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拉潔
【摘要】在進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時,既不能把專業課講成思政課,也不能脫離學科另搞一套,而是在保持專業課質量的前提下,運用德育的學科思維,挖掘和提煉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并將其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生動化的有效教學載體,自然有機地融入專業教學之中。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由此可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僅僅要依靠于傳統的思政課程,而且要全方位地滲透到學校的其他各類課程當中。也就是說,大學所有課程不但需要具備進行各類知識體系教育的能力,而且需承載培養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教育功能。
一、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目的與意義
傳統意義上的大學英語是一門幫助學生打好英語語言基礎的課程,目的在于學習語言知識,培養聽、說、讀、寫、譯等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近年來,雖然大學英語課程歷經改革與創新,但其教學內容和目的一直以語言知識及其運用為導向。自“課程思政”的概念提出以來,如何將語言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發揮大學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成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新目標。
國內學術界對此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如“課程思政”的功能和路徑等[2],但整體上還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傾向于通過理論上的論證,進而提出相應的制度路徑[3]。“課程思政”應是實踐大于理論的教學實踐,建立在具體的教學案例基礎之上,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實現“價值構建和發展”。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原則和要求
“課程思政”不是體系化、系統化的教育活動,而是一種教育理念、思維方法。它除了需要符合專業課的一般規則之外,還需要適應思政課程的特殊性要求。
(一)主次分明
“課程思政”應以“專業教育”為主,“思政教育”為輔,并不是用德育取代專業教育。所以英語課堂自然以英語學科教學為主,結合授課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另外,在德育的內容選擇上也應該有主次之分,有取有舍,突出重點,而不是面面俱到。
(二)因材施教
選取德育元素既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也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遵循學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設計生動活潑的學習任務,以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為目的,提升教育的針對性。
(三)隱性植入
“課程思政”既不能為思政而思政,更不是要思政而應付。德育元素融入課堂的形式不能太生硬,內容不能太刻板,過程不能太隨意。既有事先的精心設計,又有進程中的即興發揮。注重隱性滲透,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方法和舉措
筆者以浙江科貿職業技術學院大學英語課程中的一個教學案例來闡述如何挖掘英語課中所蘊含的德育元素,靈活運用并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課程思政”的目標,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一)教材分析
本教學案例教材內容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職通英語》第一冊第一單元“College Life(大學生活)”[4]。本堂課的課程類型為聽說課,目的在于學習一些有關大學生活的常用詞匯,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詞匯進行交流的能力。要發揮課程思政的功能便需要深入分析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教材在編排上已經融入了一些思政元素,課文的主要內容便是給予剛入學的大學生一些生活和學習上的建議,比如如何進行時間和金錢管理,如何實現自我展示等。根據課文所折射的思政話題,可以選擇的德育元素有很多,比如國家富強、“中國夢”、追逐夢想、挑戰自我、努力勤奮、勤儉節約等等。
(二)德育分析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里的內容進行重新梳理,有主次有重點地選擇或拓展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有代入感的內容,以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普遍存在對大學生活感到迷茫,在學習上偏于消極被動,沉迷于玩手機電腦,疏于人際交往等問題。所以,在開學初對學生的大學學習和生活給予一定的指導,至關重要。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解決學生的這些實際問題,而不僅僅是局限于教材。所以,教材中的“時間管理”固然是重要的,但若是學習目標不明確,動機和方法不正確,就不能進行有效的時間管理。生活上,學生因為人處世方面不夠成熟,在宿舍中出現的人際關系問題非常多。很多學生因不能和室友友好相處而選擇住在校外,不但增加了學校管理的難度,而且增加了安全隱患,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由此可見,人際相處比教材中的“金錢管理”更為迫切。
由此確定本課德育內容從“學習”和“生活”兩個方面入手,以“學習的目的”和“人際相處”為重點。
(三)教學設計
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關鍵路徑便是如何將德育滲透、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利用各種資源,搜集與“學習目的”和“人際相處”相關的思政材料,結合教學內容,揉入教學設計。
1.學習──學習目的。由一個班級的軍訓視頻導入,引發學生思考大學生活是怎樣的。根據學生的回答“College life= study + skip classes + sleep+ library+ friends +love+ after-school activities”,提問哪一個是最重要的,從而引出話題──學習。為什么要學習?學習的目的是什么?于是很自然地引到思政內容。如下:
Whats your purpose of going to college? (你上大學的目的是什么?)
*For my parents(為父母)
*For my country(為國家)
*For myself(為我自己)
*To make more money(為賺錢)
*To live comfortably(為生活得更舒服)
*To repay someone(為報答某人)
*To get a degree(為拿到學位)
*To serve the people(為服務人民)
*To have a good job(為有一個好工作)
*To have a bright future(為有一個更好的將來)
教學中采用分小組問卷調查的形式,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通過學生的討論及教師的總結評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學習觀,領悟信念、夢想、理想的巨大生命力,形成正確的學習方式和態度,用以指導自己的大學生涯。
2.生活──人際相處。以“住在我上鋪的‘敵人”為主題,借助幾個新聞案例(1994年清華朱令案、2004年馬加爵案、2013年復旦飲水機投毒案),來說明人際關系在宿舍相處中的重要性,再用一個校內的實例來說明問題的普遍性,引起學生的重視。之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How to get along with roommates? (如何與室友相處)
*Communication(交流)
*Be honest(誠信)
*Care(關心)
*Respect(尊重)
*Forgive(原諒)
*Self space(私人空間)
*Be occupied(生活充實)
*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師對學生給出的建議做評論或補充,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愛生活,愛同學,愛自己,創建和諧美好、團結友善的宿舍氛圍。
最后,課后作業也不容忽視。作業的設計目的是對所學內容做一個總結和回顧,是對所學知識及思政內容的內化和遷移。作業可以利用各種網絡媒體學習資源等,采用多種形式。本課選用的作業有:“英語趣配音”——展望美好的大學生活;“英語流利說”——校園小對話;小作文——Make a plan for your college life(做一個大學生活的規劃)。
四、結束語
課堂教學不僅是大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和培養技能的主要場所,而且是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將思政教育融入各學科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對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有促進和推動的作用。教學實踐證明,思政教育能與大學英語課程有機融合,并實現互促協同效應。思政教育拓寬了英語教育的格局,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反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內容,規避了思政課程中教條式教育的缺陷和不足,提升了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中國教育報,2016-12-09.
[2]安秀梅.《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功能研究[J].教育文化,2018(11):12-13.
[3]胡洪彬.課程思政:從理論基礎到制度構建[J].重慶高教研究,2019,7(01):112-120
[4]《職通英語》系列教材編寫組.職通英語學生用書1[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