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介嫻
【摘 要】本文以《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一課的教學為例論述核心素養引領下歷史教學設計的策略,提出核心素養引領下的歷史教學設計應從教學目標、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反思與總結等五個方面切入,并以學生為起點、學法為節點、細節為支點、獲得認知為終點,綜合運用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要素。
【關鍵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師夷長技” 中體西用 維新變法 教學設計 唯物史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B-0100-03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立意需要從三維目標向核心素養轉變。本文以《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一課的教學為例,探索核心素養引領下的歷史教學設計策略。
一、依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設定教學目標
唯物史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引導學生從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方面探求“師夷長技”“中體西用”和維新變法思想產生的背景;用辯證唯物主義史觀評價洋務運動的“中體西用”思想;認識近代中國西學東漸的階級特點。
時空觀念:通過圖表和文本材料,理解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所處的歷史階段特征,認識到 19 世紀兩次鴉片戰爭沖擊下士大夫觀念的轉變,認識到 19 世紀 90 年代甲午中日戰爭刺激下維新變法思想的內涵。
史料實證:學生搜集圖文資料,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探求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思想演變的背景和規律,培養學生分析和歸納史料的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解釋:通過閱讀和分析材料,梳理材料的關鍵詞和中心句,找準材料的中心思想和核心內容,探討、分析從鴉片戰爭到甲午中日戰爭期間先進中國人學習西方內容的異同和特點,使學生掌握從“論從史出”角度認識歷史的方法。
家國情懷:讓學生認識到在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形勢下,先進中國人求學、自強、犧牲,不斷探索救亡圖存之道,感受他們強烈的愛國精神;認識維新思想宣傳民權,促進人民覺醒。
二、教材分析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一課為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單元 14 課,在中國思想史具有承上啟下的地位,表現為上承第一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下啟第六單元 20 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先進的中國人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探索從傳統儒家思想到現代民主思想的轉變之道,具有篳路藍縷的功績。
三、學情分析
高二文科生已經學習了近代中國政治、經濟史的內容,儲備了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和民族危機加深等知識;具備了基本的歷史學習能力和資料搜集能力,基本形成了自主學習和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基礎知識掌握比較扎實。
四、教學過程
(一)第一環節:創設歷史情境導入
展示兩組圖片:一組是三張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圖片,另一組是中國傳統男耕女織圖和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工廠圖,引導學生分析,如果你生活在晚清并經歷了這三次戰爭,你會對近代中國的大變局有怎樣的探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顧晚晴時期中國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史實,創設歷史情境,從政治、經濟的角度探求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背景,掌握時空觀念,感知林則徐、魏源等先進中國人對國家、民族救亡圖存的使命感,培養家國情懷。
(二)第二環節:自主學習
學生活動: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利用導學案,用思維導圖分組展示知識結構。
小組一:展示林則徐、魏源的思想主張,側重從政治、經濟角度分析開眼看世界的背景,突出中西對比。
小組二:“中體西用”的代表人物、背景、主張、目的、實踐和意義,側重從階級身份層面“中體西用”思想。
小組三:維新變法思想(包括早期維新思想)的背景、代表、主張、特點、實踐、意義。
教師活動:點評、反饋各小組展示情況,總結補充相關知識點。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課前預習,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初步掌握概括、整理歷史知識的能力,熟練運用思維導圖整理知識結構;學生自主學習體現其主體地位。
(三)第三環節:師生合作探究
1.一本新書看世界
教師活動:多媒體課件展示林則徐、魏源生平簡介和文字材料。
材料一:《海國圖志》目錄
第一部分:籌海篇,討論鴉片戰爭之得失;
第二部分:地圖冊,展示完整的世界概念;
第三部分:各國地理、沿革、政治、物產;
第四部分:表,各國教門、歷法、紀年;
第五部分:各國資料匯編;
第六部分:西洋船、炮、機械圖說;
第七部分:地球天文合論。
材料二:“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長技有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
── 魏源《海國圖志》
教師提問:根據材料一概括《海國圖志》主要涉及哪些方面?材料二反映《海國圖志》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主要涉及西方歷史、地理、軍事科技、政教國情等方面知識。目的是經世致用,師夷長技。
合作探究一:《海國圖志》在中日的境遇大不同
多媒體課件展示:《海國圖志》在國內少有人問津,其內容對很多人來說是聞所未聞的,被守舊士大夫斥為大逆不道,最終在國內的印刷僅有千冊左右,結果是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喪失了 20 年的寶貴光陰”(蔣廷黻語)?!逗鴪D志》流傳到日本后,有識之士如獲至寶,視為革新內政的“奇書”,被大量翻印、印刷了 15 版,對明治維新有極大的影響。
教師提問:《海國圖志》在中國傳播受阻與“中華民族喪失了 20 年的寶貴光陰”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說明當時中國封建頑固勢力非常強大;“天朝上國”觀念依舊根深蒂固;讀書人熱衷于考科舉謀取功名利祿;封建專制政體的保守;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
設計意圖:根據《海國圖志》的相關史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概括總結材料信息,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和家國情懷;通過《海國圖志》在中日命運不同的對比,幫助學生從時代背景、階級立場等角度分析歷史現象,得出客觀、理性的認識。
2.一次力度有限的實踐
教師活動:多媒體課件展示材料。
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
—— 同治三年(1864 年)《江蘇巡撫李鴻章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函》
教師提問:材料反映李鴻章基于什么判斷提出怎樣的思想主張?
