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卉
摘 要:視聽是需要訓練的,也是能力進階的前提。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視聽能夠讓孩子受益匪淺、能夠助力他們英文發展。我們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怎么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更順利地學習英語?如何幫助學生加強英語的發音和識讀能力,這是一個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引導;試聽;訓練
一、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視聽浸潤
聽、說、讀、寫,聽是基礎,沒有聽是萬萬不行的。在英文學習的長期歷程中,聽占據非常主要的地位,孩子聽得不順暢,閱讀就不順暢,學習也就不順暢。比如現在我們學校的英語課堂都是全英文授課,所以作為孩子也首先要聽得懂老師所說的話,所以在各種能力同步培養的同時,聽是最重要的。但大家都知道,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靠長期的積累和正確的打開方式,所以在孩子英語學習啟蒙初期,選擇最合適的視聽資源,這非常有必要。
打開視聽的耳朵,調動五個感覺器官,做切入。孩子最早就是用自己的五感去感知第二語言,五感中重要的就是聽和看,對于幼兒和低年級的孩子來說,聽和看是最能激發他們的方式,打通孩子的興趣之門。年齡低一點的孩子不一定非常喜歡閱讀,但肯定非常喜歡聽兒歌,看動畫。即使他對英文排斥,但他對旋律和畫面不會排斥,所以我們需要用視聽打開他的英語學習之門。
比如孩子聽多了簡單的故事,他就能在閱讀方面逐步進階,慢慢地喜歡上閱讀,從有情節的閱讀故事中獲取快樂。又比如說,孩子能夠看懂原版動畫片,就能從視頻中培養原汁原味的語感和知識。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過程是需要被刻意練習和反復訓練的。在很多優質的原汁原味的視聽資源大量輸入的前提下,他們自然而然地就會去模仿,在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發音就不再是問題了。
二、教師應對學生有效開展視聽訓練
低年級屬于視聽的基礎進階期,通過磨耳朵建立語感,培養興趣。但是有的家長會問,我家孩子每天聽英語的時間很多,從早晨一睜開眼就開始聽,洗臉、刷牙、吃早餐都在聽英語,這就是所謂的背景聽了,把英語當成一個背景音樂來聽。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最好的操作方式是背景聽和專注聽結合起來,不能只是漫無目的地聽,比如一首英文童謠,先進行專注聽,在通過簡單的學習明白大體意思的前提下再反復背景聽,這樣孩子就不知不覺地朗朗上口了,張嘴就能唱,里面的單詞和句型就在這個過程中自然習得了。
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教師應培養學生有思考地聽和有思考地看,培養英文思維。由于隨著年級越來越高,作業量也就多了,所以中高年級的孩子聽英語的方式可以是集中視聽和碎片化聽結合,每天10~20分鐘。每天除了聽校內的課本資源可以再擴展課外與自己水平相當的拓展資源來聽一聽,周末和假期集中視聽,看視頻和原版動畫可以在周末進行。資源的聽、看、學習,全方位利用。小學生時間有限,用最佳的時間去聽和看最精華的內容,選擇最精品的內容有目的地聽和看。
三、視聽做基礎,跟讀緊相隨,教師應引導學生有效跟讀
學生有了大量的視聽輸入作為基礎,這時就可以進行跟讀了,也就是輸出。包括校內課本,包括其他閱讀材料,都配有光盤和音頻資源,孩子可以進行跟讀,這里教師應引導學生有效跟讀。什么是有效跟讀呢?就是模仿原汁原味的語言,進行有效地跟讀可以讓孩子產生良好的語感,并建構一定的語言能力,讓輸入和輸出進行無縫對接。實現有效跟讀可以運用以下五個方法進行。
(一)互動式跟讀法
互動式跟讀法的有效性在于跟讀不僅僅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是孩子課堂上和同伴或者老師,以及回家后與其父母進行有效互動的過程,是由孩子和他人共同完成的一件事情,同伴、老師以及父母提供的安全感就是建立閱讀和跟讀之間的橋梁。
(二)選擇式跟讀法
選擇性跟讀法的有效性在于幫助孩子降低跟讀的難度,解決孩子對跟讀的排斥,其實也是對素材的選擇,素材的選擇不僅僅是選擇哪本書進行跟讀,也要對素材中的文字進行選擇。切記不要囫圇吞棗,盡量穩扎穩打,這樣才能建立孩子跟讀的自信心,讓孩子覺得跟讀是一件有趣味的事。
(三)整體式跟讀法
整體式跟讀法的有效性在于孩子會忽略個別單詞的難度,并不覺得是在學習單詞句型,而是更多地關注理解、體會故事的整體含義,理解角色的情感,把自己放入到情境之中,暫時解決不了的發音等問題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實現,最終形成完整有效的跟讀。
(四)理解式跟讀法
理解式跟讀的有效性在于這是內化后進行的跟讀,有助于畫面以及文字的對應和理解,避免只單純跟讀而不理解的狀況出現,同時也會刺激孩子的識字閱讀,因為當看到pool party文字的時候,腦海里就呈現了泳池舞會這個畫面,同樣因為理解了,也會刺激日常用語的輸出。
跟讀訓練,適應孩子的個性發展才是王道。只有方式方法正確,跟讀有趣味,才能讓孩子達到應有的效果。提高孩子語感,這樣時間久了,孩子覺得讀英語特別有趣,不僅有老師和家人的陪伴參與,還有各種方式的讀和表演,就自然而然地幫助孩子樹立的自信,同時加強了孩子英語的發音和識讀能力。
參考文獻
[1]胡哲,賈軼群.淺談教師如何幫助學生提高英語閱讀能力[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10(04):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