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互聯網+教育”時代背景著手,建設移動學習環境下職業院校汽修專業基礎課程《汽車電工電子技術》混合式教學模式,改變教師作為單一知識源這種情況,打破孤立、封閉、單向的課堂教學,讓討論、互動、參與等各種教學模式出現在課堂中。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SPOC 翻轉課堂;汽車電工電子技術
《汽車電工電子技術》是一門理論性非常實用且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基于職業院校學生注重技能訓練但學習興趣不高,傳統的教學過程注重教師以教為主,學生自主學習為輔這些特點。文章提出了一種基于SPOC背景下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即混合教學和參與式學習,資源變化或教學過程重組,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能動性,提高學與教的質量。
一、《汽車電工電子技術》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
何為《汽車電工電子技術》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 即:對《汽車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設計、多媒體改編---可視化“傳統教科書”,提高學生的獨立自主學習能力,整合系統學習和碎片學習,充分利用網絡實現教學資源共享。
(一)創新教學設計理念
實施SPOC混合式教學轉變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實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通過教師角色轉變,學生地位轉變,教學過程轉變,媒體形式轉變,使教學過程立體化,提高教學效率。為學生創建 “樂在其中、學在其中” 的學習體驗。讓線上線下教育方式高效銜接,碎片化、針對性學習,使師生成為真正的合作者。
(二)教學資源庫建設
(1)建設微課代替傳統教學錄像
微課程通常由幾個4-10分鐘的微視頻組成,每個短視頻都簡明扼要地講解一個微小的知識點或案例。
例如,在電子電路常用器件這一章節,對于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的的高職學生來說,二極管,三極管的應用,二極管極性確定,三極管引腳鑒別,以及在實際電路中如何選擇二極管、三極管型號等實用型知識點內容的講解,可以采用微視頻錄制方式,方便學生反復學習聆聽、查漏補缺。
(2)構建支持微課教學、翻轉課堂教學的教學互動平臺
對手機終端APP進行《汽車電工電子》課程建設,結合大數據評價體系,創建移動班課、教學溝通、推送和發布教學資源到班課空間,同時教學互動平臺兼具點名簽到、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等功能,改善師生間溝通效率,實現線上教學。
(3)移動數字化課程資源庫建設
為《汽車電工電子技術》課程建設移動互動式數字課程,包括交互式設計和傳統教科書的多媒體改編。傳統教材的交互式設計,直觀地了解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的目的,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多媒體適應設計需要將課程資源庫中的圖片、動畫、音頻、微視頻等材料整合到課程的統一學習場景和學習路徑里,整合系統學習和碎片化零散學習,將二者有機的融合在一起。
二、SPOC翻轉課堂教學流程
以《汽車電工電子技術》課程中“三相全波整流”這一小節進行實例分析。教師運用學習水平及手機APP進行全面“授課”,以PBL項目教學法為載體進行教學設計,包括課前預習、課中強化、課后鞏固三個步驟。實現課前課中課后聯動,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
(一)教師在課前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推送三相全波整流電路碎片化教學資源,讓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討論和獨立完成預習習題。
發布預習預覽任務以及時了解學生預習情況。在移動應用上發布學習任務,a.全波整流電路圖有什么特點?b.全波整流得出怎樣的波形圖?c.全波整流二極管導通情況?任務書在課前發布,學生獨立自主查閱資料并進行分組討論形成討論結果上傳至學習平臺。讓學生帶著預習任務去預習,去思考,鍛煉他們的課外自主學習能力。
(二)通過對學生學習情況反饋調整學習重點難點,并在課堂上集中講解。
通過學生的預習情況反饋,及時調整并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三相全波整流電路的工作原理。利用傳統的純理論講解抽象、生硬,學生不易理解,因此,可以將三相全波整流電路的工作原理制作成微課讓學生在課前課后反復觀看助于深度理解。
微課非常適合學生提前預習或者重新學習課堂上沒有理解的部分,視頻可以反復播放,達到查漏補缺、自主學習的作用。對教師而言,它簡單實用,教師自己觀看視頻,易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弊端、從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效地促進教師自身的業務成長。
同時,在課堂上運用運用Flash仿真動畫演示,了解全波整流電路的工作原理動態方式讓學習內容生動化,運用全波整流電路的整流過程,直觀形象,學生一看便一目了燃 ,勝過千言萬語 。不但可以消除學生的心理疲勞,而且還可以減輕學生生理疲勞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性。
在課堂授課過程中,在平臺導入“三相全波整流在t3-t4、t4-t5兩個時刻二極管的導通狀況”相關習題供學生課堂分組討論,課中分組討論檢驗學習成效,分組形式培養學生的團隊素養。
課后習題練習鞏固加強,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完成并在手機APP提交。溫故知新,讓教學知識點全程貫穿在腦海里。同時推送同時推送課堂外知識,拓展學有余力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專業素養。
借助超星學習通網絡平臺,把課堂講解的內容、作業等轉變為教育大數據匯聚到后臺,數據可以精準分析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為每個學生打造個性化教學方案,實現“千人千面”,突破時空界限。
“互聯網+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考核與評價有別于傳統教學模式。我們將考核分為自主學習考核、課堂學習考核以及期末試卷考核,按照 5:2:3 的比例來確定本課程的最終成績。自學評估側重于學生的自學過程,將學生觀看視頻、參與討論、查看課件、提交課后作業等作為自學評估的采分點及自主學習評價的依據,有助于提高學生線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助于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將更多個人時間轉移到線上課程的學習。課堂學習評價以課堂考勤簽到、小組討論、課堂測試等情況作為評價依據,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確定課堂學習評價成績。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日常評估,及時給予督促、鼓勵及個性化輔導,確保教學目標的完成。
三、結語
“SPOC”背景下的線上線下的教學方式碎片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力,建立自主學習欲望,利用教學平臺及手機APP,發布學習資源,直觀性和體驗性較強的微課及視頻手段,使學生增強實體感,降低學生由于課本較為復雜的描述所帶來的理解難度,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艷麗,程云,王鋒.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J].2018:12-15.
[2] 吳國廣.《汽車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探究[J].職業技術,2017(03):57-60.
[3] 吳惠娟.項目導向的翻轉課堂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5:16-17.
[4] 姜淑慧,薛琨.后 M00Cs時代:SP0Cs和 S00Cs新型在線課程背景、特點及啟示[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06):1-5.
基金項目:文章為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省級課題“基于SPOC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汽車電工電子》課程的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XJG-17-81-2。
作者簡介:楊青青(1989.08- ),女,江西新余人,碩士,研究方向:PLC、智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