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區是社會的細胞、基石,細胞健康、根基牢固,社會治理創新才能源深流長、枝繁葉茂。思想引領、決定著行為,社區居民的思想狀況與社會穩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文章在大量調查問卷的基礎上,結合座談走訪,概括總結出當前城市社區居民的思想狀況,并就此提出了加強社區居民思想教育工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社區居民;思想狀況;調查分析
在新時代,民族地區城市社區居民心里想些什么?他們最關心和關注的問題有哪些?他們對當前政策方針認知度如何?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城關鎮,是昌都市城市功能核心區,為此,文章以城市社區居民為調查對象,設計了思想狀況調查問卷,共向13個城市社區發放問卷800份,回收有效問卷780份,問卷有效率達到97.5%。同時,所在單位召開座談會,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資料,為課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一、總體狀況及特點
調查顯示當前社區居民思想狀況總體呈理性、現實、過渡的態勢,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一)思想易變,具較強的可塑性
調查中,當問及“你對自己目前的工作生活狀況的評價”時,選擇“一般”的占了72%;當問及“你對自己所具備的法律維權意識的評價”時,選擇“一般”的高達46%;當問及“你對當前社會公德、道德風氣的評價”時,選擇“較好”的占了81%;當問及“你對政府公信力的總體評價”時,選擇“較好”的占了87%。數據說明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和評價居中,思想處于過渡期,具有較強的易變性,易隨著事態變化而改變看法。
(二)渴望改變,對生活有較好期許
調查中,當問及“您對自己目前的工作生活狀況的評價”時,在四個選項中,認為“滿意”的占56%,“一般”的占27%,“不滿意”的占12%,有5%選“說不清”。可見,對當前自身生活工作滿意的占比超過一半,還是要較少部分渴望對當前自身生活工作現狀有所改變。
同時,問卷中所設問題,如,“您對自己未來的工作生活狀況變得更好是否有信心?”, “有信心”的占73%, “無信心”占18%,“無所謂”的占9%。這充分說明了我市社區大部分居民對自己工作和生活改善有較大信心。
(三)關心政治,民生冷暖感受強烈
通過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居民對切身政治時事的關注較高。如 “您對以下重大事件是否知曉?”(可多選)對“黨的十九大”的知曉率達到93%,對我市“七城同創”知曉率為89%,對我市每年提出的“民生改善六大改變、雙線五級八包”知曉率為92%。這說明老百姓只要與他們的切身利益相關的民生實事,都會引起他們的興趣。在被問到:“您對當前我市不斷加大民生改善力度,或所在地區每年推出的民生實事感知程度如何?”, “很明顯”占32%,認為“較明顯”的占比近56%,僅有12%的選“無變化”。這充分說明了這些年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惠民利民政策,讓老百姓感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絕大多數居民對這些以人為本、行之有效的政策是擁護的、持肯定態度的。
(四)重視利益,維權意識不斷增強
調查中,當問及“你當前最關心的問題是”,高達83.6%的人選擇了把“收入”排在第一位,“子女教育”排在第二位占81.9%,“住房”排在第三的占48%,“醫療”排在第三占46%。可見,市民對收入、子女教育等事關切身利益的關注度非常高。同時,市民通過法律維護自己權益的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在問卷調查中,16%的認為自己具有“很強”法律維權意識,72%的認為自己法律維權意識“一般”,12%的人認為自己法律維權意識“較差”。
(五)關注公平,但能理性對待現實
針對當前客觀存在的一些腐敗問題,老百姓有看法、有怨言,但大多數人都有比較平和的心態。如,針對“您認為身邊一些升職很快的人主要靠什么(限選二項)?回答,“有關系”的占比38%,“會討好上級”的占比27%,說明在某些行業或單位中確實存在著用人上的不正之風,身處其中的人多有不滿。但針對同樣的一個問題,回答“能力強”的占到60%,“對社會貢獻大”的占比28%。可見,人們雖然看到有關系和討好上級,但同時也充分肯定了自身能力和對社會貢獻。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政府公信力仍心存疑慮
