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亞娟
摘? 要:高中數學的抽象性、概括性制約著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升,生態課堂的構建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有效進路。生態課堂是基于生態學視角構建的課堂,應遵循生本主義和共生性原則,同時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實施開放式教學。
關鍵詞:高中數學? 生態課堂? 生本主義? 共生性?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9(b)-0161-02
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在多年的教學中筆者發現,高中數學的高度抽象性、概括性導致不少學生出現學習困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即使是初中階段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在進入高中后有時也會產生暫時性的學習障礙。而高中數學作為必修課、高考的必考科目,其教學實效性又是每位教師、學生必須面對的重大現實課題。筆者以為,從生態學的角度構建生態課堂不失為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有效進路。
1? 生態課堂內涵
何謂生態?生態是自然環境中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動態平衡關系。生態是一個有機系統,表現為內部各生態因子之間及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和諧共生,所呈現出的是具有生命力的欣欣向榮。從生態學的視角審視課堂教學,不難發現,課堂教學其實也是一個由多種因子構成的有機生態系統,這個系統既包括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工具等物質因子,還包括教學目標、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式方法、教學情境等非物質因子以及學習興趣、愛好、思維、意志等意識層面的因子。生態課堂是人本主義的課堂。在生態課堂中,教師和學生是和諧的,教與學是和諧的,目標和手段是和諧的,也正是在這種和諧共生中,教師尤其是學生主體精神得以尊重,教學實效性得以提高。
2? 高中數學生態課堂構建的“四生”原則
2.1 生本主義原則
“天地君親師”“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等傳統的教育文化觀念將師生置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師是高高在上的布道者,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以及被動的被改造者。也就是說,傳統教育是以教師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能動性。
生態課堂提倡于素質教育理念下,是實現素質教育的一種載體與形式,其目的是在尊重學生本性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因此,構建生態課堂時應將學生真正置于課堂主體地位上,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不可否認,教師是教學的參與者、組織者、設計者、推動者,但卻不應是教學的中心。有些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過多關注的是知識本身的講解與傳授,教學方式往往表現為滿堂灌;或者有意無意地以自我理解為出發點設計教學,結果偏離了學生認知水平、接受能力,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在生態課堂中,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組織教學過程。
2.2 共生性原則
如果說生本主義是生態課堂的本質,那么共生性則是生態課堂的最顯著的特征。因此,站在系統性、整體性的高度審視各因子之間的和諧共生是構建生態課堂時必須遵循的原則和要求。
首先,構成生態課堂的任何一個因子都不可或缺。如,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忽視學生情感的傾向,只是注重知識的傳授,尤其是解題技巧的掌握。實際上,高中數學生態課堂應是充滿活力的生命場。《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須知,學生是富有情感的生命體,情感作為非智力因素對教學實效性的提高有著重大推動作用。列寧就曾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對情感因素的忽視不利于生態課堂的構建。
其次,構成生態課堂的各因子之間應平衡、協調。生態系統本質上是通過物質、信息、能量的流動與交換所實現的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因此,在構建生態課堂時應注意各因子之間的協調與平衡。如,立體幾何對空間思維的要求較高,高中學生雖然空間思維有所發展,但學習仍有難度,此時如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勢必影響教學效果,而宜采用直觀形象的多媒體教學。又如,課堂的物質環境,包括光線、色彩、課桌椅的排列方式等,構成顯性的教學場景從而作用于課堂教學。因此,也應重視物質環境與課堂教學的協調適應。
2.3 生動性原則
傳統課堂強調的是單向灌輸,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對學生的要求是唯書、唯上;檢驗學習成果的標準是學生的理解是否與書本一致、是否與教師一致。服從性的要求決定了傳統課堂是僵化的課堂。而生態課堂與傳統課堂卻有著本質的區別。生態課堂是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是靈動的生命場。生態課堂要營造寬松、和諧、生動的教氛圍,為學生心智創造發展空間。生動性不僅表現為教學形式生動、教學方法生動,還表現為讓學生擁有話語權,允許發表自己觀點,允許質疑、提出不同見解,從而形成生動活潑的課堂局面。
筆者發現,在生態課堂構建實踐中,有些教師將生動性理解為自由性,甚至是娛樂性,這是對生動性的片面解讀。生態課堂的構建應以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雖然生態課堂講究寬松、和諧的教育氛圍,但這僅僅是手段或曰形式。切不可本末倒置、舍本求末。
2.4 生長性原則
生長性原則是生本主義原則、共生性原則、生動性原則的共同指向,也是生態課堂構建的最終目的。所謂生長性,是指通過生態課堂的構建最終使得學生獲得發展,包括認知的內化、情感的升華、思維能力的提升、意志的養成等。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全面發展的個體。因此,高中數學構建生態課堂的任務不能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還應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盡管不同于知識教學,但卻對知識教學效果卻有著重大影響。
3? 高中數學構建生態課堂的具體路徑
3.1 研究學生
這是構建生態課堂的前提。提高教學實效性就必須做到有的放矢、精準施教,不能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這是教育的普遍規律與要求,而要做到有的放矢、精準施教就必須研究學生。生態課堂的構建也不例外。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發揚教學民主,俯下身來同學生對話,了解他們所思、所為、所惑,傾聽他們內心呼聲;通過問卷調查、個別談心、家訪、觀察等方法獲得第一手信息資料。
3.2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這是構建生態課堂的基礎。無數教學經驗表明,良性互動的師生關系是教學實效性提高的助推劑。古人有云: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學生親近老師才可能從心底接受老師,也才可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師構建的生態課堂中。為此,教師應擯棄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主動融入到學生群體中間去,用和藹可親的處世態度、幽默風趣的共同話語與學生相處交流,做他們的良師益友。
3.3 實施分層教學、分類教學
這是構建生態課堂的關鍵。前文已述,生態課堂應堅持生本主義原則,以學生發展為第一要務。客觀上,學生之間的確存在個體差異,有的吃不飽、有的消化不了。因此,生態課堂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慣常做法。要秉持“只有差異,沒有差生”以及“人各有才,人無全才,揚長補短,便可成才”的學生觀,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差異化教學。
3.4 實施生活化教學
這是構建生態課堂的有效方法。生態課堂以實現生命價值為追求.以感情的體悟為基礎,以互動、理解交流和情智共生為基本途徑,以素養及生命質量的提升為目標,它是對教育本質的一種回歸,是在生命的本真與靈動中追求學生的發展,這也就決定了生態課堂是開放的課堂、生活化的課堂。要秉持“數學即生活、生活即數學”的理念,使數學與生活接軌,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手段生活化,通過豐富的實例引入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現數學活生生的實際應用價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 朱開炎.生本教育的生態課堂教學模式[J].課程·教材·教法,2004(5):34-36.
[2] 姚松.對高中數學生態課堂建構的思考[U].課程教育究,2016(21):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