學生回答:李鴻章認為中國傳統制度優于西方,只有科技落后,于是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技謀求自強。
學生活動:分組辯論“中體西用”思想指導下的洋務運動有沒有推動社會轉型。
資料準備:書籍有樊百川《清季的洋務新政》、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等;論文有王先明《洋務運動與傳統中學的近代轉型》等。
方式:分兩小組,正反方開展辯論賽。
辯論的主要內容: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的處境;頑固派的阻力;“中體西用”思想的目的、內容、特點和局限;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日本明治維新的對比。
正反方主要論據:
正方:目的是應對“內憂外患”的困境;指導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打擊了頑固派,推動國人思想的進步;培養了科技人才,改革教育;為早期維新思想創造條件等
反方:目的是維護腐朽的封建統治;主導者為封建地主階級;內容上局限于學習西方先進科技,不改變現存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舍本逐末;擠壓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空間;貪污腐敗嚴重;教育改革缺乏整體性,未從根本上觸及科舉制;維新派的批判等。
時間:12 分鐘。
教師總結: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一書中寫道:“那時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頑梗之人?!绻麤]有‘中體作為前提,‘西用無所依托,他在中國是進不了門,落不了戶的?!笨梢姟爸畜w西用”是時代的產物,它有吸納西方工業文明的先進面,也有局限于器物,以維護封建統治為歸依的落后面。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宣告了“中體西用”指導下的洋務運動模式失敗。
設計意圖:分組辯論目的是創造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幫助學生以唯物史觀為理論指導,以史料實證的手段,考慮歷史人物與事件的時代性和階級性,客觀、辯證、全面地評價歷史,初步掌握評價歷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3.一場觸及體制的變法
(1)早期維新思想。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王韜、鄭觀應的思想,提問:早期維新思想家的思想主張是什么?有何局限?
學生回答:經濟上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主張“商戰”;政治上主張變革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文化上主張興辦學校,學習西方科技。存在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沒有付諸實踐等局限。
(2)康梁維新思想。在學生自主閱讀并概括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譚嗣同的思想主張的基礎上,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材料。
材料一:“這些年來中國國民覺些甚么呢?第一,覺得凡不是中國人都沒有權來管中國的事。第二,覺得凡是中國人都有權來管中國的事。”
—— 梁啟超《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
材料二:維新派提倡西學,批判封建思想,著重宣傳“興民權”,大大地提高了全社會的民主意識和參政意識。
—— 鄭大華《晚清思想史》
合作探究二:維新思想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哪些影響?
學生回答:思想啟蒙作用顯著,開啟民智,傳播了民主思想;促進了公民意識的覺醒;加速封建制度的崩潰;是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等。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把握早期維新思想與康梁維新思想的關系,用相關史料提升學生加工處理材料信息的能力,認識到維新思想在開啟民智、促進思想啟蒙等方面的意義,形成科學的歷史解釋。
4.作業布置
(1)構建歷史時空: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的時代性與漸進性。
(2)運用唯物史觀:概括近代中國西學東漸的階級特點。
(3)繪制思維導圖:開眼看世界、中體西用、早期維新思想、維新變法思想。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運用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和思維導圖鞏固所學知識,掌握科學的歷史學習方法。
五、反思與總結
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形成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必須關注人的本質需求,能幫助學生適應時代變化,滿足個人成長的需求。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立意需要從三維目標向核心素養轉變。核心素養引領下的歷史教學設計,應該以學生為起點、學法為節點、細節為支點、獲得認知為終點,綜合運用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要素。
【參考文獻】
[1]陳少誼.運用思維導圖 ?提升高中歷史學科素養[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10)
[2]高召臣.學生評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生根”的有益嘗試[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19)
[3]由鳳丹.在合理預設和有效生成中涵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19)
[4]陳雅靜.論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中的有效滲透——以人教版選修3《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一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18(9)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