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物是高中階段的重要學科,對學生認知自然規律,提高科學精神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從目前高中生物課程的教學中,我們能夠發現部分生物課堂存在教學效率不高的現象,其根本原因是教師沒有基于課改的要求,進行教學策略優化。因此,本文提出細化課堂目標、提出探究問題、基于實驗設計、優化傳統活動以及借助現代科技等策略,為生物教師在構建高效生物課堂的過程中提供幫助。
關鍵詞:高中生物;核心素養;問題;實驗;合作
高效課堂的含義是指,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長中,將最終的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教師所預定的狀態。而高效生物課堂的構建,一方面能夠促進學生提高對生物理論知識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夠促進學生能力的增長。那么如何基于當前高中生物課本中所安排的基礎知識,提高學生對高中生物知識的認知效果,從而促進生物高效課堂的構建呢?
一、 細化課堂目標,指向核心素養
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對教師開展生物知識的教學具有指導作用,同時課堂教學目標中的內容也指向課堂中學生的生物知識認知效果、學生生物素養的變化等,而在新課改中對學生做出了明確的生物核心素養要求,因此,在實際開展高中生物課程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指向生物核心素養內容的細化目標,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導向,從而實現對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培養,提高學生認知生物知識的效果。
例如,在《人類遺傳病》中,教師就可以設計如下細化目標:
(1)生命觀念:引導學生掌握與人類相關遺傳病的基本內容;
(2)理性思維:使學生通過自主查閱資料等形式,對人類遺傳病進行分析,并且思考預防、監測的措施等;
(3)科學探究:引導學生對人類遺傳病進行調查和探究;
(4)社會責任:使學生在深入了解與遺傳病相關的內容中,逐步形成社會責任的意識,更加關注社會生活。
顯而易見,上述細化的課堂目標從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了要求,都從不同的程度指向了生物核心素養的內容,教師再以上述課堂目標為基點,進行《人類遺傳病》這節課的教學策略安排,可以在落實目標要求的同時,完成對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 提出探究問題,發展理性思維
“問題”是一種很好的課堂教學形式,在生物課堂中,教師能夠通過問題,驗證學生認知生物知識的效果,學生也能夠利用“提問”的方式,對教師表達自己在認知生物知識的具體情況,從而讓教師基于學生的實際生物知識認知效果,進行課堂講解策略的優化設計,逐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同時,在開展生物課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也可以應用“問題”這一課堂教學形式,形成具有探究形式的課堂情境,讓學生在解決探究問題的同時,逐步發展自身的理性思維。
例如,《細胞的增殖》這節課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是“細胞增殖的概念以及特點”,基于上述內容,教師向學生提出“細胞是否可以無限增殖呢?”“細胞增殖的機制是什么?”等具有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在翻看課本以及結合自身生物知識的基礎上,完成上述問題的解答,深化對《細胞的增殖》這節課中生物知識的認知。同時,學生進行問題解答的過程,也是學生進行思考的過程,在這個活動中學生能夠實現理性思維的鍛煉,發展理性思維。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生物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利用探究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在思考與生物知識相關問題的同時,實現理性思維的發展。
三、 基于實驗設計,提高探究能力
實驗是生物課堂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在高中生物課堂中,教師要能夠利用實驗形式,引導學生將抽象性的生物知識與具體的實踐操作相結合,讓學生在具體的觀察和分析中,進一步感受生物知識的魅力,從而主動投入到生物理論知識和實踐的探究中,提高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生長素的生理作用》這節課中,為了深化學生對本節課中“生長素作用的兩重性”等基礎理論知識的認知,教師可以設計“探究生長素促進植物生長的最適濃度”的實驗,讓學生在利用本節課知識開展實驗研究的過程中,實現探究能力的成長。同時,在完成實驗探究的同時,進一步深化對《生長素的生理作用》這節課中有關生長素相關基礎知識的認知,促進高效生物課堂的構建。
不難看出,實驗的運用對學生提高探究能力,促進生物知識的理解具有重要價值。在進行生物知識的教學中,教師要基于生物理論知識,設計合理的實驗內容,提高生物知識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成長。
四、 優化傳統活動,引導互幫互助
伴隨課程改革標準的不斷推進以及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合作學習活動也順勢進入高中生物課堂之中,從而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語言交流等能力,合作學習活動也因此成為生物課堂中的一種傳統有效的教學活動。但是在生物課堂中,存在部分教師忽略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采用“座位相近”“學生自由組合”等形式,引導學生參與到合作活動當中,降低了運用合作學習活動的效果,也無法真正地彰顯合作活動的應用價值,從而喪失了原本在生物課堂中運用合作學習活動的意義。因此,為了讓學生在合作學習活動中,真正地提高對生物課本中知識的認知效果,教師就可以基于學生實況,進行組員的優化分配。
