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衛華
【摘要】對于小學生而言,課前預習不僅是為課堂學習做好鋪墊、累計基礎的關鍵性步驟,更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之舉。本文以“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預習本領”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五個方面論述了具體的、具有可行性的操作方法,望能夠為同行們提供些許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學教學? 教學預習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8-0150-01
對于小學生而言,課前的預習行為可以被理解為主動的“播種”過程,只有產生良好的播種習慣,才能有良好的收成,才能在課堂上始終跟隨教師的思路,快速掌握知識、掌握方法。要想培養小學生生成良好的課前數學預習習慣,興趣是關鍵、態度和意識是根本,只有發自心底的重視才能誘導其重視預習環節,變被動預習為主動預習,且提高預習效果。
一、傳授預習方法,讓學生對預習感興趣
首先,在學生尚沒有形成穩定預習習慣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向學生進行預習指導,讓學生準備預習筆記本,按照預習時間、內容、方法、提綱,收獲、遇到的問題——這樣幾部分內容一邊進行預習、一邊進行筆記的填充。但是在學生尚且沒有形成足夠的預習意識時,該環節常常會被學生視作課外作業的一部分,帶著強烈的負擔情緒去完成,所以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教師不能以傳統的作業思維對學生的預習筆記進行限定,相反可以要求學生以導圖、圖畫、彩色標記、便利貼、剪紙等方式來呈現個人的預習筆記,并不定期對優秀的學生筆記進行展示和表揚,提高學生預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樹立預習榜樣,讓學生認識預習重要性
在集體當中,小學生的個人行為很容易為集體所帶動,在課前預習這方面也是如此。前文中提到,教師要不定期將學生預習筆記當中做得比較出色、優秀的進行展示,這不僅是對此部分學生的認可和表揚,更是要在班級內部形成榜樣、樹立標桿,通過個體的影響力和帶動性,促進班級內更多的學生為其感染,也形成做預習筆記的好習慣。
三、提供展示平臺,讓學生彰顯預習成果
除卻預習筆記外,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能夠展示預習成果的舞臺,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預習的信心。比如四年級下冊“運算定律”這部分內容,筆者在沒有正式開課之前,就讓學生參考教科書、練習冊等多個渠道,廣泛收集各個類型的運算規律題目,并在課堂上讓學生走上講臺,通過自己的感觸,分享自己所收集到的運算規律案例。在分享的過程中,有可能不同的學生收集到的案例本質上運用的是同一種解題思路,反復提及會強化學生的印象;有可能個別學生收集到少有的類型,會讓學生甚至是教師都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在此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加強,課堂間傳統師生對立的教學模式被徹底打破,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所收集到的成果有了展示的舞臺,學生在得以表現的同時,更提高了自身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四、開啟多元評價,讓學生重視預習環節
預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對其的評價也要采取多元的方法。雖然教師不可能為了預習環節單獨設置一道考試關卡,對學生的預習情況展開考核,但是卻可以通過課前提問、教學情境設置的導課環節、預習內容有效性的轉化等多個維度,對學生的預習情況展開評價。以“圓”這部分為例,學生對公式的掌握情況、特性的認知程度、現實生活中應用案例的收集,都可以作為教師點評的重點和唯獨,預習筆記的質量、課堂上對預習知識的吸納程度也可以作為評價的考量反抽之一——而這一切的根本目的則在于讓學生重視預習環節、關注預習環節。
五、豐富預習活動,打破學生傳統預習認知
除卻預習筆記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展開預習活動,打破其對傳統預習枯燥、乏味的認知。比如在學習到有關計算部分的內容時,學生可以通過基本的計算練習展開預習,確保其已經掌握了基本的計算方法即可;比如在預習到有關圖形性質的相關內容時,可以通過手動制作模型、生活當中尋找和收集模型的方式展開預習,通過實物來對圖形的性質進行認知。很多時候,教師甚至可以將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匯總、統一,便會豐富和整理成一堂全新的內容,指導學生展開學習。
總而言之,預習是一種學習方法,更是一種小學生應該掌握的良好習慣。對于數學這門學科而言,掌握足夠的預習方法,不僅可以讓課堂的學習更為輕松,更重要的是能夠幫助學生建立關于數學學習的信心,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熱情和主動性,并在長期的自我暗示和信心累計過程中提高學習成績與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施偉.淺談如何讓小學生做好數學預習[J].小學數學教育,2019(01):41-42.
[2]文秀花.基于課前預習習慣培養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探究[J].新課程,2019(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