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艷華


【摘 要】本文以廣西城市建設學校為例論述在中職學校建筑工程施工專業實施“校企對接,三段三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即專業知識學習階段,專業知識與崗位標準相結合;崗位技能培養階段,崗位技能與職業資格相結合;校外頂崗實習階段,頂崗實習與就業崗位相結合,并從課程改革、教學方式、評價方式、師資建設等方面進行實踐。
【關鍵詞】中職學校 建筑工程施工專業 校企對接 三段三結合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B-0080-03
近年來,隨著我國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的明顯進步和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社會急需一大批適應建筑市場的專業技能型人才,而目前雖然建筑類中職學校在培養人才、輸送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如何使培養的學生能直接為企業所用,是中職學校一直致力解決的問題。因此,構建具有創新特色的中職建筑工程施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就非常必要。廣西城市建設學校重視人才技能培養,經過幾年的探索,已初步形成適應專業發展的、具有專業特色的“校企對接,三段三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一、“校企對接,三段三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根據專業的特點,與建筑企業深度融合,構建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中職學校建筑工程施工專業“校企對接,三段三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如圖 1),實現對接化、崗位化培養。
人才培養教學模式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專業知識學習階段,專業知識與崗位標準相結合。在學生的基礎學習領域和專業學習領域方面,學校通過理實一體化課堂教學與校內實訓基地教學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采用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基本職業能力和關鍵職業能力。第二階段為崗位技能培養階段,崗位技能與職業資格相結合。學校通過綜合訓練,使學生按照項目把第一階段所學單點知識和技能串接起來,建立有效聯系,整體把握應用;同時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賽訓合一”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并獲取與職業能力相匹配的職業資格證書,為頂崗實習“預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三階段為校外頂崗實習階段,頂崗實習與就業崗位相結合。在校內“雙師”素質的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共同指導下,把校內學習與校外企業工作崗位鍛煉相結合、校內評價與企業評價相結合、頂崗實習與就業相結合,學生通過實踐而具備崗位基本能力,實現零距離就業。
二、建筑工程施工專業“校企對接,三段三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廣西城市建設學校為建筑類專業學校,建筑工程施工專業為學校示范特色專業,學校致力于人才培養,為社會輸送了大批技能型人才,為廣西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多年來,學校在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經過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建筑工程施工專業“校企對接,三段三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針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容,我們在建筑工程施工專業課程改革、教學方式、評價方式、師資建設等方面進行實踐。
(一)課程改革,注重技能發展
1.構建“崗位導向、理實一體”的項目化課程體系。對接建筑工程施工、監理等崗位,根據“以基本素質為基礎,以專業知識為重點,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原則,打破原有的學科體系,根據學生能力發展的三個階段,重組了建筑工程施工專業課程模塊,通過調研企業,和企業人員共同對課程模塊進行探討分析,根據“項目引領、項目導向、項目過程”的項目化課程體系特點,注重發展過程、動態的完善過程,構建了“崗位導向、理實一體”的項目化課程體系(如圖 2)。
2.課程項目化,整合課程內容。“崗位導向,理實一體”的項目化課程體系建成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依據崗位職業能力和素質要求、難度適中的教學要求,通過與企業人員共同商討的方式,在企業的真實項目中選定“綜合樓”作為項目教學內容,“小學教學樓”作為項目實踐教學內容,并精選教學知識點,整合和改革課程內容,將 3 門專業核心課程建筑識圖、建筑 CAD、平法識圖三門課程項目化,完成 3 門專業核心課程的建設。以建筑識圖課程為例,選定“綜合樓”建筑圖作為建筑識圖項目教學內容,并精選了其中 6 個教學知識點:建筑施工圖、建筑平面圖識讀、建筑立面圖識讀、建筑剖面圖識讀、建筑詳圖識讀、樓梯平面圖識讀,將每個知識點劃分為能力訓練任務,重新整合了建筑識圖課程內容。
3.建立教學資源庫業。完善的教學資源可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并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校通過校企人員共同參與的方式,修訂了課程標準、教學設計,補充了試題庫,制作了教學微視頻等,并開發了“項目導向、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能力訓練工作頁,建立了課程教學資源庫業。以建筑識圖課程為例,修訂了教學標準,并完成了 6 個重點教學知識點的教學設計,補充了原有能力測試試題庫,并制作了 6 個教學知識點的微課資源庫,并以能力提升為目標,將建筑識圖課程的 6 個教學知識點作為 6 大能力的訓練,并從能力訓練描述、能力訓練目標、能力訓練支撐知識、能力訓練方式步驟四個方面進行工作能力訓練,開發了基于工作過程的建筑識圖能力訓練工作頁。