當前,在從嚴治黨的背景下,雖然社區居民對黨和政府的信心指數有明顯回升,但由于部分領導干部缺乏擔當,仍有極個別的失信現象發生,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調查中,當問及“你對政府公信力的總體評價”時,選“高”的占53%,選擇“一般”的占34%,而選擇“不評價”的占了12%。雖然,較大比例的人選擇了“高”,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選擇了“不評價”選項。某種程度上說,選擇“一般”本身看似一個中間的評價,實則心存疑慮。
(二)對社會公共事務關注參與度較低
如上分析,社區居民雖對政治社會時事關注度日益提高,但更多是關注關乎切身利益的時事,而對于社會公共事務關注和參與則顯得不那么熱心。當問及“您平時關注國家及本地區的發展定位、發展狀況嗎?”時,選“關注”的占52%,選“未關注”和“無所謂”的共占了48%。前面分析也印證這個觀點,在你當前最關心的問題的排序中,大多數都把“收入”、“子女教育”等涉及自身利益排在前面,而“地區發展”被98%人排在最后。同時,當問及“您對自身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評價”時,選擇“積極”的占26%,偶爾參加占了68%,還有6%選擇從不參加。可見,人們對社會公共事務缺乏關注度,參與度顯得更低。
(三)風氣評判仍有待改善
早幾年,道德滑坡是不爭的事實。通過對社區居民的調查,對當前社會道德狀況的評判已明顯改變,但仍需改進。比如,當問及“您對當前社會公德、道德風氣與前些年的改變狀況評價?”,答明顯改變的占61.3%,答“有所改變”的占到29.1%,而近10%的人回答的是“感受不明顯”。人們對昌都市區的道德狀況評價很高,并且很有信心。
三、加強社區居民思想建設的思考對策及建議
(一)加快經濟建設,夯實物質基礎
當前,城市社區思想存在問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近年來,隨著藏東大地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收入不斷提高;同時,市委、市政府推出系列民生工程,從舊城區的改造到大規模的公租房建設,從社區便民商業設施建設到“民生工作三聚焦”,從城區新增公廁到廣場座椅的科學設置,涵蓋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生活。但我市仍處于社會深度變革轉型期,經濟社會建設水平和內地還有很大差異,人們思想容易產生變化,滋生一些問題。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群眾思想上存在的問題,就應進一步加快經濟建設,為改善民生提供堅實物質基礎。
(二)創新社會治理,拓展化解機制
創新社會治理,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最大程度地激發社會的和諧因素,對于維護和發展人們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法治意識、監督意識等社會正面思想機制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一是合理界定政府與社會的界限。要適當改變政府包管一切的做法,應該科學劃分政府與社會界限,充分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二是提高執政黨的能力水平。當前社區市民思想存在的部分問題,有一部分起因于政府的慢作為不作為。因此,要努力提高執政黨的能力水平,公正及時高效的處理各種社會問題。三是建立健全暢通訴求機制[1]。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有助于群眾問題被反映、矛盾被化解、權益有保障。因此,要建立健全暢通的訴求機制,使群眾的需求得到表達并妥善處理,避免因積壓造成對社會產生認識誤區,產生錯誤思想。
(三)抓實思想教育,提高認識機制
當人們處于社會關系之中時,必然會遇到各種問題,思想上產生各種困惑,這需要人們不斷提高認識,客觀科學的看待眼前的一切。當前,由于思想教育沒有落到實處,人們的認識機制出現了問題,必然影響壓力的紓解與渲泄。因此我們要從理念、內容、方式上創新,使思想工作抓到實處,產生實效。在理念上,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從“領導”和“中心”的位置,轉變到“服務”和“保障”的位置上來,要改變過去單一的政治標準來評價的思維評價方式,善于以“三個有利于”的標準來客觀、理性、平和地對待思想工作中出現的一切問題。在內容上,要符合時代特征、市場經濟特征,要反映時代要求,增強時代感;同時要強化陣地意識,打好主動仗,高揚主旋律,以社會的先進意識為主導,逐步引導市民的思想不斷升華和提高。在方式上,要講求實效,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做具體分析,因地、因人、因事、因時制宜,力求教育開展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增強思想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S].2013.
作者簡介:普布尼瑪(1976- ),男,藏族,西藏昌都人,講師,本科,研究方向:民族文化與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