例如,在《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中,教師先根據課堂教學中學生對細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等知識的認知反饋以及學生的實際生物素養,將學生劃分為對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等相關知識掌握程度較好、一般和較差三個等級;隨后,教師按照“同組學生相異性質,異組學生相似性質”的原則,對每個班學生進行學習小組人員的分配,讓每一個小組中既有對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等教材中生物知識認知效果較好的學生,也有對教材中生物知識認知效果一般和較差的學生。緊接著,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這節課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分析,并讓小組中對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等相關知識掌握程度較好的學生,對組內的其他學生進行生物知識理解和學習方法的滲透,促進整個小組的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實現互幫互助,從而逐步提高《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這節課的教學效果。
可見,合作學習活動的優化,對提高生物課堂的教學效果具有積極意義。在當前高中生物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對教材中生物知識認知效果差異性,進行合作學習小組人員的優化分配,逐步提高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效果。
五、 借助現代科技,豐富講解樣式
高中階段的生物知識有許多是非常抽象的,如果直接將抽象的知識講解給學生,那么勢必會降低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制約高效生物課堂的構建。而多媒體是集視聽功能于一體的現代技術,在開展高中生物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技術,將生物概念、生物結構以概念圖、模型等形式進行展示,讓學生在多變的教學情境中,實現“難理解”到“易理解”的轉變,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體會生物知識的內容,逐步提高生物課堂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細胞生活的環境》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現代多媒體,來進行本節課內容的教學。在課堂中,教師先利用媒體當中的視聽功能,向學生展示動態細胞生活環境的動畫,讓學生在色彩豐富、直觀的動畫模擬中,感知《細胞生活的環境》這節課的教學主題。隨后,教師以概念圖的形式,向學生展示“體液”“細胞外液”“內環境的組成”以及“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等內容,使學生初步理解本節課中不同知識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把握《細胞生活的環境》這節課的教學節奏。緊接著,教師利用直觀實物、動畫模擬、圖片等形式講解知識,讓學生通過多媒體的熒屏,進一步深化對本節生物知識的認知,促進《細胞生活的環境》這節課的高效構建。
顯而易見,進行高中生物知識的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多樣知識展示形式,豐富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認知,讓學生在多變的知識呈現形式中,將抽象的生物概念與具體的事物相聯系,從而提高學生對生物知識認知的效果。
六、 利用網絡資源,實現個性學習
網絡技術的發展與我國課程改革的進程是相一致的,進入21世紀以來,課程改革標準對教育教學的模式、目標等做出了具體的指示,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此時得到蓬勃的發展,使得海量的資源得以儲存在網絡空間中。因此,在進行高中生物知識的教學時,教師也應當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生物知識的搜尋、查找,這樣學生在基于自己的需求進行生物知識檢索的過程中,逐步實現個性化的成長。
例如,就拿《細胞的癌變》的教學來說,從課本中的知識安排來看,主要有“癌細胞的主要特征”“致癌因子”等內容,對于上述內容,教師引導學生對《細胞的癌變》這節課的內容進行自主預習,并讓學生根據自己在預習中產生的問題,在瀏覽器的檢索框中進行關鍵詞的檢索,找到相關的生物知識,解決自身在預習中的問題,提高學生對《細胞的癌變》這節課的預習效果。同時,教師讓學生將自己所檢索到的相關內容進行下載和打印。在實際開展《細胞的癌變》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將自己提前下載好的資料與其他學生進行分享,充當“小先生”,在進一步深化認知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顯然,在開展高中生物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相關生物知識的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個性化生物知識的認知。
總而言之,高效高中生物課堂,并不是在一節課,或者幾節課的生物知識教學中,就可以形成的,而是一個長時間經驗累積的過程。在當前高中生物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繼續分析課本中的生物知識,分析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認知結構,分析現代化教育資源的應用優勢,從而逐步構建完整的生物知識教學的體系,促進高效生物課堂的構建。
參考文獻:
[1]葉付粥.談高中生物如何實現課堂高效教學[J].學周刊,2017(36):85-86.
[2]蔣亮明.高中生物高效教學課堂的構建思考[J].現代交際,2017(23):137.
[3]戴昆.高中生物學習方法初探[J].學周刊,2017(31):112-113.
[4]王莉.高中生物高效教學課堂的構建模式的探究[J].華夏教師,2018(33):32.
作者簡介:
熊紀福,福建省永定市,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