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維玲
【摘要】由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是教育改革、發展和當前形勢的需要。由于信息技術具有圖、文、聲并茂,甚至有活動影像的特點,能夠提供給學生和教師理想的教學環境。那么如何將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有效運用呢?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教學情境? 教學方式?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0-0161-01
一、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內在力量,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說過:“對于一切來說,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習本就是一種艱苦復雜的腦力勞動,學生長年累月的學習是很辛苦的。如果沒有興趣來支撐,那的確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濃厚的學習興趣能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學習起來不僅不覺得苦和累,而且會感到其樂無窮。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要有了濃厚的興趣,學生便會在浩如煙淼的知識海洋里樂學好學,從而達到學習目的。
針對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要想讓學生喜歡學習,首先必須讓學生感覺沒負擔,敢于在課堂內外暢所欲言。
隨著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其現代化、人性化帶給教學很多便捷之處。如我在教一年級語文時,因學生的識字量不大,無法像中高年級一樣進行寫話練習,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呢?我就運用“曉黑板”這一軟件中的“曉討論”來布置學生進行說話練習。一學期數個說話練習,學生可在線下先進行練習,然后通過語音發到群里,老師聽后以文字回復,進行點評或是以“點贊”這個形式對學生的語音作業加以肯定。同學間也可進行互評。而這本身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一年級的小朋友好表現、愛聽別人對自己的表揚。這一生動活潑的形式使原本有些枯燥的說話練習變得豐富起來,深受學生的喜愛。
二、變抽象為形象,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中,我常常大膽的探索與嘗試,并不斷的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中,給我的教學帶來了新鮮感,幫助我解決了很多問題,使我的教學更加形象、直觀、效果好。
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可更好地解決知識重難點。用多媒體手段后,可以把知識的重難點設計成問題場景,在直觀形象的演示中,調動了學生各種感官的協同作用,解決了我們老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問題。教學內容從抽象轉為具體,從復雜轉化為簡單,解決了教學的重難點,有利于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和掌握。在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下,教學信息的呈現方式是立體的、豐富的、生動有趣的!
小學低年段中識字是教學重點。尤其是一年級的小朋友在剛剛學習寫字時,教會他們用正確的筆順來書寫是非常的。除了老師的演示,學生還能通過多媒體課件,跟著電腦的演示,把一筆一劃的先后順序記清楚。這樣生動的方式也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
課文教學中有些句子的理解也能借助多媒體技術。如部編版《日月潭》這一課為例,文中第二自然段寫到“湖中央有個美麗的小島,叫光華島。小島把湖水分成兩半,北邊像圓圓的太陽,叫日潭;南邊像彎彎的月亮,叫月潭。”通過觀看課文動畫,再通過讀句理解,學生就對日月潭名字的由來有了非常清晰、直觀的印象了。此外,本段中“島”是一個生字。這個生字的字形比較簡單,但因為與之前學習過的“鳥”這個字的字形相似,所以要幫助學生分清。教師教會學生用想象法去記憶。在辨析兩個字的過程中,媒體也適時出現“島”和“鳥”兩個字的動畫。動畫的出示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字形和圖片,作比較。學生因為看圖有了直觀的感受,看到“小山”在“島”字下面,就能編出“小島下面有小山”這樣的順口溜。學生們也能把“鳥”字最后一筆“橫”想象成小鳥長長的尾巴。通過這樣的動畫方法來識字,效果也很好,學生印象深刻。
三、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理解水平
以三年級的一篇課文《在牛肚子里旅行》為例,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學生雖然已經讀過課文了,但由于相關科學知識的缺乏,對于牛胃的構造及功能仍然是非常模糊。這個時候就需要借助信息技術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因此我在教學中出示了牛的卡通圖像,并且將牛胃的結構以圖片的方式做了呈現,學生能直接目睹到牛的四個胃。此時再次出現課文內容“牛一共有四個胃,前三個用來貯藏食物,只有第四個才是管消化的!”通過引讀等手段使學生原本模糊的概念有了直觀、清晰的認識。這時,再回到課文,運用多媒體標記出主人公紅頭在牛胃中的行走路線,學生能夠一目了然。在此基礎上,媒體上出示表示時間先后的詞,請同學們用上這些詞語把牛吃食物的過程說清楚。當同學能夠在借助圖片清楚表達后,老師告訴學生,這其實就是牛的反芻現象,將這一科普知識巧妙地告知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借助信息技術,通過這樣動態顯示,將那些看似靜止的事物動起來,化靜為動,使學生獲得正確、清晰的的概念。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抽象、枯燥的知識或概念變得直觀、形象,使學生對更樂意學習。
四、網絡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能力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普及,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網絡教學成為當前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有效途徑。同時也將教育由課堂內延向課堂外。
我執教的班級曾參與學校網上閱讀的試點班。同學們在平板上裝上指定APP,每人以自己的賬號登陸后進行閱讀。老師在用戶端進行任務發布,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進行閱讀。而其閱讀情況,教師可在自己的端口進行查閱。與傳統閱讀相比,網絡閱讀有著它與眾不同的優勢。它“拋棄”了幾千年來有形的“書”,實現了“無書”閱讀,可以說是“無書勝有書”,僅憑這一點它就吸引了小讀者的閱讀興趣。而且同一個班的同學的閱讀情況,以及閱讀后的答題情況會在班級中有排名顯示。誰得到的“贊”多,誰分享的語音最受大家歡迎,一目了然。這樣新穎的閱讀方式使課外閱讀不再成為學生的負擔,而是一項娛樂,正在做到寓教于樂。
而且學生除了完成閱讀老師發布的必讀書目外,還能利用網絡查找到他們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這就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得到了大大地提高。
將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是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求知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明顯提高,對教學信息的反饋比較積極,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不再把學習當負擔。信息技術的應用在我們的教學中解決了很多棘手的問題,使一些復雜、抽象的問題簡單化,提高了教學效率。信息技術如果運用得當,能與教學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就能提高教學質量。但隨著多媒體課件的廣泛應用,也有人認為:信息技術與一支筆、一塊黑板在本質上并沒有區別,都只是一個輔助工具而已。所以,它的運用必須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前提,若一味貪圖它的熱鬧就會走彎路。
總之,信息技術具有常規教學手段所不具備的重要優勢,是推動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為此,教師要高度重視,要將對現代信息技術的認識由理論層次上升為實踐層次,勤于實踐,勇于探索,善于總結,這樣才能摸索出信息技術與小學教學有機整合的最佳途徑,使現代信息技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劉向永.《解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3.