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越 李艷丹 封筱



摘? ? 要: 當前,我國高校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建設蓬勃發展。對象愈發多樣化,推送內容及形式愈發豐富化,運營模式愈發專業化,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效和影響力,也存在一些問題。必須進一步優化高校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建設,自內找準定位,加強頂層設計,樹品牌;優化內容,提供精準服務,擴影響;穩固運營,構建大思政格局,促發展。自外,要建立健全外部支持體系,助力高校輔導員微信公眾號良性發展。
關鍵詞: 高校輔導員? ? 微信公眾號? ? 互聯網+? ? 思想政治工作
一、高校輔導員微信公眾號的研究價值
當今社會已然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的興起、普及與發展,從教育層面上看,突破了知識的傳統邊界,對以往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問題。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到全國教育大會,李克強總理要求,鼓勵各級各類學校與時俱進創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發展“互聯網+教育”……在“互聯網+”時代,“誰贏得了互聯網,誰就贏得了青年”。因此,如何運用“互聯網+”思維創新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依托新媒體開展網絡育人,已成為各高校不斷探索和實踐的新課題。微信作為當下最受歡迎的新媒體類型之一,以即時性、便捷性、共享性廣泛融入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因此,運用微信公眾號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助力。當前我國各高校已有一些輔導員建立微信公眾號,較好地把握時代特征、社會熱點和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積極地在網絡空間開展育人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基于此,本文嘗試調研分析高校輔導員微信公眾號的全景現狀,探究進一步發展優化的路徑,為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和“火起來”提供助力。
二、高校輔導員微信公眾號的全景現狀
(一)研究樣本選擇。
本文選取“發哥輔導員工作室”微信公眾平臺發布的“2018年全國高校‘學生工作微信平臺風采展示收集活動”中收錄的140個公眾號作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分析。
1.從開設主體性質層面,主要分為相關學會、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三類,具體如表1所示。
由此可見,我國高校及相關高等教育學會均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主動占領網絡新陣地,積極依托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本科院校是網絡思政育人的主力軍。
2.從服務對象層面,主要圍繞高校大學生、高校學生工作者及高校學生家長這三類群體,具體如表2所示。
服務對象主要指向“高校大學生”,與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培養人分不開。同時,服務對象的多樣性,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一脈相承。即當前高校輔導員微信公眾號注重全員育人,不僅面向“施教者”高校學生工作者和“受教者”高校大學生,還面向“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助力思想政治工作協同育人機制建立健全。
3.從服務內容層面,根據服務對象不同,有針對輔導員素質能力提高和職業發展的;有針對大學生方方面面的,從政治理論學習、學業生活、時事熱點到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創新創業教育、心理健康等,從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到資助育人、榜樣育人;有針對家長答疑解惑學生發展和家庭教育問題的。為更好地分析當前網絡思政育人成效,本文主要選取指向“高校大學生”的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共計122個)展開服務內容分析,具體如表3所示。
表3表明,絕大多數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占比81%)內容涉獵廣泛,緊密圍繞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開展育人工作。而提供單一化服務內容的輔導員微信公眾號雖占比不多,但服務指向性更為精準,往往聚焦大學生校園生活中的某一具體環節,提供針對性指導和幫助。
4.從運營模式層面,主要有團隊運營和自主運營兩種模式。團隊運營包括集結專家師資指導或組建學生團隊支持,自主運營則相對單一化,從平臺簡介、頭像設計、內容撰寫及排版到評論回復,所有環節均由個人完成。具體如表4所示。
由此可見,部分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已尋求常態化、專業化、持久化發展,紛紛組建強有力的運營團隊,表明高校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勢必將走上專家化、團隊化的發展道路,從而助力育人內容品質和教育影響力的提高。
(三)研究結論。
通過分析高校輔導員微信公眾號的全景現狀,主要發現以下幾點問題:第一,形成規模但特色品牌不多。從2013年開始,越來越多的輔導員主動占領網絡新陣地,開設微信公眾號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可以說網絡思政育人隊伍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不難發現,目前特色化、品牌化的平臺為數不多,社會影響力尚弱。第二,內容廣泛但重合性較高。部分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均聚焦學生的日常學習和校園生活,涉及的領域和內容寬泛,且平臺相互之間推送的內容大同小異,或分享工作感悟,或分享成長故事,高度的重合性使服務對象易產生審美疲勞。第三,注重原創但政治性、思想性有待加強。輔導員微信公眾號作為同仁、師生、家校對話交流的“窗口”,內容才是保證“窗口”通暢的核心競爭力。因此越來越多的平臺注重原創設計,以此吸引更多的關注,保證育人工作的創新性。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關鍵在于發揮“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當前部分輔導員微信公眾號推送的內容偏生活化、泛娛樂化,思想政治引領意味不強,這顯然與高校輔導員的工作職能定位不吻合。第四,建立初期高歌猛進但總體運營后勁不足。借著“互聯網”普及和新媒體興起的東風,高校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且剛開始憑借著育人方式的新鮮感、學生的關注度和自身的熱情,運營起來“干勁十足”。但隨著高校輔導員微信公眾號數量的不斷增加,服務內容的重合性越來越凸顯,導致大學生受眾產生審美疲勞。特別是由于公眾號運營工作量大和輔導員個人精力有限等原因,很多平臺面臨停更、轉型甚至注銷的境地。有些能夠獲取資源開始創建自己的工作室和團隊,但還有些則缺乏有效規范和引導,依然是單打獨斗、自娛自樂的狀態。第五,注重師生互動但線上教育與線下實踐結合力度不夠。輔導員微信公眾號開辟了答疑解惑版塊,及時高效便捷地為學生排憂解難。但只有網上的虛擬互動顯然是不夠的,對于大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思維方式、言行舉止應加強引導和監管。需要將線上的微文推送和線下傳統的活動組織緊密結合起來,實現線上線下雙線推進,構建全覆蓋的立體育人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