(二)量體裁衣,創新教學方式
“崗位導向,理實一體”項目化課程體系注重工作過程的實踐,完善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教學環境,因此,在項目化課程教學中,實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的“小組合作,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以建筑識圖課程為例,6 個學生為一組,在課堂教學前,接受課前學習任務,并以小組的形式完成課前學習任務,在完成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需要小組討論完成,在討論中提出問題;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提出各組的問題,由其他組幫助回答,教師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只組織教學過程,解答各組討論后無法解決的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也強化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的意識。
(三)過程為先,形成項目評價
打破傳統教育中一把尺子評價學生的評價方式,教師、企業共同參與,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引入企業對員工的評價標準,并將評價標準轉化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的能力。同時,注重學生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建立“雙元二維項目過程評價”項目評價機制,采用項目考核,學校、企業共同參與,從專業素養、專業技能二維度進行評價,形成“雙元二維項目評價”方式。以建筑識圖課程為例,將企業對員工的評價標準是否能快速準確識讀建筑圖作為用人的標準,將該評價標準轉化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能完成建筑施工圖、建筑平面圖識讀、建筑立面圖識讀、建筑剖面圖識讀、建筑詳圖識讀、樓梯平面圖識讀的能力訓練;在技能評價的同時,注重專業素養評價,評價學生是否養成良好的識讀習慣、是否具備快速識讀的專業素養。
(四)保障師資,打造技能團隊
1.實施教師“雙證”上崗。學校通過多種多樣的靈活形式,每年安排現有師資 2~3 名利用暑假時間進入校企實踐基地實踐、鍛煉,使之與各企業、行業精英廣泛接觸、合作,在參與企業的實際項目中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同時可與企業人員對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教學內容、教學資源等進行修訂,加強“雙師”素質培養,提高教師的“雙師”素質和“雙師”比例。同時,學校制定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參加各類職業技能比賽,不斷增加實踐經驗。
2.完善教師進企業頂崗實習制度。選拔一批具有深厚專業理論基礎又在專業技能方面有較好的發展前景的中青年教師,通過到知名學校培訓、企業實踐、課程開發等,使專業教師專業技能、職業素養等方面均符合教學要求,學校每年安排 2~3 名現有師資利用暑假時間,進入校企實踐基地進行實踐、鍛煉。
3.能工巧匠進校園,建立專兼教師隊伍。立足“校企對接,三段三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構建了動態的兼職教師人才資源庫,通過培養、引進和聘任等方式,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對兼職教師實施規范化管理,建立合格兼職教師評價機制,優化專業師資“雙師型”的結構,為項目化課程教學的順利實施開展提供有力的師資保障。
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是否恰當,關系到中職學校辦學目標能否順利實現、培養的人才是否符合社會需要等問題。中等職業教育經歷了幾十年的改革與發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特別是職業教育的深入改革,為其發展提供了更為寬廣的空間,但同時勞動力市場對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建筑專業人才培養執行的都是“在做中教、做中學”的教學思路。但是,由于建筑的固定性、建造過程的一次性以及體積的龐大等特殊性,使得課堂教學很難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因此,繼續探尋優化中職建筑專業“校企對接,(下轉第129頁)(上接第81頁)三段三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前和今后我們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2007
[2]姜大源.學科體系的解構與行動體系的重構——職業教育課程內容序化的教育學解讀[J].教育發展研究,2006(7)
[3]徐言生,等.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前提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3)
[4]曾 敏.海南省中職學校旅游專業“三段式”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3
[5]張 敏.中職學校“三元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以濰坊衛生學校護理專業為例[D].煙臺:魯東大學,2013
[6]魏雪峰.當前我國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2
[7]岳曉峰,劉嫻萍,唐新星.“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價值工程,2017(7)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自籌經費重點課題(B類)“中職學校建筑工程施工專業‘校企對接,三段三結合人才培養模式”(2019B122)的研究成果。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