學們通過觀看表演,從中認識問題,多角度思考各種做法可能導致的后果,最終探究出正確的做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大膽思考和表達個人看法,并從中獲得一些啟示。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是通過這樣的現實問題,讓學生逐漸形成了自己明辨是非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意識。這樣貼近生活的教育,更能引發學生的共鳴,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對形成正確的認知有積極促進的作用。
(三)培養學生總結歸納能力
學習過程是螺旋式的、漸進上升的過程,只有在不斷地總結歸納和深化的過程中,才能逐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習慣,把所學知識構成一個完善的體系。要重視傳授學生歸納總結知識的方法,使學生掌握各知識點的相互聯系,既方便學生的理解記憶,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四)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
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需要積極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向能力的遷移,要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學習,去建構知識,充分利用學生在學習中的個人經驗和方法,注重搞好新舊知識的銜接。
在能力的遷移中,最關鍵的是思維能力的遷移,因此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能力[2]。思維能力的提升對學生來說,是核心素養培養的重點,是提高學生課程學習能力的關鍵性因素??刹捎萌缦路椒ㄟM行培養。
一是通過辯論會培養思維能力。正反雙方通過“擺實事”“講道理”來辯論,說明自己對事物的理解,指出對方的矛盾與錯誤,最后形成共識。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交友的智慧”這一課時,可通過辯論會的形式來討論“男女交往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的問題,既能提高思維能力,又能實現能力遷移。二是通過探討交流培養思維能力。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學習方法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在班級或小組內對所學知識或有疑問的問題開展交流探討,就能實現能力的遷移。
(五)引導學生領悟體會知識
新課程特別強調: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多進行體驗和感悟,通過全面深刻地體驗與感悟,能有效掌握學習的方法與技巧,能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思維能力,從而更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因此,教師應注重運用多種教學活動讓學生進行體驗和感悟,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運用多樣化教學活動開展教學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一個最大亮點,它能使學生把所學基本理論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社會實踐有機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自我教育,在促進學生思想進步成長的同時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正確認識到,加強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不論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進一步拓展,還是對各項教學活動的高效、有序開展,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為了從整體上提高初中生的道德修養,教師應結合不同階段的教育培養目標,應用更新穎、先進且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方法,構建更生動、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引導更多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進一步優化授課環節與成果。
【參考文獻】
[1]劉艷玲.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7(10):131-132.
[2]周小麗.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好家長,2017(7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